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的時代內涵
作者:湯哲遠(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要堅持黨(dang) 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yi) 指導地位,堅持為(wei) 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高等教育“雙一流”大學建設的方向和道路作出的新的重要論述,深刻理解其中蘊含的深邃思想和時代內(nei) 涵,對於(yu) 堅定信心,走好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發展道路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yi) 。
蘊含著深邃的馬克思主義(yi) 辯證法思想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這一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nei) 涵豐(feng) 富,蘊含著深邃的馬克思主義(yi) 辯證法思想。中國特色與(yu) 世界一流是辯證統一的,中國特色是個(ge) 性,世界一流是共性,二者相互聯係、相互依存,構成矛盾的統一體(ti) 。其中,個(ge) 性是前提和首要條件,是基於(yu) 中國獨特的曆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而形成的中國特色;共性是基於(yu) 世界一流大學的普遍特征而言的。共性寓於(yu) 個(ge) 性之中,沒有個(ge) 性的共性是不存在的。這條新路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yi) 辯證法思想,從(cong) 更深層意義(yi) 上看,更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全麵體(ti) 現。深刻理解這一唯物辯證法思想,必將使我們(men) 更加堅定地走好“雙一流”大學建設之路。
必須把堅持黨(dang) 的領導作為(wei) 根本保障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guan) 鍵在黨(da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上深刻指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最大優(you) 勢,是黨(dang) 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係、命運所係。”黨(dang) 的領導是曆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是由近代以來中國的曆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所決(jue) 定的。正是有了黨(dang) 的堅強領導,中國人民才從(cong) 根本上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中華民族才迎來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堅持黨(dang) 的領導,由此成為(wei) 黨(dang) 的百年奮鬥積累的寶貴曆史經驗,寫(xie) 入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決(jue) 議。這一寶貴曆史經驗,我們(men) 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
黨(dang) 政軍(jun) 民學,東(dong) 西南北中,黨(dang) 是領導一切的。教育事業(ye) 是黨(dang) 領導下的光輝事業(ye) ,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黨(dang) 對教育事業(ye) 的全麵領導,既是教育事業(ye) 的題中應有之義(yi) ,更是教育事業(ye) 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定海神針和根本保障。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事業(ye) 發展的曆史告訴我們(men) ,凡是堅持和加強黨(dang) 的領導,教育事業(ye) 則健康發展、欣欣向榮;反之,黨(dang) 的領導堅持得不好、甚至弱化,教育事業(ye) 則雜音滋擾、發展受損。以史為(wei) 鑒、開創未來,教育事業(ye) 必須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堅強領導。當前,“雙一流”大學發展堅持黨(dang) 的領導,最根本的是要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辦學方向,更加深刻領會(hui) “兩(liang) 個(ge) 確立”的決(jue) 定性意義(yi) ,增強“四個(ge) 意識”、堅定“四個(ge) 自信”、做到“兩(liang) 個(ge) 維護”;要進一步完善黨(dang) 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健全黨(dang) 對高校全麵領導的組織體(ti) 係、製度體(ti) 係和工作機製;要把黨(dang) 的領導貫穿辦學治校的各個(ge) 方麵、各個(ge) 環節,堅持不懈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鑄魂育人,全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必須把傳(chuan) 承紅色基因作為(wei) 鮮明底色
紅色基因是這條新路的又一鮮明特征,是中國大學的鮮明底色,是中國大學奮進的精神動力,需要倍加珍惜,更需要傳(chuan) 承好、發揚好。何為(wei) 紅色基因?紅色基因是一種革命精神的傳(chuan) 承,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精神內(nei) 核,是堅定馬克思主義(yi) 信仰,是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是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始終忠誠於(yu) 黨(dang) 和人民的教育事業(ye) 。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的:“馬克思主義(yi) 是我們(men) 立黨(dang) 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國大學最鮮亮的底色。”
百年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高度重視高等教育事業(ye) 發展,領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e) 實現了曆史性飛躍,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高等教育發展之路。一批批深受馬克思主義(yi) 思想影響、愛黨(dang) 愛國的青年學生,自覺投身於(yu) 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ye) 、新中國的建設事業(ye) 和改革開放事業(ye) 。可以說,紅色基因深深根植於(yu) 學生心底,給予其奮進滋養(yang) 。從(cong) 一定意義(yi) 上講,近代中國高等教育史就是一部與(yu) 黨(dang) 同行、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的奮鬥史。撫今追昔,不忘來時路。麵向未來,唯有擦亮底色,才能步履堅定,更加勇毅前行,不負明天的偉(wei) 大夢想。
必須把紮根中國大地作為(wei) 實踐沃土
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大學建設的重要論斷。2014年5月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hui) 上就明確提出“要遵循教育規律,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今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進一步強調了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重要性,強調“我國有獨特的曆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不能跟在別人後麵依樣畫葫蘆,簡單以國外大學作為(wei) 標準和模式,而是要紮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
“橘生淮南則為(wei) 橘,生於(yu) 淮北則為(wei) 枳”。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強調的不是要簡單照搬西方大學的辦學模式和標準,而是要立足中國的現實,從(cong) 自身實際出發,觀照中國獨特的曆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突出中國特色,凸顯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中國大地”是中國大學茁壯成長的實踐沃土,脫離了“中國大地”這個(ge) 最大實際,大學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很難辦好,也無法取得成功。
必須把服務“國之大者”作為(wei) 使命擔當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dang) 之大計。麵對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加快邁向教育現代化和高等教育強國。黨(dang) 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重大部署。從(cong) 戰略上看,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服務的必然是國家戰略,必須時刻胸懷“國之大者”,把服務“國之大者”作為(wei) 使命擔當。
“國之大者”,事關(guan) 全局性、戰略性、根本性問題。“雙一流”大學服務“國之大者”,就是要始終牢記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治國理政服務、為(wei) 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服務、為(wei) 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服務。就是要對標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標,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麵向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主動對接和加快培養(yang) 國家急需領域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yang) 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努力為(wei) 實現教育強國和人才強國目標發揮主力軍(jun) 作用。就是要著力繁榮哲學社會(hui) 科學,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傳(chuan) 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講好中國故事,在推動中國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國上作出新的貢獻。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為(wei) 我們(men) 指明了前進方向。走好這條新路,既是“雙一流”大學需要答好的時代答卷,也是“雙一流”大學必須主動承擔的曆史使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