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總書記和人民心貼心丨“把‘當代愚公精神’繼續發揚下去”

發布時間:2022-05-27 11:13: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記者郭剛、馬莎、周夢蝶

  2019年8月21日,沿著砂石路一路顛簸,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八步沙林場考察調研,聽取武威市防沙治沙整體(ti) 情況匯報和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跡。“六老漢”中郭朝明老人的兒(er) 子郭萬(wan) 剛,作為(wei) 第二代治沙造林人的代表也在現場。近日,新華社記者回訪了郭萬(wan) 剛,以下是他的自述與(yu) 心聲——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林場考察時的情景,我至今記憶猶新。

  當時,工人們(men) 正在壓草方格。總書(shu) 記走來和我們(men) 親(qin) 切交流,還拿起一把開溝犁,和大夥(huo) 兒(er) 一起幹起來。他揮犁的動作一氣嗬成,一看就是“老把式”。

  我告訴總書(shu) 記:“我們(men) 就是用這樣的人工勞作方式,‘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三代人完成治沙造林20多萬(wan) 畝(mu) 。”

  八步沙,“出門八步就是沙”。這裏曾經由於(yu) 連年幹旱少雨,寸草不生,隔三岔五便是“黃風黑浪”。1981年,古浪縣決(jue) 定改用承包的辦法治沙。我的父親(qin) 郭朝明和其他五位農(nong) 民,在承包合同書(shu) 上摁下紅指印,聯戶組建了這個(ge) 八步沙集體(ti) 林場,誓用白發換綠洲。

  如今,經過幾十年的堅守努力,占地麵積75000畝(mu) 的八步沙,從(cong) 過去的寸草不生,變成了現在鬱鬱蔥蔥。治沙不僅(jin) 保住了耕地、村莊,同時也改善了我們(men) 的生態環境。

  我清楚地記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大家說,“新時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漢’這樣的當代愚公、時代楷模”“要繼續發揚‘六老漢’的當代愚公精神”,總書(shu) 記還鼓勵我們(men) “再接再厲,再立新功……”

  總書(shu) 記的殷切囑托,不僅(jin) 讓我們(men) 備受鼓舞,同時也為(wei) 治沙工作指明了方向。

  要想讓林場“再立新功”,不能隻守著原來的攤子,必須再創業(ye) !

  現在,新一代治沙人已順利接過“接力棒”、挑起“新擔子”,他們(men) 用新思想、新科技治沙造林,給八步沙帶來新活力。

  近年來,我們(men) 一方麵采取工程治沙、網絡治沙等新辦法,把沙治住;另一方麵在沙生植物梭梭下麵嫁接肉蓯蓉,拓寬了當地老百姓的致富渠道。

  肉蓯蓉號稱“沙漠人參”,這回沙漠裏長出來致富的果實了。截至目前,我們(men) 已經種了10600畝(mu) ,每畝(mu) 地純收入超過600元。

  “治沙經”念成了“發財經”,我們(men) 走上了治沙又致富的康莊大道。

  現在,每天早晨我都要騎著自行車到林場裏轉轉,看著我們(men) 建立起來的綠色長城,感到十分自豪。我們(men) 一定要按照總書(shu) 記要求,把“當代愚公精神”繼續發揚下去。隻要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代接著一代治,像愚公移山一樣幹下去,一定會(hui) 風沙變風景、黃沙變黃金!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