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五月初五,孟嚐君逆襲
□高金國
說起端午節,大家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屈原。公元前278年農(nong) 曆五月初五,屈原悲憤投江,於(yu) 是有了端午節,以及今天的小長假。
和屈原同時代的,還有一位名人,也和“五月初五”有關(guan) 。不同的是,這天是屈原的忌日,卻是他的生日。此人即“戰國四君子”之一孟嚐君,山東(dong) 老鄉(xiang) 一枚。
孟嚐君如今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屈原不可同日而語。但在戰國時代,他卻風光無兩(liang) ,出將入相、春風得意,知名度乃至美譽度,大概率是超過屈原的。但這事兒(er) ,誰說得清呢?2000多年來,屈原的美譽度“低開高走”,越到今天,人們(men) 越懷念;孟嚐君相反,“高開低走”,一路下坡。
這和太史公司馬遷不動聲色卻又極其犀利的評價(jia) 有關(guan) 。在《史記·孟嚐君列傳(chuan) 》最後,司馬遷“用事實說話”,做出如下評價(jia) :鄒、魯之地民風淳樸,與(yu) 它們(men) 相鄰的孟嚐君封地,卻多“暴桀子弟”,這算怎麽(me) 回事兒(er) ?(其俗閭裏率多暴桀子弟,與(yu) 鄒、魯殊)然後給了孟嚐君八字點評:“好客自喜,名不虛矣。”樂(le) 於(yu) 養(yang) 客,沾沾自喜,名不虛傳(chuan) ,諷刺的味道頗為(wei) 明顯。這段“太史公曰”,成了人們(men) 評價(jia) 孟嚐君的基調。
孟嚐君的功和過、才智和短板,都比較明顯,屬於(yu) 比較矛盾甚至有點分裂的人格。他既可以禮賢下士、肝膽相照,也會(hui) 殺人不眨眼,沒有原則,缺乏底線。趙國人聽說他來了,紛紛圍觀,有人說:“原以為(wei) 是個(ge) 魁梧漢子,沒想到如此瘦小!”孟嚐君便暴怒,派兵砍殺了數百人。
說暴戾吧,他對門客又特別好。這種“人格分裂”,可能和他幼年受過的精神創傷(shang) 有關(guan) 。
孟嚐君名叫田文,父親(qin) 田嬰是齊威王之子、齊宣王之弟。生在豪門,田文的命運卻十分悲慘,原因很簡單——出生沒選好日子(話說這也沒法選啊)。
他出生在五月初五,母親(qin) 身份低賤。當時,田嬰已經有了40多個(ge) 兒(er) 子,多一個(ge) 少一個(ge) 的,根本不在乎。農(nong) 曆五月,毒蟲開始“複工”,各種蚊蟲叮咬,讓人不勝其煩。五月初五,春夏之交,更是“百害雜生”。好嘛,你不早不晚,偏偏趕著這個(ge) 節骨眼出生,不就象征著“毒蟲”嗎?在這種淺薄的認知之下,五月初五生的孩子,便被古人認為(wei) “不吉利”。
覺得不吉利,不喜歡也就罷了;偏偏他爹夠狠,對他媽說了句“勿舉(ju) 也”,意思是“不要了,弄死他”。他媽哪舍得呀?悄悄養(yang) 著。後來孩子長大,被他爹發現,田嬰大怒:“我不是讓你弄死他嗎,怎麽(me) 還留著?”他媽不敢言語,田文卻泰然自若,拜了拜,反問老爹:“您為(wei) 什麽(me) 要殺死出生在五月的孩子?”
沒想到這孩子竟敢反問,他爹就想找個(ge) 借口糊弄過去:“生在五月的孩子,個(ge) 頭能長到和門口一樣高,會(hui) 害死父母(五月子者,長與(yu) 戶齊,將不利其父母)。”真是睜眼說瞎話,田文明顯營養(yang) 不良,要不也不會(hui) 被趙國人嘲笑身材瘦小了。
田文反駁道:“人是受命於(yu) 天,還是受命於(yu) 門戶?”老爹被問住,默然不語。田文接著說:“當然是受命於(yu) 天。既然受命於(yu) 天,您又擔心什麽(me) 呢?如果是受命於(yu) 門戶,您把大門加高一下,誰還能長得和門一樣高?”老爹啞口無言,隻好認輸:“別再說了!”
辯論完勝,隻是確保在深宅大院存活下來而已,談不上逆襲。後來,田文又一次大展才華,徹底脫胎換骨。他先啟發他爹:“兒(er) 子的兒(er) 子叫什麽(me) ?”“孫子。”“孫子的孫子叫什麽(me) ?”“玄孫。”“玄孫的孫子叫什麽(me) ?”他爹答不上來,畢竟已經掉進兒(er) 子挖好的坑裏了。
田文於(yu) 是說:“您侍奉了三代齊王,家財萬(wan) 貫,門下卻找不到一個(ge) 賢人,這哪裏是長久之道呢?(此處省略5000字)”他爹一聽,說得蠻有道理,就讓他主持家政,接待賓客。田文最終成了太子,完美逆襲。
田文確實很強悍,很有才幹。但顯而易見,幼年遭遇的歧視,“無處不宮鬥”的險惡,讓他養(yang) 成了功利色彩很濃的性格。他信奉的,是叢(cong) 林法則。為(wei) 了存活,他可以讓人去忽悠秦王,因為(wei) 一旦沒有外敵,齊王就會(hui) 和他內(nei) 鬥;為(wei) 了生存,他可以派人從(cong) 秦王王宮偷出狐白裘大衣,“循環利用”,再次送給秦王的愛妃。
這樣的叢(cong) 林法則,不僅(jin) 和孔孟大相徑庭,就連司馬遷也看不上眼。可是,這怨誰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