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熱氣騰騰!2022高考語文試題權威解讀來了

發布時間:2022-06-07 13:46:00來源: 光明微教育

  2022年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共命製全國甲卷、全國乙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4套高考語文試卷。試題充分挖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當代價(jia) 值,展現新時代偉(wei) 大成就,加強教考銜接,切實引導教學,激勵學生打牢基礎、提高能力素養(yang) 。

  關(guan) 鍵詞一:博古融今

  引導學生立足當下現實 麵向未來創新

  試題充分發揮學科的人文優(you) 勢,選材注重體(ti) 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髓,試題設問既引導學生在深刻理解其內(nei) 涵基礎上借鑒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樹立文化信心,又引導學生立足當下現實、融通古今資源、麵向未來創新。

  新高考I卷信息類文本閱讀是兩(liang) 個(ge) 材料的組合:材料一節選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重要講話,強調加強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讓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材料從(cong) 根本問題著眼,高屋建瓴,層層深入,緊扣傳(chuan) 統與(yu) 當代、民族與(yu) 世界、特殊與(yu) 普遍的關(guan) 係,雄辯地闡明了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挖掘、繼承與(yu)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深層聯係和偉(wei) 大意義(yi) ,為(wei) 新時代的文化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引。材料二摘編自鄭敏的《新詩百年探索與(yu) 後新詩潮》,主要討論重建中國本土詩歌傳(chuan) 統和傳(chuan) 統詩論的現代轉化等問題,提出“沒有傳(chuan) 統何談創新”“古典詩論的當代人文價(jia) 值”等看法,與(yu) 材料一的核心觀點緊密相應。試題引導學生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在生活學習(xi) 中感知和領悟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價(jia) 值內(nei) 涵。

  全國甲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的兩(liang) 則材料分別選自當代作家王願堅的小說《支隊政委》與(yu) 美國記者哈裏森·索爾茲(zi) 伯裏的紀實作品《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小說中的支隊政委老胡和紀實作品中的陳毅,腿部中彈、傷(shang) 口化膿、病情嚴(yan) 重,為(wei) 了繼續戰鬥,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忍受巨大痛苦使用土法療傷(shang) 。無論是根據生活原型虛構出來的典型人物形象,還是紀實作品中經曆者真實的回憶,都生動闡釋了“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永遠不會(hui) 熄滅”的道理。第8題引導學生從(cong) 全文入手,通過細節描寫(xie) 感受老胡這一英雄形象的錚錚鐵骨和不屈意誌,進而學習(xi) 領會(hui) 偉(wei) 大的長征精神,思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的深刻內(nei) 涵。

  關(guan) 鍵詞二:取精用宏

  緊扣時代主題,關(guan) 注青年成長

  2022年適逢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試題緊扣時代主題,關(guan) 注青年成長,引導青年學生將個(ge) 人命運與(yu) 國家命運緊密結合。

  全國乙卷作文圍繞“北京:雙奧之城”組織信息,從(cong) 兩(liang) 次奧運比賽成績到兩(liang) 次奧運舉(ju) 辦時的綜合國力,多方麵呈現體(ti) 育精神、社會(hui) 進步、科技創新和國家發展。試題以表格和數據形式,直觀呈現我國綜合國力的跨越式發展,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引導學生體(ti) 會(hui) 冬奧精神的深刻內(nei) 涵,體(ti) 會(hui) 奧運會(hui) 成功舉(ju) 辦背後的國家力量和製度優(you) 勢,將愛國和愛黨(dang) 、愛社會(hui) 主義(yi) 高度統一。

  新高考II卷語言文字運用I選取“天宮課堂”的素材。“天宮”是我國獨立自主建造的空間站,彰顯了科學技術發展的卓越成就,使青少年對祖國的自豪驕傲油然而生。“天宮課堂”通過地麵和天空的現場連線,演示失重環境下獨特的物理現象,以新奇的形式激發青少年求知欲望,引導他們(men) 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追逐自己的“飛天夢”。試題引導青年踐行“請黨(dang) 放心、強國有我”的誓言,讓理想信念在創業(ye) 奮鬥中升華。

  試題引導青年學生擔當新時代賦予的曆史責任,施展抱負、建功立業(ye) ,迸發青春能量。新高考I卷語言文字運用I選用關(guan) 於(yu) 中國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事跡的材料。欒恩傑為(wei) 了祖國的國防和航天事業(ye) ,甘做螺絲(si) 釘,服從(cong) 安排,到祖國最需要的崗位上,克服科學研究中的重重困難,不怕失敗、艱苦奮鬥,為(wei) 中國科技發展和國防事業(ye) 做出了巨大貢獻,引導青年把青春的汗水揮灑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試題引導學生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培養(yang) 科學精神,培育創新能力。全國甲卷實用類文本閱讀材料,選用袁隆平科技論文《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和對袁隆平雜交水稻研究方法進行總結的《科學研究中的創造性思維與(yu) 方法》。袁隆平通過觀察、分析和研究,“對水稻無雜種優(you) 勢的觀念提出了質疑”,探索“三係法”秈稻雜交路線,最終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第5題選項的設置逐步深入,引導學生學習(xi) 袁隆平不盲目迷信學術成說、勇於(yu) 質疑、銳意創新的優(you) 秀品質,培養(yang) 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

  關(guan) 鍵詞三:強化基礎

  內(nei) 容範圍和難度設置嚴(yan) 格依據課標

  2022年高考是“雙減”政策發布之後的首次高考,命題在教考銜接上精耕細作, 充分釋放服務“雙減”改革的鮮明信號。試題強調深化基礎,試題內(nei) 容範圍和難度設置嚴(yan) 格依據課程標準,引導教學嚴(yan) 格按照課程標準實施,做到應教盡教,既不隨意提高或降低標準,也不隨意增加或刪除內(nei) 容。

  內(nei) 容範圍充分考慮課標不同版本。根據各省使用課標的不同版本和教學實際差異,新高考I卷、II卷分別為(wei) 使用不同版本課標的省份專(zhuan) 門命製名篇名句默寫(xie) 試題,形成4個(ge) 不同版本的試卷。以新高考I卷為(wei) 例,舊課標版三道試題默寫(xie) 內(nei) 容分別出自《荀子·勸學》《詩經·周南·關(guan) 雎》和李白的《蜀道難》;新課標版三道試題默寫(xie) 內(nei) 容分別出自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四)、曹操的《短歌行》和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

  難度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學業(ye) 質量水平描述。在材料選取時,現代文材料的選擇注重題材貼近學生的學習(xi) 和生活,古代詩文材料的選擇注重符合淺易的標準,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如全國甲卷、乙卷的實用類文本閱讀和新高考I、II卷的信息類文本閱讀,都使用了多個(ge) 材料的組合,試題設置符合“能比較、概括多個(ge) 文本的信息,發現其內(nei) 容、觀點、情感、材料組織與(yu) 使用方麵的異同”等要求。

  關(guan) 鍵詞四:關(guan) 聯教材

  與(yu) 教材重點內(nei) 容建立知識鏈接

  試題材料呼應教材,題幹設問、答案設計注意與(yu) 教材中的重點內(nei) 容建立知識鏈接,增強和教材的關(guan) 聯度。並充分考慮新舊教材更替的因素,優(you) 先選擇新舊教材中都有的傳(chuan) 統經典課文為(wei) 關(guan) 聯對象,靈活運用顯性關(guan) 聯和潛在關(guan) 聯兩(liang) 種方式,引導教學重視教材、用好教材,將功夫下在課堂內(nei) ,以提升課堂質量的方式來提高學生成績

  顯性關(guan) 聯,考點設置直接與(yu) 教材內(nei) 容關(guan) 聯。全國乙卷的古代詩歌閱讀選用王勃的《白下驛餞唐少府》,試題要求學生將其與(yu) 教材所選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進行比較,體(ti) 味兩(liang) 首送別詩與(yu) 普通抒寫(xie) 傷(shang) 感愁緒的離別之作的不同。詩中的“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和“海內(nei) 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樣,充滿豪情。

  潛在關(guan) 聯,材料選擇與(yu) 教材內(nei) 容有著密切關(guan) 聯。全國甲卷的寫(xie) 作試題“大觀園試才題對額”和新高考II卷的信息類文本閱讀“《紅樓夢》的翻譯”,沒有直接考查《紅樓夢》相關(guan) 的知識內(nei) 容,即使沒有讀過原著也可作答,但通過教材中《紅樓夢》選篇的學習(xi) 或對“整本書(shu) 閱讀”的研習(xi) 則能更好理解試題材料

  關(guan) 鍵詞五:創新形式

  降低“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得分收益

  2022年高考語文命題在“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等方麵繼續探索,使用新題型,擴大試題的開放性與(yu) 靈活度,進一步降低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的得分收益,引導學生認識到低效的學習(xi) 方式隻會(hui) 帶來無效壓力和負擔。

  材料文體(ti) 和組合形式更加多樣。四套試卷現代文閱讀材料使用了政論文、學術論文、科普文、專(zhuan) 著導言、小說、散文、紀實作品等文體(ti) ,有單一文本,也有複合文本;在複合文本中,有純文字文本,也有帶圖示的文本。文言文閱讀試題材料分別從(cong) 戰國秦漢時期的雜史、別史、諸子等經典文言著作中取材,不再限於(yu) 史傳(chuan) 文和紀事本末體(ti)

  試題考點更加靈活。文言文閱讀第11題從(cong) 側(ce) 重記憶能力的文化常識考查過渡為(wei) 側(ce) 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實詞、虛詞考查。如考查文言實詞古今意義(yi) 的不同,如“尊重”,在文中是尊貴、顯要的意思,現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視,古今意義(yi) 不同。

  試題設問更加開放。語言文字應用中對成語的考查,由選擇題變為(wei) 直接填寫(xie) 答案的填空題。試題答案並不唯一,學生作答隻要符合上下文語境即可得分。考點也相應從(cong) 側(ce) 重考查近義(yi) 成語差異的辨析變為(wei) 側(ce) 重考查成語的積累與(yu) 應用。新高考I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節選自馮(feng) 至改寫(xie) 自曆史故事的小說《伍子胥》,試題要求學生比較“漁夫拒劍”改寫(xie) 前後文學效果的差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和審美趣味,進行個(ge) 性化解讀。試題不設置唯一答案或標準答案,而是給出多個(ge) 要點供閱卷參考,學生答案隻要與(yu) 之部分相符即可得滿分;在已給出的要點之外,學生可以有其他答案,隻要言之成理,就可得分。

  來源:光明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晉浩天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