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故宮的秋千隻是用來玩的?你想簡單了!

發布時間:2022-05-10 17:32:00來源: 科技日報

  蕩秋千是我國傳(chuan) 統的遊藝活動。宋代文人高承撰《事物紀原》卷八,轉載隋煬帝編《古今藝術圖》:“北方戎狄愛習(xi) 輕趫之能,每至寒食為(wei) 之,後中國女子學之,乃以彩繩懸樹立架,謂之秋千。”這段話說明,秋千由北方少數民族傳(chuan) 入域內(nei) ,且多為(wei) 女性做娛樂(le) 之用。故宮為(wei) 明清皇宮,女性成員較多,因而蕩秋千為(wei) 宮中較為(wei) 常見的活動。明末詩人陳子龍作詩“禁苑起山名萬(wan) 歲,複宮新戲號千秋”,可反映明代宮中的秋千活動(即詩中的千秋)盛行。清乾隆帝曾撰詩“最是春閨識風景,翠翹紅袖蹴秋千”,來形容宮中仕女蕩秋千的場景。除娛樂(le) 所用外,故宮裏的秋千還包含非常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

  宮中秋千活動與(yu) 寒食節密切相關(guan) 。寒食節在清明節前的一至二日,為(wei) 我國的傳(chuan) 統節日,節日中禁煙火,隻吃冷食。此時天氣尚冷,而蕩秋千作為(wei) 一種遊藝活動,既有利於(yu) 驅寒,又無需劇烈運動,還能展示遊藝者優(you) 美的身姿。據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卷下”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宮裏在寒食節時,會(hui) 在各處架設秋千,供嬪妃們(men) 娛樂(le) 。她們(men) 在空中飄逸的形貌,引得唐玄宗讚歎,並稱之為(wei) “半仙之戲”。清代官員英廉等人編撰《日下舊聞考》,其中卷一百四十七載有“清明寒食,宮庭於(yu) 是節最為(wei) 富麗(li) ,起立彩索秋千架”,可反映寒食節裏,宮中秋千活動的盛行。清代宮廷畫家焦秉貞繪有《仕女圖冊(ce) 》,冊(ce) 頁之一即為(wei) 《秋千閑戲》。畫麵中,6位優(you) 雅的仕女,一位立於(yu) 秋千上,兩(liang) 位輔助推動使之前後搖擺,其他3位則在笑談中等候。乾隆皇帝所作《題焦秉貞人物畫冊(ce) 十二幀》中,亦用“柳風拂處人吹過,環珮聲搖最上層”,來形容這一愜意的場景。

  清代宮廷中,出現了一種西洋秋千,可見於(yu) 宮廷筵宴場合。據吳振棫撰《養(yang) 吉齋叢(cong) 錄》卷十三記載:乾隆年間的每年正月十九日,乾隆帝都會(hui) 在圓明園山高水長樓前舉(ju) 辦筵宴,主要招待內(nei) 廷王公大臣以及各藩國陪臣;在宴會(hui) 上表演的遊藝節目名單中,就有西洋秋千。朝鮮使臣樸思浩在《燕薊紀程》之“圓明園記”中,回顧了他於(yu) 清道光九年(1829年)正月十五日,在圓明園看到的西洋秋千表演的場景:“彩服童子八人,頭編黑絲(si) ,髡髡垂髻。各立杠頭,一上則一下,一下則一上,絲(si) 翩浮空,是謂西洋秋千,名曰忽悠悠。”

  故宮藏《萬(wan) 樹園賜宴圖軸》,顯示出西洋秋千的構造特征:其外形猶如立放的雲(yun) 梯,雲(yun) 梯中間的橫杆為(wei) 滾軸,上、下端各有日字形木框。表演者分別站在兩(liang) 端日字木框的橫杆上,通過變化姿勢來調整繞滾軸轉動的力矩大小,並不斷調整平衡狀態,使得秋千猶如蹺蹺板一樣上下擺動。分析認為(wei) :這種秋千之所以被稱為(wei) 西洋秋千,是因為(wei) 使用了當時西方機械裝置中的滾軸,且秋千的搖擺方式與(yu) 國內(nei) 明顯不同。相比而言,國內(nei) 秋千類似於(yu) 單擺,遊戲者從(cong) 一定高度蕩下時,其勢能轉換為(wei) 動能,速度變快;過最低點後動能又轉換為(wei) 勢能,速度變慢至靜止,如此反複。而清代帝王選擇西洋秋千作為(wei) 遊藝項目,主要在於(yu) 展示其對藩屬國的重視,通過對域外表演內(nei) 容的認同,以示團結友好的氛圍。

  西洋秋千還見於(yu) 清代宮廷賀壽場合。在曆史上,秋千還包含給帝王賀壽之意。如唐五代文章總集《全唐文》卷九百四十九載有“秋千者,千秋也。漢武帝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秋千之樂(le) ”。這說明,漢武帝認為(wei) 蕩秋千有“千秋萬(wan) 壽”之意。由於(yu) 西洋秋千屬於(yu) 雜技表演,既具有娛樂(le) 性,又隱含賀壽之意,因而成為(wei) 清代紫禁城裏的萬(wan) 壽節慶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項目。如故宮博物院藏崇慶皇太後《萬(wan) 壽圖》,描繪的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之母崇慶皇太後六旬壽誕前夕,皇太後從(cong) 暢春園回宮的場景。畫麵中,在白石橋的兩(liang) 岸就有西洋秋千。又如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月,西藏政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六世一行來到熱河,為(wei) 乾隆帝68歲壽辰賀壽。乾隆帝諭旨於(yu) 八月十四日、十六日兩(liang) 次上演火戲,並為(wei) 之配備了西洋秋千表演。

  綜上可知,故宮裏的秋千集宮廷娛樂(le) 、時令節俗、古代政治、帝王賀壽等於(yu) 一體(ti) ,是我國豐(feng) 富傳(chuan) 統文化的體(ti) 現,亦能體(ti) 現出東(dong) 西方文化的交流與(yu) 融合。

  (作者係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周乾)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