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百歲老人在古稀之年 為古都金陵留了一座夢中紅樓
中新網南京5月29日電 (記者 申冉)現代建築風格的“托盤”之上,層層疊疊立起一座傳(chuan) 統的江南林園,在周邊鋼筋水泥高樓大廈之間,仿佛一幅立軸山水圖,又如一掬精致盆景……2022年5月29日,為(wei) 慶祝中國著名建築學家、城鄉(xiang) 規劃學者和教育家吳良鏞先生百年壽辰,在他的家鄉(xiang) 南京,為(wei) 其舉(ju) 辦的“金陵瑰寶國之巨匠:吳良鏞學術成就展”於(yu) 南京金陵美術館開幕。展覽精選的吳良鏞先生作品之中,老人於(yu) 古稀之年打造的南京江寧織造博物館,成為(wei) 留給家鄉(xiang) 最具特點的一座夢中紅樓。
吳良鏞先生於(yu) 1922年出生於(yu) 南京的老城南地區,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為(wei) 其日後從(cong) 事建築事業(ye) 提供了無限想象和思想源泉。他對家鄉(xiang) 有著獨特的情結和高度的關(guan) 注,不僅(jin) 為(wei) 南京留下一座古典園林與(yu) 現代建築相結合的金陵紅樓夢文化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也為(wei) 南京多輪城市總體(ti) 規劃的製定提供了重要的意見和建議,其所提出的“積極保護,整體(ti) 創造”理論也成為(wei) 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實踐的準則。
此次學術成就展,就是由南京市人民政府和清華大學在其家鄉(xiang) 南京共同籌備,通過吳良鏞先生一生中多個(ge) 作品模型和文稿資料全麵展示其在規劃、建築、教育、藝術創作等方麵的傑出成就,共分為(wei) :南京是我家鄉(xiang) 、清華園裏老園丁、從(cong) 建築天地到大千世界、天下人居為(wei) 生民立命、匠人營國、歡樂(le) 聖境遊於(yu) 藝、心係金陵等板塊,綜合呈現了先生的國匠品質與(yu) 精神。
南京市市長夏心旻在展覽開幕式上表示,“吳良鏞先生作為(wei) 生於(yu) 斯長於(yu) 斯的金陵人,始終關(guan) 心著家鄉(xiang) 的城市規劃建設事業(ye) 。先生參與(yu) 指導的曆輪南京城市總體(ti) 規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多心、開敞、軸向、組團’的城市空間格局,為(wei) 南京城市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空間基礎;先生秉著‘為(wei) 生民立命’的精神提出‘積極保護,整體(ti) 創造’準則在南京曆史文化保護工作中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催生了以南京老城南小西湖地區為(wei) 代表的‘小規模,漸進式’城市微更新實踐。”
中國文物學會(hui) 會(hui) 長單霽翔表示,吳良鏞先生在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領域開辟了許多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不斷奉獻出重要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其‘有機更新理論’,為(wei) 曆史文化城市發展指明方向;其‘積極保護,整體(ti) 創造’理念,將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城市文化建設發展統一起來;其‘廣義(yi) 建築學’理念,對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博物館領域拓展保護發展思路具有重要啟發;其人居環境科學理論,則對文化線路、文化景觀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yi) 。”
今年正值百歲壽辰的吳良鏞先生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表示了對家鄉(xiang) 的想念之情,“我在南京出生成長,雖已久別故土,但仍心係念之,此次在家鄉(xiang) 舉(ju) 辦的展覽對我來說有特別的意義(yi) 。人民的美好生活離不開美好的人居。我雖已年邁,但麵對未來無限的可能性,我仍然充滿期待、充滿激情。”
白頭相見江南,少小離家的吳老先生對家鄉(xiang) 的情懷都融入到了他的設計之中,在他回憶南京江寧織造博物館的設計時感慨,這座博物館的設計融合了現代外殼、傳(chuan) 統內(nei) 核的“核桃模式”和將自然園林架於(yu) 建築托盤之上的“盆景模式”,以南京自然之山水為(wei) 背景,整個(ge) 建築形成這個(ge) 大山水格局下的都市盆景,從(cong) 內(nei) 容到形式都是立足於(yu) 南京本地的曆史地理條件,以地方固有的文化內(nei) 涵作為(wei) 創作契機。
本次展覽於(yu) 5月29日至6月30日在南京金陵美術館一樓1號廳、2號廳麵向市民開放。展覽期間,還將舉(ju) 辦吳良鏞先生《我的百科人生》新書(shu) 發布及係列學術交流和公共教育活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