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薩爾王:一個英雄的誕生
專(zhuan) 訪導演路奇等主創人員 揭秘動畫電影《格薩爾王之磨煉》幕後故事
動畫電影《格薩爾王之磨煉》海報。(電影出品方供圖/《中國新聞》報 發)
“東(dong) 方的荷馬史詩”“世界唯一的活態史詩”“西藏民俗文化的百科全書(shu) ”……誕生於(yu) 千年前的雪域高原、由藏、蒙民族共同創作的“格薩(斯)爾史詩傳(chuan) 統”(下稱《格薩爾》史詩)擁有2000萬(wan) 字的浩瀚內(nei) 容,如何用100分鍾的時間講述這個(ge) 故事?近日即將與(yu) 觀眾(zhong) 見麵的國產(chan) 動畫電影《格薩爾王之磨煉》的導演路奇、編劇王運生、人物設計陶衝(chong) 接受《中國新聞》報專(zhuan) 訪,揭秘他們(men) 將這部世界最長“活”史詩搬上大銀幕的經曆。
史詩之“重”:流傳(chuan) 千年 仍在生長
2015年的夏天,國產(chan) 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引爆票房。國人耳熟能詳的“西天取經”故事被濃縮成90分鍾“曆經磨難找回自我並拯救蒼生”的英雄成長史。導演路奇看過後靈光一現:他一直想拍的“中國人自己的英雄”格薩爾王,也可以用動畫形式呈現在大銀幕上。
時間回到1987年,路奇因為(wei) 拍攝一部電影到西藏采風,回程時經過四川德格——傳(chuan) 說中格薩爾王的故鄉(xiang) 。他慕名前往德格印經院,想從(cong) 那裏保存的木版印刷畫上汲取藝術靈感。看到精美絕倫(lun) 的版畫後,他大受震撼,也第一次知道了格薩爾王這個(ge) 英雄人物。
路奇在德格住了五六天,天天去寺院看版畫、賞唐卡。他心中冒出一個(ge) 念頭:“格薩爾王的故事太精彩了,要是拍成電影,一定非常好看。”
從(cong) 孵化影視IP(知識產(chan) 權)的角度來看,誕生於(yu) 藏族部落社會(hui) 時期、2009年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的《格薩爾》史詩無疑是一座富礦。作為(wei) 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注:另外兩(liang) 部為(wei) 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格薩爾王鏟奸除惡、降妖伏魔的故事經過了上千年的打磨,其中包括個(ge) 人成長的“小情”,也有各民族和諧相處共建家園的“大愛”;有眾(zhong) 多形象豐(feng) 滿的人物,精彩的戲劇衝(chong) 突,也有清晰的劇情主線和豐(feng) 富的細節枝蔓。
但從(cong) 改編的角度來看,這部“東(dong) 方的荷馬史詩”影視化難度極大。其120部、100萬(wan) 詩行、2000萬(wan) 字的內(nei) 容載量,超過包括荷馬史詩在內(nei) 的世界五大史詩字數之和,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不斷充實和創新。這樣一部“活”的史詩,應該如何改編?
路奇的想法是:拍成動畫電影。《格薩爾王之磨煉》成了他從(cong) 業(ye) 40多年來的首部動畫電影。這個(ge) 讓他魂牽夢縈35年的故事,在經曆了約5年的籌備和打磨之後,今年即將在國內(nei) 公映。
在路奇看來,和很多中國傳(chuan) 統神話裏神仙不同,格薩爾王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他生活在人民群眾(zhong) 之中,他的喜怒哀樂(le) 和現實緊密相連,他完全融入了這片土地——這是他最可寶貴的地方”。
動畫之“輕”:鄰家少年 賽馬稱王
《格薩爾》史詩被稱為(wei) “西藏民俗文化的百科全書(shu) ”,如何將這部百科全書(shu) 以及“世界最長史詩”拍成100分鍾的電影?
路奇說:“製作動畫片需要由繁到簡,將本來複雜的東(dong) 西簡化。”他把“簡化”工作交給了編劇兼製片人路武楠,後者找來多年好友王運生一起操刀劇本。
王運生接受《中國新聞》報采訪時介紹,《格薩爾》的結構可分為(wei) “天神降臨(lin) ”“賽馬稱王”“四方征戰”“回歸天國”四部分,電影選取了截至“賽馬稱王”的這部分內(nei) 容:少年覺如與(yu) 母親(qin) 遭誣陷後遠走他鄉(xiang) ,在新的部落,覺如學會(hui) 了降妖伏魔之術,並在為(wei) 母尋藥和抵禦魔族的磨煉中逐漸成長為(wei) 曠世英雄“格薩爾王”。
接手這部電影的編劇工作後,王運生翻閱了大量資料。“史詩內(nei) 容是海量的,但萬(wan) 變不離其宗。電影要選取其中最打動人心的元素,展現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運。所以,改編時最重要的是寫(xie) 出一個(ge) 有血有肉的主人公。”
如何寫(xie) 出英雄的“血”與(yu) “肉”?王運生的看法是,“格薩爾王是天神下凡,無所不能,戰無不勝。但電影中‘生而全能’的主人公會(hui) 和觀眾(zhong) 產(chan) 生距離感。所以劇本將主人公的成長過程設置得充滿艱辛,並適當弱化一些,讓他像鄰家小夥(huo) 伴一樣,既可愛又勵誌,觀眾(zhong) 才更容易與(yu) 他建立情感連接”。
王運生認為(wei) ,此次改編最大的挑戰,是既要獲得熟悉格薩爾王的觀眾(zhong) 認可,又要讓不熟悉格薩爾王的觀眾(zhong) 喜歡。因此,改編時首先要做到尊重史詩故事,其次要在細節上準確地還原藏族的民俗。
為(wei) 此,製作方找來專(zhuan) 家學者幫忙把關(guan) 細節,並在改編時加入冰山雪蓮、藏紅花、佛手參作為(wei) “雪域三寶”來串聯故事情節,既有藏族特色,又增加了神秘感。王運生說,“我相信這些內(nei) 容可以得到那些了解格薩爾王的朋友的認可”。
文化之“美”:深植雪域 畫風獨有
路奇從(cong) 沈陽魯迅美術學院油畫係畢業(ye) 後進入長春電影製片廠擔任美術設計,參與(yu) 拍攝過《末代皇後》《武則天》《康熙王朝》等曆史大戲,曾憑借國內(nei) 首次電影、電視劇“套拍”的《楊貴妃》《唐明皇》獲得金雞獎和飛天獎的最佳美術獎。當導演後,他拍攝了弘一法師傳(chuan) 記電影《一輪明月》、神話劇《媽祖》、戰爭(zheng) 劇《東(dong) 方戰場》及年代劇《一代洪商》等,對現實題材和神話題材都駕輕就熟,對於(yu) 美術設計更是有著嚴(yan) 格的要求。
創作格薩爾王的動畫電影時,路奇帶領製作團隊赴西藏采風,經過反複研究,選擇了藏族傳(chuan) 統藝術唐卡的美學風格作為(wei) 影片的“底色”。
“唐卡的風格最適合,因為(wei) 它與(yu) 這個(ge) 故事的根係都深植於(yu) 同一片雪域高原。”路奇說。
以獨特藝術風格聞名業(ye) 界的漫畫家、設計師陶衝(chong) 負責本片的角色設計和道具設計。他向本報記者回憶創作過程時笑稱,“一開始導演讓我們(men) 去采風,我還想去不去都行,不去我也能畫出來。但導演說必須去”。
一到西藏地區,陶衝(chong) 就被純淨的美景所震撼,慶幸自己還好來了。“那些圖騰帶來的視覺衝(chong) 擊,那些用牛角製作的樂(le) 器帶來的聽覺感受,那些紡織品的觸感,印刷品的油墨氣味……這一切到當地才能真切體(ti) 會(hui) 到。它們(men) 的美妙無法言說,根本不是在網上看照片能感受到的”。
當地唱經人唱誦的格薩爾王故事讓陶衝(chong) 印象深刻,“光一個(ge) 馬鞍就能唱三天三夜,因為(wei) 有太多美好的形容”。
在各方支持之下,製作團隊最終呈現的成片讓路奇感到滿意。“這部電影的風格是獨一無二的,我們(men) 開創了自己的畫風,開創了自己動畫語言。當然,我們(men) 也是幸運的,因為(wei) 這種開創是在傳(chuan) 承中國文化的基礎上獲得的。如果沒有文化土壤,我們(men) 不可能創作出這部電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國千年史詩《格薩爾王》,該如何走進孩子們心中?
用一部世界上最長的史詩,記錄一位傳奇英雄的一生——這,就是“格薩爾王”。[詳細] -
《格薩爾王之磨煉》首發海報公布 咱中國人自己的英雄史詩來了!
中新網北京6月1日電由中國三大史詩之一《格薩爾》改編的動畫電影《格薩爾王之磨煉》在六一兒童節之際發布首張海報,為中國青少年送來了一份真誠的禮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