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鏡頭丨“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夏日的山丹培黎學校校園,處處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2019年8月20日,正在甘肅考察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山丹培黎學校調研。照片中,站在總書(shu) 記對麵的,是當時正在培黎學校就讀的曾學成。
追溯曆史,山丹培黎學校是新西蘭(lan) 著名社會(hui) 活動家路易·艾黎和英國工運積極分子何克先生於(yu) 1942年創辦的一所職業(ye) 學校。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秉承“手腦並用,創造分析”辦學宗旨,寄托著“為(wei) 中國的黎明培育新人”的美好願景,為(wei) 國家培養(yang) 了大批實用技術人才。
回憶起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交流的場景,曾學成記憶猶新:“正是總書(shu) 記的話語堅定了我技能報國的決(jue) 心。”
當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實訓教學樓,觀看正在進行的機械加工、智能家居設計等職業(ye) 技能實訓,向學生們(men) 詢問學習(xi) 生活情況:
“通過3年實訓可以達到什麽(me) 技術水平?”
“有沒有機會(hui) 到工廠實習(xi) ?”
“畢業(ye) 後是參加工作還是繼續學習(xi) ?”
聽說在校學生大都來自本地農(nong) 村,通過學習(xi) 培訓可以掌握一技之長,就業(ye) 普遍有保障,總書(shu) 記十分高興(xing) :“這說明,通過職業(ye) 培訓,學生的適應能力更強了,真正貫徹了‘手腦並用’的辦學宗旨。”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同山丹培黎學校間,有著特殊的緣分。他在福建工作的時候,曾推動企業(ye) 資助過這所學校。到中央工作以後,他也一直關(guan) 心學校的發展。
談及往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我所做的這些是微不足道的,千裏送鵝毛,體(ti) 現了我對培黎學校的感情。”
離開學校時,師生們(men) 唱起校歌,同總書(shu) 記依依惜別。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勉勵大家:“職業(ye) 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wei)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希望你們(men) 繼承優(you) 良傳(chuan) 統,與(yu) 時俱進,認真學習(xi) ,掌握更多實用技能,努力成為(wei) 對國家有用、為(wei) 國家所需的人才。我支持你們(men) !”
帶著總書(shu) 記的鼓勵,曾學成在隨後的張掖市中等職業(ye) 學校學生技能大賽中,過關(guan) 斬將,拿到了車加工技術項目三等獎。
一年後,曾學成參加高考,如願考入蘭(lan) 州現代職業(ye) 學院,成為(wei) 數控技術應用專(zhuan) 業(ye) 的學生。
“我做好了畢業(ye) 後去工廠就業(ye) 、充分發揮自己職業(ye) 技能的打算,對未來充滿了期待。”曾學成滿懷信心地說,“紮根這行,機會(hui) 很多!”
兩(liang) 年多的時間裏,山丹培黎學校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老師朱加彪介紹,學校遷入了新址,教學樓等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照片中的實訓設備也都進行了更新”。
無數像曾學成一樣的技能人才,正乘著新時代職業(ye) 教育的東(dong) 風,逐漸成長為(wei) 有技能、有學曆、綜合素質高的能工巧匠,為(wei) 中國製造注入不竭活力。
總策劃:傅華
總監製:張宿堂
策劃:孫承斌 陳二厚
監製:趙承 劉潔 孫誌平 陳凱星 霍小光 賴向東(dong) 樊華 常愛玲
統籌:李忠發 吳丹 黃玥
文字:王鵬 王博
攝影:謝環馳
音頻:吳煒玲 董琳娜
視覺:畢曉洋 李京
設計:焦旭鋒 殷哲倫(lun) 馬發展
協調:胡若晗 王曉曈
推廣:李明 趙鵬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