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博物館:悠悠漓水 詩畫桂林
桂林博物館 悠悠漓水 詩畫桂林(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蒼蒼森八桂,青山簇簇水中生。
廣西桂林,是國際旅遊名城,也是中國首批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桂林市臨(lin) 桂新區,一片富有濃鬱桂北風格的建築群引人注目,這就是桂林城市會(hui) 客廳“一院兩(liang) 館”(桂林大劇院、桂林博物館、桂林圖書(shu) 館)。
桂林博物館外觀兼具桂北民居特色和漢唐古韻,建築麵積3.4萬(wan) 平方米,展廳麵積1.2萬(wan) 平方米,內(nei) 設1400平方米的青少年科普社教活動中心。館內(nei) 有從(cong) 舊石器時代至近現代各個(ge) 曆史時期的藏品3.9萬(wan) 餘(yu) 件(套),形成以陶瓷(唐代桂州窯出土佛教陶器和明代出土梅瓶為(wei) 代表)、書(shu) 畫(明清名家書(shu) 畫、桂林籍狀元書(shu) 畫和桂林山水畫為(wei) 代表)、抗戰文物及史料(西南劇展文物為(wei) 代表)、民族民俗文物(南方少數民族服飾為(wei) 代表)、訪桂外賓禮品等12類文物為(wei) 支撐的藏品體(ti) 係。
漓水春秋 文化薈萃
桂林曆史悠久,人類文化遺跡可追溯到3萬(wan) 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秦鑿靈渠聯通嶺南與(yu) 中原,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漢武帝時於(yu) 桂林設始安縣。隋唐時期桂林為(wei) 嶺南邊防重鎮,宋元發展為(wei) 西南繁華都會(hui) 。明代置桂林府,以桂林為(wei) 府治。清代桂林文化教育空前發展,科舉(ju) 阜盛。抗戰期間桂林為(wei) 著名的“抗戰文化城”。
走進桂林博物館“漓水春秋——桂林曆史文化陳列”,仿佛行舟於(yu) 曆史長河。觀眾(zhong) 可以探秘被譽為(wei) “華南乃至東(dong) 南亞(ya) 史前考古重要標尺和資料庫之一”的甑皮岩遺址,了解1萬(wan) 多年前甑皮岩人怎樣製作石器和陶器;可以走近“世界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靈渠,聆聽秦軍(jun) 破水修渠的故事;可以領略唐宋摩崖造像、碑刻之盛;可以在巨幅的《靜江府城池圖》拓片前縱覽南宋桂林的環城水係,暢想範成大描繪的桂林西湖“棹夫三弄笛,跳魚翻素光”。
“所學一以失,終身牛馬走。”徐悲鴻的水墨畫《牛馬走》是桂林博物館館藏書(shu) 畫中的精品。徐悲鴻擅長畫馬,“九一八”事變後,徐悲鴻筆下的馬常常寄托著憂國憂民之情和奮起抗爭(zheng) 、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從(cong) 畫作題字可知,《牛馬走》是1932年徐悲鴻應好友楊仲子所求而作。楊仲子為(wei) 音樂(le) 教育家,以此圖表達自己為(wei) 祖國的音樂(le) 事業(ye) 奔走劬勞的拳拳之心。
圖中繪一牛、一馬緩緩前行,馬兒(er) 濃墨,牛兒(er) 次之,畫麵層次分明。徐悲鴻日常畫馬以激昂奮進的奔馬為(wei) 主,而在這幅圖中,馬兒(er) 安詳踱步,即使鋒芒未露,卻也昂首挺胸,恬淡中透出倔強。牛兒(er) 敦實忠厚,牛角部分用強勁線條勾勒,鋒利強壯之勢躍然紙上。圖中以淡墨勾畫青草和柳樹,柳樹上已有新芽冒出,寓意生機和希望。
展櫃裏,一本泛黃的《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hui) 會(hui) 歌》,述說著一段“融匯於(yu) 桂林山水間的‘文化奇跡’”。
1938年至1944年,桂林接納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數百位文化名人和多個(ge) 文化機構,舉(ju) 辦了大量文化活動,成為(wei) 抗戰時期中國大後方的文化中心,有著“抗戰文化城”之稱。薈萃桂林的文化人士、文化團體(ti) ,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文化運動。1944年春,抗日戰爭(zheng) 處於(yu) 艱難的相持階段,時任廣西藝術館館長歐陽予倩倡議,由當時的戲劇運動先驅田漢、熊佛西、瞿白音等同誌主持,在桂林舉(ju) 辦規模宏大的“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hui) ”。戲劇展覽會(hui) 於(yu) 當年2月15日開幕,來自廣東(dong) 、湖南、江西、雲(yun) 南、廣西等8省區的33個(ge) 進步文藝團隊、近千名戲劇工作者雲(yun) 集桂林。“日寇逞猖狂,幹戈動八方;民族命運在頃刻,生死搏存亡……”豪邁的會(hui) 歌響徹雲(yun) 霄,一幕幕戲劇讓抗戰後方的民眾(zhong) 仿佛親(qin) 臨(lin) 炮火紛飛的戰場,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愛國之情。劇展曆時90天,演出劇目80多個(ge) 、170場,觀眾(zhong) 達10萬(wan) 多人次。美國《紐約日報》評論道:“這樣宏大規模的戲劇展覽,有史以來,除了古羅馬時代曾經舉(ju) 行過,還是僅(jin) 見的。”
梅瓶珍品 冠絕天下
作為(wei) 目前國內(nei) 規模最大、陵墓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陵墓群,桂林靖江王陵體(ti) 現了明代陵園建築藝術的高超水平,具有極高的曆史、藝術和研究價(jia) 值。在出土的眾(zhong) 多隨葬品中,最珍貴最有特色的當屬梅瓶。
梅瓶,又稱美人瓶,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明代靖江王就藩桂林,其世係延續280年,期間訂燒、使用、隨葬了大量梅瓶。
桂林博物館收藏明代梅瓶數量眾(zhong) 多,藏有明初至明晚期梅瓶300餘(yu) 件,其器型之變化多樣、釉色之絢麗(li) 豐(feng) 富、紋飾之種類繁多,世所罕見,專(zhuan) 家學者譽之為(wei) “國之瑰寶”“華夏之最,梅瓶之鄉(xiang) ,桂林一絕”。
桂林博物館“靖江遺韻——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陳列”是目前全國唯一的明代梅瓶專(zhuan) 題陳列。展廳內(nei) ,精美絕倫(lun) 的梅瓶讓觀眾(zhong) 嘖嘖稱奇。這幾百隻梅瓶基本都是景德鎮出產(chan) 的精品,燒製於(yu) 明初、宣德、弘治、正德、嘉靖、萬(wan) 曆、天啟、崇禎8個(ge) 時期,可分為(wei) 12類器型、15種釉色、30種紋樣。
擺放在展廳中心的,是桂林博物館最珍貴的一對文武圖青花梅瓶,堪稱“鎮館之寶”。
攜酒尋芳(攜琴訪友)圖梅瓶為(wei) 國家一級文物,瓶上繪一位高士神態怡然,騎馬徐行,琴童挾琴在前引路,馬後一仆人肩擔酒食隨行,遠處群山滴翠,碧水橫流,路旁柳枝隨風搖曳。
西溪問樵圖梅瓶出土於(yu) 同一墓葬,其尺寸、外形與(yu) 攜酒尋芳(攜琴訪友)圖梅瓶相同,頸部、肩部、脛部的圖案也完全一致。瓶上也繪一騎馬的高士,衣著打扮與(yu) 攜琴訪友圖中的人物相似,馬前有一名肩托寶劍的侍從(cong) 。高士正勒馬回首,與(yu) 一樵夫搭話,似是問路。樵夫砍柴歸來在路邊歇息,遇人詢問,起身致意,臨(lin) 別還拱手作揖。
講解員說,兩(liang) 瓶圖案反映的內(nei) 容有前因後果的關(guan) 聯,專(zhuan) 家推測西溪問樵圖描繪的是俞伯牙初遇樵夫鍾子期,另一幅則是二人相熟後,俞伯牙攜琴拜訪老朋友。“這種內(nei) 容互為(wei) 補充的對瓶瓷畫,世所罕見。”
細細端詳,攜琴訪友圖中仆人肩上所擔一頭為(wei) 竹編食簞,另一頭為(wei) 一隻裝酒的梅瓶,這隻“瓶中瓶”為(wei) 研究古代酒文化及梅瓶用途提供了直觀的實物資料。“圖中這隻挑著的梅瓶,與(yu) 我館所藏的一些梅瓶造型幾乎一模一樣。這組對瓶器形、圖案都十分精美,迄今尚未發現有與(yu) 之相似者,堪稱明代永樂(le) 、宣德時期中國青花瓷的典範之作。”桂林博物館館長唐春鬆說。
多彩民俗 畫裏人家
桂林是多民族聚居地,各族人民在這裏共同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構成了桂林豐(feng) 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麵貌。“畫裏人家——桂林民俗文化陳列”展現了桂林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畫卷。
進入展廳,平地華屋(桂北漢族民居)、依山而居(桂北少數民族幹欄式建築)、水上人家(平樂(le) 桂江船民)三種桂林特色生活模式呈現在眼前。
桂林地區的漢族民居,深受中原文化和周邊少數民族文化的雙重影響,形成了獨立院落式合院建築格局,整個(ge) 院落由照牆、大門、天井、堂屋、廂房等組成,多為(wei) 青磚灰瓦,馬頭牆鱗次櫛比。
在桂林生活的瑤、壯、侗、苗等民族多依山而居,他們(men) 居住的幹欄式建築也稱吊腳樓,多為(wei) 兩(liang) 層竹木結構,屋頂蓋瓦,一樓較低矮,堆放柴草、勞動工具,並有牲畜圈舍。二樓為(wei) 生活區,有堂屋、陽台。
漓江—桂江水上通道自古就是人口遷徙和物資往來的黃金水道。桂江船民生活在紅帆船上,船集日常生活、勞作和經商為(wei) 一體(ti) 。船家從(cong) 廣州或梧州販運貨物一路往北,靠岸出售各類日用品。
“斑斕彩衣”單元展示了繽紛多彩的民族服飾。西南少數民族有佩戴銀飾的習(xi) 慣,他們(men) 認為(wei) 銀飾可以驅邪避凶,同時象征著富有、美麗(li) 。展櫃裏的清代瑤族十排龍紋鏨花銀項圈製作精美,引人注目。項圈表麵無紋飾,邊緣用銀條盤製成20個(ge) 乳釘狀裝飾。中部用銀條係一鏨有龍紋的銀牌,龍紋威武有力。整件項圈簡潔大方,不失華貴之感。
龐革平 劉 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