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新時代的“國風雅韻”(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核心閱讀
越來越多年輕觀眾(zhong) 喜愛民樂(le) ,越來越多孩子學習(xi) 民族器樂(le) 。這既反映當下青少年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高度認同,也緣於(yu) 大眾(zhong) 高度的文化自信。
在媒介和技術不斷更迭的時代,文藝工作者需要深入生活、到人民中去,不僅(jin) 僅(jin) 限於(yu) 田間地頭,還可以是更廣泛的“采訪地”“調查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守正創新,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
中國民樂(le) 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距今已有7800—9000年的賈湖骨笛。民樂(le) 隨時代而變化,在與(yu) 多元文化的融合中不斷發展與(yu) 創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與(yu) 時代同頻、與(yu) 生活共振,為(wei) 人民奉獻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是中國民樂(le) 人的共同追求。如今,民樂(le) 發展麵臨(lin) 新的曆史機遇,如何在守正創新中開拓文藝新境界,奏響新時代的“國風雅韻”?
在古老的傳(chuan) 統中,找到創新的密碼
近年來,“國潮熱”“民樂(le) 風”勃興(xing) ,越來越多年輕觀眾(zhong) 喜愛民樂(le) ,越來越多孩子學習(xi) 民族器樂(le) 。這既反映當下青少年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高度認同,也緣於(yu) 大眾(zhong) 高度的文化自信。
基於(yu) 這樣的變化,中央民族樂(le) 團與(yu) 國家大劇院聯手推出第一屆“國樂(le) 之春”,與(yu) 國家大劇院舉(ju) 辦7屆的“中國交響樂(le) 之春”相呼應。包括中央民族樂(le) 團在內(nei) ,多家在京的民樂(le) 團為(wei) 觀眾(zhong) 獻上高水準的演出。現在“國樂(le) 之春”收官了,許多觀眾(zhong) 還在通過多個(ge) 視頻平台回看,為(wei) 之點讚。這次實踐讓我們(men) 切身感到,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需要藝術家持續探索,也需要塑造優(you) 質品牌、拓展傳(chuan) 播平台。
民樂(le) 的“出圈”離不開守正創新。今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元宵節晚會(hui) 的開場節目《齊天樂(le) 》實現“現象級”傳(chuan) 播。節目時長不到4分鍾,如何在有限時間內(nei) 展示不同民族樂(le) 器的特點,做到好聽好看,給我們(men) 主創出了一道難題。《齊天樂(le) 》雖是創意節目,但始終受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滋養(yang) 。經過提煉,我們(men) 力求讓舞台上的每個(ge) 形象、每個(ge) 樂(le) 器都與(yu) 曆史背景契合,演奏家如同“穿”著一本中國傳(chuan) 統服飾文化的“教科書(shu) ”,上演一部中國民樂(le) 發展濃縮史。節目中,“神十三”航天員王亞(ya) 平用古箏奏響《茉莉花》,演奏家“複刻”的諸葛亮、阮鹹、伎樂(le) 天、韓湘子等人物跨越時空而來,器樂(le) 和鳴、古今輝映。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一直烙印於(yu) 民族器樂(le) 的藝術基因裏,也貫穿在中央民族樂(le) 團的發展曆程中。中央民族樂(le) 團注重傳(chuan) 承,也樂(le) 於(yu) 擁抱新鮮事物,老團長席強等老前輩對民樂(le) 創新都有所嚐試。大學畢業(ye) 後,我就在團裏工作,一步步成長起來,深受這種氛圍的熏陶。我嚐試過樂(le) 器的跨界組合,改造過可以站著彈的背負式琵琶,又受水晶小提琴啟發推出水晶琵琶,但我從(cong) 來沒有停止向優(you) 秀的藝術傳(chuan) 統學習(xi) 、汲取營養(yang) 。在福建學習(xi) 南音琵琶時,我一度覺得技法簡單,後來才恍然大悟,人家“比拚”的是慢而不是快,是內(nei) 在的韻味。這是中華文化的獨特之美,也是民樂(le) 的獨特味道。
在古老的傳(chuan) 統中,我們(men) 總能找到創新的密碼。因為(wei) 傳(chuan) 統和創新從(cong) 來不是割裂的,傳(chuan) 統是創新的“根”,離開了傳(chuan) 統,創新是浮的、空的。心中有創新的種子,腳下有傳(chuan) 統的根,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為(wei) 民樂(le) 覓“知音”,將互聯網作為(wei) 新的采風地
今年是毛澤東(dong) 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前些日子,我在樂(le) 團的藝術檔案室重溫中央民族樂(le) 團第一任團長李煥之在延安時期的美好回憶,了解他們(men) 當年如何從(cong) “小魯藝”走向“大魯藝”,向廣大的人民群眾(zhong) 虛心學習(xi) 。
文藝工作者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為(wei) 了讓文藝作品更好地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文藝創作者要把自己的藝術追求與(yu) 人民的文化需求統一起來,用心體(ti) 察“人民之呼”,用好作品回報人民。
人民是文藝服務的對象,是一個(ge) 個(ge) 實實在在的具體(ti) 的“人”,當然也包括如今的年輕人。在媒介和技術不斷更迭的時代,文藝工作者需要深入生活、到人民中去,不僅(jin) 僅(jin) 限於(yu) 田間地頭,還可以是更廣泛的“采訪地”“調查地”。
網絡遊戲“王者榮耀”雲(yun) 纓主題音樂(le) 《赤焰之纓》上線,很多年輕人因此關(guan) 注民樂(le) 、愛上民樂(le) 。創作初期,我們(men) 做了大量“田野采風”,隻不過“采風”地點在互聯網,在嗶哩嗶哩、抖音、快手等平台。我們(men) 和年輕人處於(yu) 同一個(ge) 平台和語境中,通過聆聽、采訪、參與(yu) 和觀察,探索年輕人喜歡的表達方式,進而創作既能為(wei) 年輕人接納又有藝術品質的作品。通過這次實踐,我理解了要贏得大眾(zhong) 共鳴,首先要產(chan) 生共情。
民樂(le) 要發展,不能保持原樣不變,要不斷尋找符合這個(ge) 時代的創新表達。民樂(le) 工作者要運用當代表達,將傳(chuan) 統和經典介紹給今天的受眾(zhong) ,特別是年輕人,讓他們(men) 喜歡。作為(wei) 文藝創作者,我們(men) 也應當清醒地看到,“圈粉”隻是第一步,“粉絲(si) ”易得,“知音”難覓,要讓年輕一代真正深刻了解民樂(le) 、了解傳(chuan) 統文化,將民樂(le) “粉絲(si) ”發展為(wei) “知音”,路還很長。好在,我們(men) 已經堅定地走在路上。
擦亮中華文化國際傳(chuan) 播的金名片
科技與(yu) 藝術融合是當下的重要趨勢。近來不少藝術院團豐(feng) 富線上演播的呈現方式,力圖提高線上觸達率、知名度、影響力。我們(men) 也一直在這條道路上摸索實踐。
2020年,中央民族樂(le) 團與(yu) 故宮博物院聯合推出主題視聽音樂(le) 會(hui) “天地永樂(le) ·中國節”。2021年,“歡樂(le) 春節”活動開幕式以線上演播的方式與(yu) 全球觀眾(zhong) 見麵。為(wei) 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年華誕,樂(le) 團推出民族音樂(le) 會(hui) “唱支心歌給黨(dang) 聽”,與(yu) 快手短視頻平台聯合推出的活動至今已收到來自各地網友的3611個(ge) 視頻作品,播放量超過2.5億(yi) 。今年元宵節,“壬寅虎嘯”中央民族樂(le) 團虎年元宵節音樂(le) 會(hui) 暨赴維也納金色大廳24周年專(zhuan) 場在國家大劇院舉(ju) 辦,音樂(le) 會(hui) 線上直播全網點擊量超過2400萬(wan) 次,75萬(wan) 海外網友在線上熱情互動。此外,今年“長城”“國風雅韻”“第一屆‘國樂(le) 之春’開幕特別策劃音樂(le) 會(hui) ”等多場音樂(le) 會(hui) 也在線上與(yu) 觀眾(zhong) 見麵,點擊量均超過2000萬(wan) 。這些數據一方麵彰顯民樂(le) 的力量,告訴我們(men) 不要低估年輕觀眾(zhong) 對民樂(le) 的感知力和領悟力,另一方麵也說明了民樂(le) 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憑借獨特的魅力和文化標識度,民樂(le) 一直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媒介。我們(men) 的民樂(le) 不僅(jin) 極具特色,在音準、建製以及技術上也是世界領先的。如今,麵對新挑戰新變化,我們(men) 仍在海外積極擴大民樂(le) 的朋友圈,努力擦亮中華文化國際傳(chuan) 播的金名片。
做好文化標識的提煉,對於(yu) 國際傳(chuan) 播很重要。我們(men) 有一個(ge) 由12個(ge) 女孩組成的室內(nei) 樂(le) 團,取名“儷(li) 人行”,靈感來自五代時期的白石彩繪散樂(le) 浮雕。古風古韻是“儷(li) 人行”鮮明的文化標識,她們(men) 的表演引發年輕人和海外觀眾(zhong) 的關(guan) 注和讚歎。最近,這個(ge) 室內(nei) 樂(le) 團已經和德意誌廣播愛樂(le) 樂(le) 團銅管室內(nei) 樂(le) 團達成合作協議,錄製了《掀起你的蓋頭來》,這是一種年輕化表達,我們(men) 很期待聽眾(zhong) 反饋。以“線上連線”的合作方式,我們(men) 與(yu) 芝加哥交響樂(le) 團、聖地亞(ya) 哥交響樂(le) 團合作了《春節序曲》,樂(le) 曲在芝加哥交響樂(le) 團官方平台上線當天點擊量就超過了10萬(wan) 。我們(men) 也積極在海外流媒體(ti) 上建立自己的傳(chuan) 播矩陣,截至目前,中央民族樂(le) 團的臉書(shu) 粉絲(si) 量超過128萬(wan) ,在眾(zhong) 多國家藝術院團的海外社交媒體(ti) 賬號中名列前茅。
用民樂(le) 講好中國故事是我們(men) 的使命。未來,我們(men) 會(hui) 一邊繼承傳(chuan) 統、打磨古曲,一邊繼續拓展民樂(le) 的現代表達和有效傳(chuan) 播渠道,奏響屬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國風雅韻”。
(作者:趙聰,係中央民族樂(le) 團團長)
製圖:趙偲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