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河套平原嬗變記:黃河水“滋潤”,沙裏“淘”出肉蓯蓉
中新網巴彥淖爾5月25日電 題:中國河套平原嬗變記:黃河水“滋潤”,沙裏“淘”出肉蓯蓉
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
初夏時節,流經河套平原的黃河水奔騰不息,沿河兩(liang) 岸的大地上早已“披”上綠裝,不遠處的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上,老鄉(xiang) 們(men) 正在忙著種植他們(men) 的“金元寶”--肉蓯蓉。
這是記者近日在地處內(nei) 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的“萬(wan) 裏黃河第一閘”附近,看到的美好景象。
“萬(wan) 裏黃河第一閘”更準確的名稱是三盛公國家水利樞紐工程,該工程也是黃河流域唯一以灌溉為(wei) 主的一首製引水大型平原閘壩工程。
隨同記者采訪的李棟是磴口縣人,他介紹,在黃河水的“滋潤”下,這裏的老鄉(xiang) 們(men) 正在沙裏淘金,他們(men) “淘”出的是中國名貴藥材肉蓯蓉。
位於(yu) 黃河故道的磴口縣,也是中國第八大沙漠--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腹地,幾年前,許多人還“吐槽”這片沙漠帶來的各種不便,而現在他們(men) 則得享沙漠帶來的各種好處,肉蓯蓉正是老鄉(xiang) 們(men) 眼中最重要的“綠色銀行”。
肉蓯蓉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具有極高的藥用價(jia) 值。50歲的魏均是當地最早從(cong) 沙漠裏找到肉蓯蓉價(jia) 值的人。
2003年他在治理沙漠過程中敏銳地發現,“沙漠裏如果能種植肉蓯蓉,一定可以迅速帶動當地老鄉(xiang) 致富”,於(yu) 是他四處找尋專(zhuan) 家,探討種植方法,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摸索,最終2007年在沙漠上實現了肉蓯蓉規模化種植。
嚐到勝利甜頭的魏均,決(jue) 定持續開發肉蓯蓉的價(jia) 值,他與(yu) 當地農(nong) 牧戶建立利益聯結機製,“每年有200多名農(nong) 牧民來沙漠裏種植肉蓯蓉,在4個(ge) 月的時間中,每個(ge) 農(nong) 牧民能拿到2萬(wan) 元(人民幣)”。
“這是農(nong) 牧民的固定存折,每年都有。”魏均笑言,肉蓯蓉的開發前景極廣,目前他在磴口縣工業(ye) 園區已建成年加工中蒙藥材及中藥飲片6000噸GMP加工廠,並取得藥品生產(chan) 許可證。
眼下的魏均正在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創建肉蓯蓉產(chan) 業(ye) 光伏治沙雙碳綠色發展新模式,他遠期的目標是,“逐漸實現以肉蓯蓉為(wei) 引領的百億(yi) 中蒙藥產(chan) 業(ye) 。”
“我們(men) 現在正在跟有關(guan) 部門洽談出口事宜,期待未來,沙漠中的肉蓯蓉能在國際市場上閃耀光芒。”魏均如是說道。
在磴口縣,肉蓯蓉正在成為(wei) 當地的“網紅”產(chan) 業(ye) 。
官方數據顯示,目前,磴口縣共吸引“王爺地”“遊牧一族”等20餘(yu) 家民營企業(ye) 參與(yu) 肉蓯蓉產(chan) 業(ye) 發展,已在沙漠上人工種植肉蓯蓉14萬(wan) 餘(yu) 畝(mu) ,年產(chan) 肉蓯蓉500噸。該縣已經成為(wei) 中國最大的人工接種肉蓯蓉生產(chan) 基地。
內(nei) 蒙古經濟學家蓋誌毅告訴記者,磴口縣借助沙漠發展名貴藥材肉蓯蓉,進而實現老百姓致富,是一條讓沙漠增值、讓企業(ye) 增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期待未來,能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進一步結合,打造出真正的綠色財富循環經濟鏈,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