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城口:巴山原鄉“一片林”實現多重增值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
光明日報記者 李宏 張國聖
連綿不斷的群山,枝繁葉茂的森林……初夏時節,走進重慶城口,我們(men) 的腳步慢了下來。
地處大巴山腹地的城口縣,有著“三個(ge) 第一、兩(liang) 個(ge) 唯一”的紅色曆史:重慶市第一個(ge) 迎來紅軍(jun) 主力部隊、第一個(ge) 被地方紅軍(jun) 解放的縣城、第一個(ge) 打出地方紅軍(jun) 旗幟的縣,也是重慶市唯一成建製建立了縣區鄉(xiang) 村四級蘇維埃政權的革命老區和唯一納入《川陝革命老區振興(xing) 發展規劃》的縣。
革命老區城口,森林覆蓋率高達72.5%,生態指數常年高居重慶第一。近年來,全縣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資源,圍繞“山”和“綠”做文章,山區群眾(zhong) 獲得了可喜的經濟收入。
“以前都是挖野生藥材賣,如今在林地裏種草藥輕鬆多了,幹一天還可以掙100多塊錢,這麽(me) 安逸的事情,想都想不到。”在高燕鎮星光村,66歲的楊德孝在淫羊藿種植地裏,邊清理雜草邊告訴記者,種草藥不占用耕地,每畝(mu) 林地套種淫羊藿兩(liang) 三千株,既節省了買(mai) 遮陽網的費用,又能改善森林植被,還能增加一筆經濟收入,真是很劃算。
20萬(wan) 畝(mu) 野生中藥材,40多萬(wan) 畝(mu) 野生核桃,20多家中藥材縣市級龍頭企業(ye) ,累計9億(yi) 元的產(chan) 值,3000多戶村民年均增收上萬(wan) 元。城口最大綠色經濟體(ti) 的林業(ye) 產(chan) 業(ye) 年年增值,幫助村民和企業(ye) 持續增收。
不僅(jin) 林業(ye) 產(chan) 業(ye) ,林下產(chan) 業(ye) 也在為(wei) 村民帶來更多的增值。今年是江學兵到城口發展山地雞林下養(yang) 殖的第18個(ge) 年頭。2004年,江學兵初到城口廟壩鎮,偶然品嚐到山地雞的獨特風味,於(yu) 是便萌生了養(yang) 殖山地雞的念頭,這一幹就是十幾年。如今,他成了廟壩鎮山地雞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的帶頭人。
“我搭建的山地雞養(yang) 殖廠房有9個(ge) ,去年養(yang) 殖規模有5萬(wan) 羽,我們(men) 將孵化的小雞仔賣給當地村民,村民喂養(yang) 至成熟後再賣到市場。”江學兵說,當地山地雞產(chan) 業(ye) 發展很快,全縣山地雞出欄282萬(wan) 羽,村民增收效果很明顯。
林業(ye) 資源富集的城口,怎樣更有效盤活閑置林地和荒山,為(wei) 集體(ti) 和村民帶來更大的增值空間?2019年,城口成為(wei) 重慶國儲(chu) 林項目首個(ge) 試驗示範縣。通過利益聯結機製,對農(nong) 民林地進行收儲(chu) ,同時設立栽培、管護等務工崗位,鼓勵村民就近務工,促進村民穩定就業(ye) 增收。去年,全縣完成12個(ge) 鄉(xiang) 鎮59個(ge) 行政村55萬(wan) 畝(mu) 集體(ti) 林地收儲(chu) ,惠及農(nong) 戶9894戶,兌(dui) 付林農(nong) 流轉資金1600餘(yu) 萬(wan) 元。
村民張如瓊家的80多畝(mu) 林地全部流轉給了林業(ye) 公司。“我現在每年能收好幾筆錢。”張如瓊說,每年每畝(mu) 林地有50元分紅,其中10元歸集體(ti) ,40元歸村民,自己到國儲(chu) 林務工,每天領工資120元。
“林地流轉獲租金、配股入股分股金、基地務工得薪金、種養(yang) 經營賺現金。”城口縣大巴山林業(ye) 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洪家國說,深化林業(ye) 改革讓天然林資源實現了多重增值,農(nong) 民也增加了多筆收益。
良好的生態環境在為(wei) 村民帶來增收的同時,也成了城裏人喜愛的“天然氧吧”。“今天天氣好,我們(men) 一家人專(zhuan) 程過來遊玩,呼吸下‘天然氧吧’的清新空氣。”五一假期,家住主城區的劉女士帶著家人朋友攀亢家寨,雲(yun) 霧繚繞的亢家寨,森林覆蓋率高達90%,讓遊客流連忘返。
“這裏的建築風格好像記憶中的老家,滿滿的兒(er) 時回憶呀。”走進北屏鄉(xiang) 鬆柏村“問山一號”大巴山森林人家,黃土牆、青泥瓦、石板小路,走進屋內(nei) ,木板閣樓、四方火塘、竹編裝飾……充滿大巴山區原生態風味的建築風格讓人眼前一亮,不禁勾起遊客記憶深處的鄉(xiang) 愁。
突出林業(ye) 特色,打造亢家寨、黃安壩等重點森林康養(yang) 景區,開展療養(yang) 、養(yang) 老、休憩等多樣化的森林康養(yang) 服務,開放河魚兩(liang) 扇門、厚坪龍盤等6個(ge) 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區,開發多種林下康養(yang) 藥膳,全縣大巴山森林人家達2000多戶,接待遊客累計達430萬(wan) 人次。日益完善的森林康養(yang) 旅遊體(ti) 係,正在源源不斷地為(wei) 當地增值。
遊客來了,後備廂就不會(hui) 空著離開。受遊客青睞的山神漆器、半山工藝等旅遊產(chan) 品已經走出重慶,飛向海內(nei) 外,成為(wei) 響亮的“城口名片”。城口圍繞林業(ye) 和旅遊不斷發展手工業(ye) 和加工業(ye) ,推出更多的文創產(chan) 品,實現了城口“一片林”的延伸增值。“一片林”的生態價(jia) 值究竟還有多少?城口將在不斷探索中找到更多答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