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名角兒”今“流量” 當傳統戲曲邂逅網絡直播
“我演了45年的戲,每年按100多場、每場2000名觀眾(zhong) 算,45年就是1000多萬(wan) 觀眾(zhong) 。可我直播兩(liang) 個(ge) 多月裏就有超兩(liang) 億(yi) 人觀看,抵我演一輩子的戲。”當傳(chuan) 統戲曲走入了直播間,一位受到震撼的戲曲人如是說。
兩(liang) 年前,60後的李樹建第一次嚐試直播:調試設備、核對流程……這位在戲曲舞台上“叱吒風雲(yun) ”的豫劇大家,在開播前又認真地整了整自己的衣服。在之後近4個(ge) 小時裏,他既當演員,又當主持,既要自己在屏幕前唱念做打,又要不時和網絡達人連麥,還不忘與(yu) 觀眾(zhong) 互動。盡管對網絡的傳(chuan) 播能力早有耳聞,但175萬(wan) 的觀看量還是令他震驚,也讓他堅定了做戲曲直播的決(jue) 心。
戲曲作為(wei) 一直流淌在中國人精神血脈中的藝術,時代更迭,潮流變遷,但傳(chuan) 承綿延不絕。古老的戲腔跨越千年,如今在互聯網直播技術的幫助下突破空間的界限,迎來“梨園又一春”。
2022年某平台發布的戲曲直播數據報告顯示,戲曲正通過直播展現出新活力:已有231種戲曲種類開通直播,過去一年,它們(men) 所進行的戲曲直播超過80萬(wan) 場,累計看播人次超25億(yi) 。每一場戲曲直播都相當於(yu) 一場中型演出。同樣,在另一個(ge) 更早嚐試戲曲類直播的網絡平台所發布的2020年統計數字中,京劇是作者數和觀眾(zhong) 數最多的非遺戲劇短視頻類型。平台用戶最愛的非遺戲劇類型還有秦腔、越調、黃梅戲、豫劇、亂(luan) 彈、二人台、川劇、越劇、晉劇等。
在直播間裏,我們(men) 既能看到年逾九旬的豫劇表演藝術家王善樸把經典選段玩得風生水起,又能看到不少90後青年戲曲演員展示紮實的專(zhuan) 業(ye) 功底。觀眾(zhong) 隻需要拿起手機,就可以欣賞到京劇、豫劇、昆曲、秦腔等數種戲曲。傳(chuan) 統戲曲,正在直播間活起來。
借力:傳(chuan) 統藝術乘上科技之風
自2020年起,傳(chuan) 統戲曲行業(ye)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反複衝(chong) 擊下舉(ju) 步維艱。在演出寒冬,多數劇團的線下演出變少,基層劇團的戲曲演員收入難以得到保障。“不能讓演員餓著肚子唱戲。”李樹建說。通過直播,觀眾(zhong) 對戲曲演員以打賞的方式表示認同,演出獲得了互聯網時代的“新戲票”。目前,直播收入已經成為(wei) 劇團除了政府部門撥款和外出演出之外的第三個(ge) 收入來源。戲曲演員也通過線上演出直播獲得了額外的演出收入,緩解了生活壓力。
疫情帶來的變動同樣落在戲迷身上,80後戲迷宋女士到劇院觀看的戲曲演出每年超過五十場,“現在好多演出都推遲或取消了,看不到演出,心裏空落落的”。戲曲直播對她來說像是一道曙光,在網上看到黃梅戲演員吳瓊的直播後,她感歎:“不愧是金嗓子!連唱兩(liang) 個(ge) 多小時絲(si) 毫不亂(luan) ,很解渴、很過癮。”
一邊是演出接連推遲的通知,一邊是老戲迷們(men) 的掛念催促,北京京劇院尚派青衣演員周美慧決(jue) 定加入直播。每天晚上八點開始,十二點前結束,在3個(ge) 多小時的時間裏,她跟戲迷們(men) 聊戲、唱戲、分享自己的見聞理解。為(wei) 籌備京劇《梁紅玉》的演出,她不敢荒廢本領,一邊練鼓一邊直播。周美慧感慨,舞台對於(yu) 戲曲演員的心氣至關(guan) 重要,疫情防控期間上不了台,就少了很多表演實踐的機會(hui) 。借助新形式,舞台得以拓寬,演員得以上台,戲曲人在互聯網上找到了表演與(yu) 交流的接觸點、藝術與(yu) 現實的平衡點。
對此,李樹建也表示:“某種程度上,直播間的觀眾(zhong) 等於(yu) 劇場的觀眾(zhong) ,直播間的點讚等於(yu) 掌聲,直播間的留言評論等於(yu) 過去的調查問卷。”
反哺:悠長戲腔構建一片清朗空間
直播為(wei) 戲曲人暫時困頓的現實生活找到了出口,也為(wei) 藝術傳(chuan) 承、表演實踐尋得了新入口。乘科技之風,更多的戲曲演員開始主動擔當,為(wei) 適應新傳(chuan) 播形態而作出努力。
幾次直播之後,李樹建總結出了新媒體(ti) 傳(chuan) 播的兩(liang) 個(ge) 重點——娛樂(le) 性和思想性。娛樂(le) 性意味著要主動適應新的演出場景。失去了“第四堵牆”的間隔、失去了戲曲程式的依傍,戲曲演員在直播間裏與(yu) 觀眾(zhong) “短兵相接”、全方位互動,觀眾(zhong) 的反饋通過數字最直接地呈現出來,這對戲曲演員是不小的挑戰。“玩互聯網的大部分都是年輕人,他們(men) 都是快節奏,得改變過去那種我演啥你看啥的思想,變成你看啥我演啥。”為(wei) 了吸引更多觀眾(zhong) ,他把直播做成了一場專(zhuan) 場晚會(hui) ,邀請老藝術家和優(you) 秀青年演員參與(yu) ,與(yu) 網絡達人連麥,唱戲、表演、打擂台、科普戲曲知識,同時講述戲曲背後的曆史故事、分享從(cong) 藝四十餘(yu) 年的經曆等。
除了順應新媒體(ti) 平台的傳(chuan) 播規律和受眾(zhong) 特征,努力呈現劇場內(nei) 外更多新內(nei) 容,李樹建還強調了思想性,通過互聯網傳(chuan) 播優(you) 秀戲曲文化是戲曲人的責任與(yu) 曆史使命。
周美慧因直播收獲了一批年輕的觀眾(zhong) 。直播讓這批觀眾(zhong) 感受到戲曲的魅力,因此疫情好轉時,他們(men) 主動買(mai) 票走進了劇院。她的粉絲(si) 群群主是個(ge) 隻有18歲的小戲迷,在與(yu) 粉絲(si) 的日常互動中,她希望通過自己的表演和交流,把藝術的浸潤和熏陶傳(chuan) 播到更遠方。
隨著傳(chuan) 統戲曲越來越多出現在直播間,與(yu) 曾經拚顏值、秀下限的“美女直播”不同,演繹傳(chuan) 統文化的戲曲直播在傳(chuan) 播了傳(chuan) 統文化的同時,也正在改善著網絡直播生態。對觀眾(zhong) 來說,戲曲裏那些千回百轉的唱腔、纏綿悱惻的情愫、樸實直白的道理,與(yu) 記憶裏關(guan) 於(yu) 故鄉(xiang) 的美好回憶相契合,也與(yu) 對於(yu) 真、善、美的樸素信仰相印證。
在戲曲院團中,上海越劇院的直播頗有特色,除了在各大視頻直播平台開通官方賬號直播經典劇目、主題活動外,上海越劇院還開設了“青年·戲談”直播沙龍。這個(ge) 最初由上海越劇院青年創作人員發起的戲曲創作對談直播,在兩(liang) 三年間已經發展成為(wei) 一個(ge) 跨院團、跨劇種、跨學科、跨藝術門類的上海青年文藝實踐活動,沙龍主題也從(cong) 最初的戲曲創作,逐步拓展至對劇種氣質、表演美學、跨藝術交融、東(dong) 西方文化對話、舞台與(yu) 城市文化等更為(wei) 廣泛的舞台藝術與(yu) 文化議題的探討。沙龍成員不但涵蓋了上海和北京各大國有文藝院團的青年編劇、導演、演員、作曲、舞美設計,也不斷吸納其他藝術門類的創作者,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
“策劃有學術味的戲曲直播,旨在引導青年人有更深的思考。同時也希望以青年吸引青年,達到培育新觀眾(zhong) 的目的。我們(men) 最初擔心,學術化、理論化的內(nei) 容或難以受到直播觀眾(zhong) 的歡迎。事實證明,這樣的顧慮是多餘(yu) 的,這個(ge) 項目收到了觀眾(zhong) 的熱烈反響和積極互動。”上海越劇院副院長呂祥說。
與(yu) 此同時,各大平台也在戲曲直播方麵積極探索。《京劇的夏天》專(zhuan) 題欄目、“今朝我登場”“戲曲大師父”等IP在呈現精品化內(nei) 容方麵作出有益嚐試。
展望:守正創新方為(wei) 根本
“啥時才能去劇場看戲呢?”當戲曲直播發展得如火如荼時,依然可以在直播間裏看到、聽到這樣的感歎。“雲(yun) 端”演出令人沉醉,劇場卻依然令人想念。“因為(wei) 我們(men) 在劇場看到的是整台的演出,包括燈光、音響、舞美、主角、配角、道具,甚至每一位觀眾(zhong) 都是這場演出的有機組成部分。”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yu) 傳(chuan) 播學院講師王靖雨指出,“正是這些元素之間奇妙的化學反應造就了戲曲藝術幾百年傳(chuan) 播不衰的魅力。”
戲曲傳(chuan) 播未來走向何方?大部分從(cong) 業(ye) 者認為(wei) ,“線上交朋友,線下看演出”,借助互聯網將流量引向劇場,才能完成鏈條的完美閉合。對戲迷來說,缺少完整表演程式的線上直播隻能算作一種沒有演出可看時的權宜之計、無奈之舉(ju) 。中國戲曲學院的研究生楊茹涵說:“線上直播沒有坐在劇場裏看劇的感覺,我希望用自己的眼睛捕捉現場的各種細節。有時候看劇不單單是看劇,也是一種具有社交屬性的文藝活動。”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講師、戲劇戲曲學教研室主任張一帆指出:“在探索戲曲傳(chuan) 播的過程中,傳(chuan) 播內(nei) 容與(yu) 形式對於(yu) 戲曲本體(ti) 產(chan) 生的碎片化與(yu) 完整感,是一對不可偏廢的辯證關(guan) 係。碎片化的優(you) 勢是省時省力,在現代化的快節奏中顯得很有效率,但碎片化傳(chuan) 播的目的必須是為(wei) 整體(ti) 化傳(chuan) 播而服務。”
戲曲不可能總是網絡直播中的“流量擔當”。張一帆說:“通過各種新媒體(ti) 傳(chuan) 播戲曲可以獲得關(guan) 注、收獲流量,但更應該思考與(yu) 評估流量的水分有多大,會(hui) 不會(hui) 造成虛假繁榮,產(chan) 生的泡沫感對從(cong) 業(ye) 者的負麵影響有多大。”
也有人對此抱有更樂(le) 觀的態度,戲迷宋女士在采訪中提到,前段時間京劇女演員王珮瑜在直播中和大家一起觀看自己過去的演出,這種形式讓她耳目一新。“對我們(men) 老戲迷來說,聽演員分享表演當時的見聞、理解,可以獲得觀眾(zhong) 席之外的很多信息,對原來不怎麽(me) 看戲曲的觀眾(zhong) 來說,有一個(ge) 專(zhuan) 業(ye) 人士帶領講解,也能更快地理解傳(chuan) 統藝術。”她認為(wei) ,對戲曲直播,我們(men) 不妨抱有開放包容的心態,迎接新技術並不意味著背棄傳(chuan) 統,在發展變化中,傳(chuan) 統藝術也許會(hui) 生發出不同形態的花朵。
文化生長具有其內(nei) 在邏輯,傳(chuan) 播隻是其中一個(ge) 環節,直播之後,戲曲在守正創新的征程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王靖雨表示,對戲曲而言,網絡直播隻是打開了其走近年輕人的一扇門,而要讓年輕人成為(wei) “鐵粉”,最終還是要靠自身的藝術魅力。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生生不息,綿延不絕,不管何種形式何種意見,從(cong) 業(ye) 者、平台、觀眾(zhong) 等多方的出發點都是要讓戲曲更好地傳(chuan) 承下來、傳(chuan) 播開來。隻要堅守住這個(ge) 出發點,傳(chuan) 統文化的盛景就終會(hui) 徐徐展開。(記者 李晉榮 曹雅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