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中國古村鎮》:保護古村鎮背後的文化基因
為(wei) 古村鎮的保護、重建鼓與(yu) 呼
【光明書(shu) 話】
中國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主任馮(feng) 驥才先生曾說:“不管是民間文化遺產(chan) 搶救,還是傳(chuan) 統村落保護,都處在一個(ge) 動態的環境之中,它們(men) 隨時在變化,隨時都可能失傳(chuan) 或消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投入到保護古村鎮的隊伍中來,他們(men) 擔憂古村鎮的開發治理亂(luan) 象,心痛古村鎮的沒落與(yu) 凋敝,他們(men) 與(yu) 時間賽跑,為(wei) 古村鎮的保護與(yu) 鄉(xiang) 土重建鼓與(yu) 呼。
中國民俗學會(hui) 會(hui) 員、江蘇省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王喜根就是其中一員。近期,他的新書(shu) 《探訪中國古村鎮》出版,這本書(shu) 可謂沾滿了泥土氣息。作者自費深入100個(ge) 古村鎮進行田野調查,挖掘古村鎮背後的文化基因,直指開發治理中的困境與(yu) 矛盾,總結古村鎮保護與(yu) 重建中的成功經驗。用作者的話說,本書(shu) 旨在為(wei) 中國古村鎮正本清源,為(wei) 保護古村鎮建言獻策。閱讀此書(shu) ,一路跟隨優(you) 美的文字,作者引領我們(men) 思考一個(ge) 共同的問題:究竟拿什麽(me) 來拯救我們(men) 的古鎮古村落?圍繞這個(ge) 問題,作者在行文中擔任起了以下三重角色:
一是古村鎮文化的講述者。全書(shu) 正文部分共100篇文章,每一篇文章探訪一個(ge) 古村鎮,作者運用散文筆法,輔之以全彩實境照片,力求內(nei) 容紮實、樸實、真實。《泰順廊橋,獨特的文化符號》《衢州古城,讓南孔文化落地》《陸巷,再現洞庭商幫文化》……“文化”是作者在標題中提及最多的詞匯。在王喜根看來,古村鎮保存著最為(wei) 豐(feng) 富的文化遺產(chan) ,這些璀璨的文化遺產(chan) 既蘊含著先輩們(men) 的勤勞與(yu) 智慧,也彰顯著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之根。作者使用大量篇幅記錄著古村鎮的曆史文化,用通俗易懂且極富故事性的文字串聯起文化背後的人與(yu) 物、情與(yu) 緣。因此,閱讀《探訪中國古村鎮》,會(hui) 讓人恍惚間有一種在紙墨間旅行的感覺,每進入一個(ge) 古鎮,作者都仿佛是當地的文化向導,舒緩地為(wei) 讀者講述著這一方水土上的風土人情。同時,書(shu) 中大量作者親(qin) 攝的實境照片真實呈現了豐(feng) 富多元的古村鎮建築和傳(chuan) 統文化元素,讓讀者能隨時“穿越”進文字中的古村鎮,身臨(lin) 其境,激蕩起文化共鳴。
二是古村鎮發展的評鑒者。在讀者還沉浸在往昔歲月之中時,作者旋即將筆觸拉回到當下:這些曾經擁有繁榮光景的古鎮古村落,如今又如何?王喜根將目光聚焦古村鎮的發展現狀,他將自己親(qin) 曆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亮點與(yu) 問題和盤托出,既對那些合理發展、保護得當的古村鎮不吝表達自己的欣喜與(yu) 欣慰,也對那些發展失衡、保護失當的古村鎮難以掩飾內(nei) 心的焦慮與(yu) 痛心。如在看到科學規劃、精準施策下的溧陽曹山牛馬塘村所打造出的“中國地瓜之村”品牌聲名遠揚之時,作者發自內(nei) 心地讚歎:“牛馬塘人用勤勞、淳樸、堅強、友愛、善良、向上、奉獻7個(ge) 音符組合成鄉(xiang) 村田園的主旋律,相信牛馬塘在不久的將來日子會(hui) 越來越紅火。”而身處在空間環境破壞、規劃執行不當的呈坎古村落,他又歎惋可惜:“呈坎,怎麽(me) 邁過這道‘坎’?”可以說,作者自覺擔任起了古村鎮發展的評鑒者,作為(wei) 古村鎮外來的觀察者,他結合當地鄉(xiang) 土文化與(yu) 發展實情,給出了自己不偏不倚,客觀真實的評價(jia) ,這些評價(jia) 不可謂不是當地政府的重要參考。
三是古村鎮保護的呼籲者。該書(shu) 作者認為(wei) ,我國古鎮古村落所麵臨(lin) 的首要且核心的問題是保護的問題。他提出正本清源的保護才是真正的保護,古村鎮為(wei) 了發展追求經濟效益無可非議,但不能以摧毀文化甚至歪曲曆史為(wei) 前提。因而他在田野調查中對利用文化發展經濟的模式十分警惕,往往身體(ti) 力行地追溯曆史源流,厘清文化發展的脈絡。麵對古鎮古村落在開發利用與(yu) 傳(chuan) 承保護中麵臨(lin) 的共同難題,他不遺餘(yu) 力地推介在田野調查中發現的具備科學、平衡、有效的保護模式,並大聲呼籲熟悉當地曆史文化、有資金實力的“文化商人”和政府一道積極投入到古村鎮的搶救與(yu) 保護工作中去,探索與(yu) 發現古村鎮保護的融通之道,讓更多的古鎮古村落“活”起來,實現在古村鎮發現未來,創造未來,真正讓古鎮古村落“留得住鄉(xiang) 情、記得住鄉(xiang) 愁”。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wei) 一名曾經奮戰在一線的資深記者,10多年來,為(wei) 了進一步摸排、掌握、記錄下日漸沒落的中國古村鎮,王喜根的足跡已經踏遍了全國300多個(ge) 古村鎮,撰寫(xie) 了60餘(yu) 萬(wan) 字的調查報告,拍攝並保存下了上萬(wan) 幅珍貴的照片。這種甘願奉獻、以保護古村落為(wei) 己任的精神是令人動容與(yu) 欽佩的。2018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宣傳(chuan) 思想工作會(hui) 議上指出:“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chuan) 思想工作隊伍”,我想,作者從(cong) 2019年出版《尋訪中國古村鎮》,到如今姊妹篇《探訪中國古村鎮》的問世,這何嚐不是一種踐行“四力”的最完美詮釋。
(作者:範海潮,係南京師範大學輿情與(yu) 社會(hui) 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