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和發展賦予絲路土陶新“生命”
中新社新疆圖木舒克6月6日電 題:傳(chuan) 承和發展賦予絲(si) 路土陶新“生命”
作者 史玉江
亞(ya) 克甫江·玉蘇英用手反複將泥揉捏勻,在自製的軸盤上做出大小不同的泥坯,再經旋轉,泥坯在他的手中一擠一鼓有了“生命”。
亞(ya) 克甫江·玉蘇英是當地模製法土陶燒製技藝的第七代傳(chuan) 承人,家住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51團16連,其製作的土陶器備受當地人喜愛。
日前,中新社記者在位於(yu)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51團唐驛鎮的土陶技藝館後院看到,排列成一字的陶罐有上百個(ge) ,還有四個(ge) 窯和一個(ge) 大泥坑。
亞(ya) 克甫江·玉蘇英介紹說,模製法土陶最明顯的特征是將泥坯放置在模具中塑形,上下分開,最後合成一個(ge) 陶罐。
源於(yu) 喀什噶爾河流域的河泥和當地的菖蒲葦絮是製作土陶的上等原料。這裏的土陶模製法仍保留傳(chuan) 統方法,即在泥中加入相同比例的葦絮,浸泡一天。“可以讓陶泥更柔韌,土陶在燒製中不會(hui) 開裂變形。”亞(ya) 克甫江·玉蘇英說。
“我外公就做這個(ge) ,雖說是小本生意,養(yang) 家卻有餘(yu) 。”亞(ya) 克甫江·玉蘇英回憶,6歲時看外公揉捏的各種泥坯,“很有趣,跟著學了3年。”
16歲那年,亞(ya) 克甫江·玉蘇英專(zhuan) 心做土陶。在他的記憶中,當時有不少作坊。用土陶製作的碗、盆、缸、桶、油燈、燭台、便具、嬰兒(er) 搖床等近百種。
亞(ya) 克甫江·玉蘇英帶過不少徒弟,雖然都喜歡這門手藝,但後來不得不改行。現在圖木舒克土陶作坊隻有3家,且一些品種開始絕跡,僅(jin) 存的土陶作坊也隻生產(chan) 市場有需求的陶器。
在亞(ya) 克甫江·玉蘇英看來,如今的作坊主人,除繼承祖輩留下的手藝外,還有一種癡迷於(yu) 土陶作品的追求。
雖然是傳(chuan) 統手工藝,亞(ya) 克甫江·玉蘇英也會(hui) 在某些方麵創新,譬如用電動裝置帶動成型轉盤,“這樣不會(hui) 太費力。”
自模製法土陶燒製技藝收錄於(yu) 中國第二批非遺項目名錄以來,當地將之納入為(wei) 保護項目。於(yu) 2020年建成的圖木舒克土陶技藝館內(nei) ,展覽室、傳(chuan) 承培訓室、燒造窯及遊客體(ti) 驗區……不僅(jin) 讓堅守至今的陶匠認識到自身價(jia) 值,更讓土陶成為(wei) 一種藝術。
中新社記者注意到,在圖木舒克市大酒店西麵的街道邊,矗立著2米多高的大型陶壺。位於(yu) 該市的新疆屯墾曆史博物館內(nei) ,據考證有2000多年的陶製佛像和陶製紡輪,仿佛述說著這裏悠久的曆史文化。
今年,當地選派15人赴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進行專(zhuan) 業(ye) 培訓,旨在保護傳(chuan) 統文化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圖木舒克土陶技藝館出窯的彩陶吸引眾(zhong) 多遊客到此觀賞。“很精致,而且很有民族特色。”深圳遊客劉穎挑選了茶具。“這批彩陶融合了民族元素與(yu) 現代陶藝的陶器,我相信會(hui) 把土陶製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該館館長金紅偉(wei) 表示。
模製法土陶燒製技藝隨著古絲(si) 路而興(xing) ,又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而衰。但記錄著人類文明的文化遺產(chan) ,得以傳(chuan) 承和發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