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手賬丨【奮鬥者正青春 解困惑·促紮根】孩子“上好學”,我心裏的“大疙瘩”解開了
【奮鬥者正青春·解困惑·促紮根2】
孩子“上好學”,我心裏的“大疙瘩”解開了
講述人:塔裏木大學動物科學與(yu) 技術學院教授、生命科學院動物學方向博士生導師格明古麗(li) 木哈台
我工作在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一師阿拉爾市,這是一座位於(yu) 塔裏木河畔、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小城。我有一個(ge) 女兒(er) 、一個(ge) 兒(er) 子。女兒(er) 今年19歲,上大學前一直在阿拉爾讀書(shu) ,後來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學新疆班預科。
我的母校就是塔裏木大學,出於(yu) 對她的喜歡和留戀,畢業(ye) 後我選擇了留校。下決(jue) 心時,說實在的還是有些猶豫——孩子的教育怎麽(me) 辦?畢竟,這一選擇可能會(hui) 決(jue) 定她的命運。
記得剛來塔大時,學校周邊還是一片棉田。阿拉爾市經過多年發展,基礎設施雖然大有起色,但好的基礎教育平台還是很缺,本地孩子在這裏讀完高中,能考進“雙一流”高校的很少。我當時盤算,如果送她去地州(阿克蘇)上高中,每周要來回跑200公裏,很不方便。如果去烏(wu) 魯木齊讀書(shu) ,名額太少,能進重點中學的可能性也很小。等她上高中時,要不要和她一起離開?我反複思量著,心裏結下一個(ge) “大疙瘩”。
好在,我們(men) 足夠幸運——女兒(er) 上高中那年,正好趕上全疆重點學校兵團二中在阿拉爾設立分校。趁著東(dong) 風,女兒(er) 努力讀書(shu) ,終於(yu) 考到了西安交大口腔醫學專(zhuan) 業(ye) 。剛開始,她和來自烏(wu) 魯木齊的孩子相比還有些缺乏自信,然而一年下來便很快“趕超”了,在預科班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績。
現在,兵團二中分校成立三四年了,軟硬件條件越來越好,一批批畢業(ye) 生邁進了清華、北大等重點大學,連地州的孩子也願意來這裏上學。學校從(cong) 當初的三個(ge) 班擴充到了十幾個(ge) 班,還引進了大量新的師資,有不少是來自浙江援疆單位、甘肅等省份的教學能手,宿舍環境、飲食條件也都跟上了。我的小兒(er) 子今年上五年級,這次我安心了,打算就讓他在阿拉爾上高中。
我想,子女教育問題的解決(jue) 可以起到穩人心的作用。新疆很多地方的基礎設施已經和其他省份沒有太大差別,如果教育能跟上,人才就更能“紮下根”了。
之前從(cong) 其他地方來的不少年輕老師,一旦子女到了上學年齡會(hui) 想辦法調離,現在不會(hui) 了。去年9月開學,學院教師隊伍裏增加了不少新麵孔,一打聽,有七成是來自其他省份的,比例越來越高。我常和甘肅來的老師們(men) 聊天,他們(men) 覺得新疆的氣候環境和家鄉(xiang) 很像,阿拉爾很宜居,學校收入也不低,隻要教育、醫療環境好了,大家都願意留下來。
我希望我的女兒(er) 完成本科學業(ye) 後繼續進修,攻讀碩士、博士,將來到科研機構成為(wei) 專(zhuan) 家型人才。我時常和她講,要把自己的目標放高、眼光放遠,要把自己看作口腔醫學領域未來的科學家來努力。雖然這對她而言會(hui) 有壓力,但我想,人應該有長遠的誌向,即使尚“不能至”,也“心向往之”,盡可能提高自己,這就是我對她的期望吧。
對話
格明古麗(li) ·木哈台:
讀了貴報《奮鬥青春 無悔抉擇》欄目對陳進教授的報道,有種發自內(nei) 心深處的共鳴。想請問陳教授,在老家江蘇和邊疆雲(yun) 南教育水平差距很大的現實情況下,對於(yu) 子女教育問題,內(nei) 心有無糾結呢?一生留在西雙版納的選擇,是否曾因這一點動搖過?地方政府、所在單位是如何努力解決(jue) 科研人員後顧之憂的?謝謝!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原主任、教授陳進:
身處邊疆,解決(jue) 孩子教育問題,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
我也曾為(wei) 此而困惑:天平這一頭,是植物園的事業(ye) ,是中國西南乃至東(dong) 南亞(ya) 植物學研究重任;天平那一頭,是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兩(liang) 頭的砝碼都沉甸甸的。我的青春可以在熱帶雨林裏綻放,但孩子的童年呢?他還在打基礎的階段,需要學識、平台和眼界。
西雙版納美麗(li) 的傍晚,我與(yu) 妻子漫步在螢火蟲映照的植物天地,可再美的景致也抵消不了心中那架天平上的重量。而我所想的,不隻是自己的孩子。
我30多歲就進入了植物園領導班子,在植物園,很多科研人員都有同樣的境遇。我得想著大家。
起初,我們(men) 嚐試聯合辦學,植物園積極對接周邊學校,聘請外來優(you) 秀教師。可這樣的嚐試何等艱難啊,很多努力都沒有效果。
我們(men) 沒有放棄。植物園另辟新路,嚐試“3+3”辦學路徑:3年幼兒(er) 園,3年小學(1至3年級),都由植物園自己辦!由於(yu) 種種原因,小學沒辦成,但幼兒(er) 園建起來了,解決(jue) 了植物園所有職工孩子上幼兒(er) 園的問題。在黨(dang) 委政府幫助協調下,職工的孩子們(men) 也有機會(hui) 在昆明的中學讀書(shu) ,接受良好的教育。
我的孩子在西雙版納讀到小學三年級,四年級時轉到昆明就讀,妻子陪同,所以我們(men) 經曆了幾年異地生活。我們(men) 采取了這種折中的辦法,沒有放棄建設邊疆,也兼顧了孩子的教育。很多研究人員也一樣,夫妻兩(liang) 地,生活會(hui) 艱難些,可心中的天平沒有失衡。
紮根邊疆,自有很多苦要吃。可經曆的每分艱難,最終都成為(wei) 我們(men) 生命中最美的部分。如今,我也時常去植物園的幼兒(er) 園看看孩子們(men) 。他們(men) 的父母為(wei) 建設邊疆、為(wei) 植物學研究而久居大山,我相信這種勇氣、遠見和胸懷能傳(chuan) 承下來。這些未來可期的“花朵”,也將是祖國西南邊陲最美的風景……
《光明日報》( 2022年06月07日 01版)
監製:張寧 廖慧
統籌:姚曉丹 王斯敏
誦讀:白冰
編導:李方舟 張悅鑫
視覺設計:杜丹
采訪:周世祥 彭景暉
製作:光明網新聞中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