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路上 陝西富平用好文化功
推動全民閱讀、活化紅色資源、非遺助力產(chan) 業(ye) ——
振興(xing) 路上,陝西富平用好文化功
記者 秦 毅 通訊員 趙明楠
“這樣一處鬧中取靜的所在,讓忙碌的人靜下心來讀書(shu) 、整理思緒,真是周末閑暇時的好去處。”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溫泉河柿園廣場上,正在城市書(shu) 房裏看書(shu) 的陳女士這樣說。富平縣在建設城市書(shu) 房、組建紅色文化輕騎兵宣講黨(dang) 史和組織非遺進校園等多項文化惠民活動中,著力讓文化服務貼近群眾(zhong) ,通過細化、深化文旅服務,豐(feng) 富百姓生活,浸潤民心,實現文化建設成果的普惠共享。
“我們(men) 堅持貫徹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是實現群眾(zhong) 文化權利重要保障的思想理念,實現地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讓人民群眾(zhong) 的文化權利得到切實保障,並將嚐試更多舉(ju) 措,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上台階,不斷提升服務效能。”富平縣文化和旅遊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百餘(yu) 個(ge) 城市書(shu) 房覆蓋全縣
“我喜歡帶孩子來這裏,偶爾不忙了,我就和他一起來享受輕鬆愉快的氛圍,培養(yang) 熱愛閱讀的習(xi) 慣。”當地讀者王女士這樣評價(jia) 城市書(shu) 房。溫泉河柿園廣場上的城市書(shu) 房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閱讀區,可同時滿足不同年齡段讀者的需求,周圍很多居民都喜歡下班過來看看書(shu) 。“這裏的氛圍很好,讓人能沉下心來閱讀思考。”家住附近的王先生給城市書(shu) 房豎起了大拇指。
位於(yu) 富平城市運動公園內(nei) 的陶都坊城市書(shu) 房,被讀者稱為(wei) “第二個(ge) 家”。“在閱讀之餘(yu) ,我們(men) 還為(wei) 讀者免費提供飲品和點心,為(wei) 老年讀者提供老花鏡,為(wei) 小朋友提供定製背包,豐(feng) 富市民的閱讀體(ti) 驗。”管理員趙娜娜介紹,陶都坊城市書(shu) 房現有藏書(shu) 313冊(ce) ,涵蓋多個(ge) 門類,還特設了富平當地刊物架。
中華郡文化旅遊景區裏也有這麽(me) 一座鬧中取靜的城市書(shu) 房。遊客李女士說:“這個(ge) 城市書(shu) 房很方便,玩累了可以來休息一下,在緩解疲憊的同時看看書(shu) ,環境安逸而悠閑。”在這裏,旅遊和文化巧妙融合,以親(qin) 民的方式相得益彰。
“城市書(shu) 房是富平縣委、縣政府為(wei) 加快富平縣文明城市創建而提出的‘全民唱響十個(ge) 一’內(nei) 容之一,采取政府主導、社會(hui) 參與(yu) 的方式,在相關(guan) 公共區域、單位、公園廣場配置建設,旨在培養(yang) 市民的閱讀習(xi) 慣,著力打造一座全民閱讀城市。這是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手段,也為(wei) 助力建設中國北方最美縣城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富平縣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張婷介紹,截至目前,富平縣城市書(shu) 房已建成開放120處,正在建設20處,涉及廣場、醫院、景區、政府機關(guan) 等,基本覆蓋全縣。
家門口來了紅色文化輕騎兵
在倡導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文化先行,有效推動城鄉(xiang) 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發展,滿足廣大群眾(zhong) 對精神文化的需求的過程中,富平縣組建了一支紅色文化輕騎兵,他們(men) 所到之處飄揚著悅耳的紅歌,上演著精彩的節目,用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形式將文化傳(chuan) 遞。
在宮裏鎮大樊村金銀花扶貧產(chan) 業(ye) 園裏,“輕騎兵”用熱情傳(chuan) 遞著精神文化。富平幹部學院教師講述著紅色小課《家人眼中的習(xi) 仲勳》,一個(ge) 個(ge) 故事感人肺腑、催人奮進。“我們(men) 將本地傳(chuan) 統特色文化與(yu) 紅色資源有機結合,讓紅色文化‘活’起來,並且通過創新演繹唱響紅色曆史,不斷加深群眾(zhong)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富平幹部學院教師告訴記者。紅色小課這種形式,生動形象地將黨(dang) 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點滴故事用拉家常的方式傳(chuan) 遞給群眾(zhong) ,讓紅色理論宣講更接地氣。
中合村櫻桃園裏傳(chuan) 來陣陣秦腔聲。“再來一段,表演得太好了,邊收櫻桃邊看表演,勞動都不累了。”村上的櫻桃種植戶連連鼓掌。歡呼聲不絕於(yu) 耳,群眾(zhong) 與(yu) 演員的交流互動,讓田間地頭充滿熱鬧的氣氛。“我們(men) 很早就計劃組建一批‘輕騎兵’,十幾人就夠了,通過文藝互動演出、紅色文化宣講等,把文化‘種’進鄉(xiang) 村大地,讓基層群眾(zhong) 從(cong) 文化的旁觀者變成參與(yu) 者,調動共建文化的積極性,使其成為(wei) 公共文化服務的真正主角,讓基層文化充滿活力,生生不息。”富平縣文化館工作人員說。
富平縣的“紅色文化輕騎兵”用行動將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在演出的同時,設立涉及文化、藝術等方麵的多項免費服務項目,項目推出以來惠及了全縣幾十萬(wan) 群眾(zhong) 。
傳(chuan) 統技藝有市場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活力
“娘子,你身體(ti) 尚未複原,獨自下床,實實讓人放心不下!”阿宮腔非遺傳(chuan) 承人李曼滿腔柔情地唱著阿宮腔傳(chuan) 統曲目《白蛇傳(chuan) 》選段,教室裏的孩子們(men) 聽罷紛紛化身小“許仙”,跟著李老師學起了戲腔裏的語調、氣息、節奏,有模有樣。這一幕發生在富平縣東(dong) 區小學的“非遺進校園”阿宮腔課堂上。
2018年以來,阿宮腔、石刻、老廟老鼓、剪紙等非遺項目紛紛走進校園,不僅(jin) 讓學校成為(wei) 非遺保護與(yu) 傳(chuan) 承體(ti) 係中不可或缺的孵化陣地,培養(yang) 了學生們(men)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愛,也成為(wei)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的重要一環。
富平縣不斷探索非遺與(yu) 文化惠民的有機結合,讓廣大群眾(zhong) 在感受傳(chuan) 統文化魅力的同時,獲得更多文化滿足。
近年來,富平縣為(wei) 推進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大力振興(xing) 傳(chuan) 統工藝,助力鄉(xiang) 村大發展。2021年富平的柿子文化IP“小柿人”入選“陝西省公共文化服務創新與(yu) 實踐”典型案例,進一步讓非遺技藝成為(wei) 可感知的致富增收產(chan) 品。“我們(men) 鎮上幾乎家家都做柿餅,非遺使我們(men) 的錢袋子鼓起來了,也招來了更多的遊客。”大賈村返鄉(xiang) 就業(ye) 的小陳說。今年4月,相關(guan) 部門分別為(wei) 富平縣洋陽柿餅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陝西綠秦柿業(ye) 合作有限公司、富平縣華麗(li) 柿子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等6家企業(ye) 掛牌,首批非遺就業(ye) 工坊正式成立。這些企業(ye) 依托省級非遺項目——柿餅、瓊鍋糖製作技藝,使特色產(chan) 業(ye) 成為(wei) 群眾(zhong) 致富創收的有效途徑,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今後我們(men) 將繼續推進‘非遺+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非遺+旅遊’‘非遺+網絡’的融合運用,在非遺就業(ye) 工坊建設上,高度重視產(chan) 品質量和品牌建設,把富平非遺做大做強。”富平縣文化和旅遊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富平縣在全民閱讀、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非遺傳(chuan) 承發展等方麵加強多部門聯動,不斷提升城市品位和文明程度。近兩(liang) 年來,策劃、組織、舉(ju) 辦各種大中小型群文活動600場以上,惠及基層群眾(zhong) 近20萬(wan) 人次,服務觸角深入各個(ge) 角落,實現了富平縣紅色資源與(yu) 優(you) 質民間文化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