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人群從何而來?與陶寺人群有何關聯?古基因組最新研究揭秘
中新網北京6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wei) 史前中國北方龍山時代著名的遺址之一,陝西北部地區石峁遺址的先民從(cong) 何而來?他們(men) 與(yu) 同時期另一著名遺址——山西南部地區陶寺遺址的先民們(men) 之間有何互動交流?人群遺傳(chuan) 上有何關(guan) 聯?這些問題長期以來頗受學界關(guan) 注和研究。
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的最新消息說,該所付巧妹研究員團隊和國內(nei) 多家考古文博及高校研究機構合作,最新通過古基因組(古DNA)研究分析,揭示石峁人群主要為(wei) 本地起源,也證明石峁文化與(yu) 陶寺文化有關(guan) 人群之間有密切的母係遺傳(chuan) 聯係。
這項利用古基因組技術取得的史前人群考古研究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已在國際專(zhuan) 業(ye) 學術期刊《遺傳(chuan) 學前沿》(Frontiers in Genetics)發表,可為(wei) 進一步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等提供重要線索。
13個(ge) 遺址獲得172例古人類線粒體(ti) 全基因組
付巧妹研究員介紹說,距今約4300-3800年的石峁遺址又稱“石峁城”,位於(yu) 陝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村,是中國北方龍山時代最大的城址之一,也是具有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雙重性質的都邑性城址。
石峁城周圍的木柱柱梁遺址、神圪墶梁遺址、新華遺址和寨山遺址等其他龍山時代遺址也與(yu) 石峁城具有相似的文化,被統稱為(wei) 石峁文化。由於(yu) 石峁城以及石峁文化的重要性,石峁先民來源的相關(guan) 研究也成為(wei) 學者們(men) 長期關(guan) 注的熱點。
位於(yu) 山西南部的陶寺遺址是龍山時代另一重要遺址,它與(yu) 石峁遺址隔黃河相望,並與(yu) 石峁遺址在文化上也呈現出諸多相似性,但這兩(liang) 處遺址人群間遺傳(chuan) 聯係此前仍不清楚,而通過古基因組技術開展人群演化研究,為(wei) 解決(jue) 這些問題提供了有效手段。
她指出,為(wei) 深入探究石峁人群來源以及他們(men) 與(yu) 周邊地區尤其是晉南陶寺遺址中人群的潛在融合、交流等科學問題,中科院古脊椎所古基因組團隊通過合作,從(cong) 陝北(11個(ge) 遺址132例)和晉南(2個(ge) 遺址40例)地區共計13個(ge) 遺址中,成功獲得172例仰韶時代晚期到龍山時代(距今4836-3253年)的人類線粒體(ti) 全基因組,隨後開展大規模線粒體(ti) 全基因組的測序和分析研究。
石峁人群主要起源本地與(yu) 陶寺人群母係遺傳(chuan) 較近
付巧妹表示,這次古基因組研究主要取得三方麵成果:
一是石峁人群主要起源於(yu) 陝北地區本地早期人群。在陝北地區仰韶時代晚期廟梁遺址和五莊果墚遺址人群中,其所攜帶的母係遺傳(chuan) 成分主要以東(dong) 亞(ya) 北方人群的成分為(wei) 主導,且與(yu) 黃河流域古人群關(guan) 係較為(wei) 密切。
在龍山時代石峁城內(nei) 部,盡管位於(yu) 不同地點的人群(中心皇城台,內(nei) 城韓家圪旦、後陽灣、麻黃梁以及外城東(dong) 門址)具有不同的等級和社會(hui) 地位,他們(men) 之間具有非常近的母係親(qin) 緣關(guan) 係。同時,位於(yu) 石峁城周邊同屬於(yu) 石峁文化的人群(木柱柱梁遺址、神圪墶梁遺址、新華遺址、寨山遺址)與(yu) 石峁城內(nei) 人群仍具有較近的母係遺傳(chuan) 聯係。以上結論暗示,在陝北地區,石峁城與(yu) 周邊人群之間,不僅(jin) 僅(jin) 有文化的影響,也同樣有著較為(wei) 廣泛的人群互動。
研究團隊通過將石峁城及周邊人群與(yu) 較早期古代人群(包括陝北地區內(nei) 部以及周邊區域人群)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石峁人群和陝北地區本地較早期人群即仰韶時代晚期廟梁和五莊果墚人群的遺傳(chuan) 聯係最為(wei) 緊密。另外,石峁人群也顯示與(yu) 黃河中下遊河南地區仰韶文化青台遺址中人群顯示出些許母係遺傳(chuan) 聯係。
因此,陝北地區仰韶時代晚期到龍山時代人群體(ti) 現出遺傳(chuan) 結構的連續性,這也暗示石峁人群主要為(wei) 本地來源,同時與(yu) 黃河流域其他古代人群具有一定的遺傳(chuan) 聯係,並非被外來人群所代替。
二是石峁文化與(yu) 陶寺文化有關(guan) 人群具有較近的母係遺傳(chuan) 聯係。古基因組研究發現,石峁人群與(yu) 同時期龍山時代黃河中下遊的古人群遺傳(chuan) 關(guan) 係更為(wei) 緊密,在這些同時期的人群中,石峁人群與(yu) 位於(yu) 黃河中遊晉南地區陶寺人群(包括陶寺遺址和周家莊遺址)具有最密切的母係遺傳(chuan) 聯係。
這一結果也和既往關(guan) 於(yu) 石峁與(yu) 陶寺文化聯係的考古研究結果相印證,同時也表明,在龍山時期,石峁人群與(yu) 周邊人群有著強烈而廣泛的人群互動。這種互動不僅(jin) 僅(jin) 是在陝北地區,也存在於(yu) 黃河中遊晉南地區。
三是石峁文化有關(guan) 人群與(yu) 中國北方漢族有緊密母係遺傳(chuan) 聯係。這次研究表明,相比於(yu) 中國其他現代人群,石峁人群與(yu) 現代漢族人群,尤其是和中國北方(以秦嶺-淮河為(wei) 界)漢族人群之間母係遺傳(chuan) 聯係最緊密。
此外,在已知的仰韶時代和龍山時代的黃河流域古人群中,如甘肅-青海地區、山東(dong) 地區、河南青台遺址以及此次研究中所涉石峁和陶寺有關(guan) 遺址等,中國北方漢族人群和石峁人群的母係遺傳(chuan) 關(guan) 係最近。這說明,石峁人群相比於(yu) 其他已知的仰韶和龍山時代的黃河流域古人群,對現代北方漢族可能有更大的遺傳(chuan) 貢獻。
結合人群核基因組和父係Y染色體(ti) 開展後續研究
付巧妹表示,總體(ti) 而言,這次研究利用古基因組技術探究了石峁人群的來源以及他們(men) 與(yu) 陶寺遺址中人群的遺傳(chuan) 聯係和交流曆史,從(cong) 而為(wei) 進一步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等議題提供了重要線索。
在後續研究中,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將與(yu) 合作者一道,進一步結合陝北石峁、晉南陶寺等遺址人群的核基因組和父係Y染色體(ti) 研究,以更深入了解這些人群遷徙和演化曆史,以及石峁人群社會(hui) 結構等問題,更多揭開史前中國北方人群的互動發展、交流融合等謎團。
付巧妹說,這次古基因組研究揭示石峁文化有關(guan) 人群母係遺傳(chuan) 結構及與(yu) 陶寺文化人群遺傳(chuan) 聯係的成果,由中科院古脊椎所聯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an) 學院等共同完成。
最新發表的成果論文,她和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何駑研究員為(wei) 共同通訊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包括中科院古脊椎所碩士研究生薛家暘、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王文君博士、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邵晶研究館員、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戴向明研究館員。(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