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福建泉州古刹僧人傳承“擲鐃鈸”:絕技欲成需苦功

發布時間:2022-05-30 16:5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解說】一對鐃鈸、幾根竹竿,福建泉州安溪清水岩住持普光法師或是把一片鐃鈸拋起,用另一片鐃鈸接應並使之在上麵飛速旋轉;或是用一根竹竿頂著一片鐃鈸,讓鐃鈸在空中飛轉,竹竿時彎時直……十幾個(ge) 招式下來,引得不少的香客紛紛叫好。近日,記者驅車來到安溪清水岩,了解普光法師與(yu) 這門技藝的故事。

  【同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擲鐃鈸”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普光

  擲鐃鈸有的人叫耍鐃鈸。這個(ge) 技藝比較辛苦,還有在學習(xi) 的時候很辛苦,比較危險,拋出去的時候又要平衡又要準確點又要顧,不然會(hui) 砸到。所以說,後來就比較、很少人去學這個(ge) 。

  【解說】據了解,這門名叫“擲鐃鈸”的技藝,以銅製打擊樂(le) 器鐃鈸為(wei) 道具,糅合了武術、雜技等傳(chuan) 統技藝,表演出各種高難度的雜技,具有濃濃的閩南民俗風情。後來逐步與(yu) 地方民間信仰相融合,發展成為(wei) 閩南宗教民俗法事活動中的一項帶有雜技性質的表演項目,廣泛傳(chuan) 播於(yu) 閩南、潮汕及台灣等地區。普光法師告訴記者,他從(cong) 15歲起便在師父的影響下開始學習(xi) “擲鐃鈸”。這一學,便是近50年的時間。

  【同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擲鐃鈸”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普光

  耍鐃鈸這個(ge) 技藝其實也是健身,也是一種武術跟雜技糅合在一起的一種健身活動,其實也是很好。這是要有很長時間、有耐心去苦練的,這是跟武術一樣,一定要有時間經常去練、去苦練才會(hui) 成,才有成就。

  【解說】2019年,“擲鐃鈸”被列入中國第二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項目;2022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得知“擲鐃鈸”入選省級非遺項目,普光法師高興(xing) 了很久。

  【同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擲鐃鈸”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普光

  我也希望這個(ge) 傳(chuan) 承、能夠發揚下去,因為(wei) 我師父他們(men) 這一代表演的,我覺得還是不是很滿意。後來我可以說也有創新一點,可以說比較好一點,我希望這個(ge) 傳(chuan) 承下去,以後能一代一代地更發揚光大。現在打城戲,泉州高甲戲裏麵有一個(ge) 打城戲,裏麵就有這個(ge) (擲鐃鈸的表演)。那邊有兩(liang) 個(ge) 年輕的(演員),前年去表演的時候他們(men) 就來跟我學。

  【解說】如今,年近七旬的普光法師身手不再像年輕時那麽(me) 矯健。為(wei) 了將“擲鐃鈸”這門手藝傳(chuan) 承下去,這些年來普光法師也收了一批徒弟。可最後能堅持下來並有一定水平的,隻有兩(liang) 三個(ge) 而已。

  【同期】安溪清水岩 僧人 明淨

  我學習(xi) 鐃鈸的技藝是從(cong) 16歲的時候(開始)。這技藝是非常地危險,從(cong) 小的時候在練習(xi) 的時候,那個(ge) 是很多次受傷(shang) 。最後還是堅持下來了,師父說想要學好一門技藝,那必得非下苦工,然後我就從(cong) 那個(ge) 時候一直練下來。

  柯寧 吳冠標 福建泉州報道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