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科技賦能文化 更好服務人民

發布時間:2022-06-07 13:51:00來源: 光明網

  武漢革命博物館

  實現館藏革命文物智慧管理

  本報記者 王 玨

  在湖北武漢武昌江邊,一條名為(wei) 都府堤的街道,吸引著慕名而來的觀眾(zhong) 。這裏是武漢革命博物館所在地。這條長度隻有417米的街道上,坐落著武昌中央農(nong) 民運動講習(xi) 所舊址、毛澤東(dong) 舊居、中共五大會(hui) 址暨陳潭秋烈士早期革命活動舊址、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紀律建設曆史陳列館等在內(nei) 的革命舊址和場館。

  近年來,武漢革命博物館以科技賦能館藏資源管理和數字化利用,啟動藏品信息綜合管理係統建設、智慧博物館綜合服務平台建設。武漢革命博物館館長曹波說,在革命文物保護方麵,武漢革命博物館創新博物館藏品管理服務模式,做好新入藏文物的信息采集、錄入工作,建立文物數字賬本,對現有的館藏文物資料分期分批次做好文物信息化、數字化工作。

  打開“武漢革命博物館”微信公眾(zhong) 號,點擊進入“語音導覽”欄目,觀眾(zhong) 可以在線獲取語音導覽,獲取“私人定製”的講解員。點擊“全景展館”,觀眾(zhong) 可以從(cong) 空中到地麵720度觀賞場館全景,更可以進入到展廳內(nei) 部,細細參觀陳列展覽,足不出戶享受高清遊覽體(ti) 驗。

  在傳(chuan) 播方麵,武漢革命博物館積極建設微信公眾(zhong) 號、智慧博物館綜合服務管理支撐端。利用大數據、可視化等信息技術手段,武漢革命博物館將微信公眾(zhong) 號打造成服務於(yu) 展前、展中及展後全流程,不受限於(yu) 時間和空間的博物館遊覽及公眾(zhong) 服務、文化傳(chuan) 播平台。另一方麵,智慧博物館綜合服務平台利用大數據挖掘與(yu) 分析技術,找出最受觀眾(zhong) 喜愛的遊覽區域、文物及活動,不同時間段的客流熱力分析、觀眾(zhong) 情感分析等,支撐博物館遊覽服務、文化推廣決(jue) 策。

  今年,武漢革命博物館對智慧博物館綜合服務平台進行升級。觀眾(zhong) 通過實名製預約,掃碼進館參觀。博物館可精準掌握觀眾(zhong) 健康狀況、進館時間、進入場館情況等。曹波說:“下一步,我們(men) 要實現對館藏革命文物智慧管理、保護和展示,全麵提升文物數字化保護和展示水平,為(wei) 文物數字化修複、文物曆史研究、文物展示等提供數字基礎和平台,同時,加大自助導覽在全館的覆蓋範圍,開發更多的公眾(zhong) 服務功能,建立起和觀眾(zhong) 持續互通、互動的互聯網文化社區。”

  近年來,科技不斷助力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國務院辦公廳去年11月印發的《“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指出,要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力度,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強化革命文物研究闡釋,拓展革命文物運用方式。為(wei) 此,各地紛紛展開探索。重慶紅岩革命曆史博物館以“紅岩文化展演與(yu) 傳(chuan) 播技術集成與(yu) 示範”為(wei) 抓手,通過曲麵投影、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打造《紅岩記憶》數字體(ti) 驗廳。貴州遵義(yi) 會(hui) 議紀念館推出“館長說黨(dang) 史”專(zhuan) 欄,依托新媒體(ti) 手段,用故事化的講述和通俗的理論闡釋講說黨(dang) 史。浙江湖州市南潯區紅軍(jun) 長征追蹤館借助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通過多媒體(ti) 、幻影成像等展陳手段,打造場景複原、電子沙盤、紅色電影等內(nei) 容,增加和觀眾(zhong) 的互動。

  國家文物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將積極運用5G、互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通過虛擬展示、“雲(yun) ”直播講解、智慧博物館等創新方式,實現展覽內(nei) 容和展覽形式相得益彰,增強代入感、沉浸感、愉悅感,促進革命文化的廣泛深入傳(chuan) 播。

  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考古

  把實驗室搬到發掘現場

  本報記者 王明峰

  在窗明幾淨的考古大棚內(nei) ,一個(ge) 個(ge) 祭祀坑被隔成一間間考古發掘艙,考古工作人員穿著專(zhuan) 用的白色服裝,井然有序地工作著。走進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的考古發掘現場,仿佛走進了現代化的工廠車間。

  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長冉宏林說,三星堆遺址祭祀區的考古發掘開創性地將實驗室搬到考古現場,恒溫恒濕的考古發掘艙能夠通過最新的環境調控係統,將現場溫度控製在20—25攝氏度之間,濕度控製在80%左右,防止文物在發掘過程中氧化、損壞。

  據了解,在當前的考古發掘中,實驗室考古已被廣泛應用。考古工作人員將考古發掘的各類文物運到實驗室,在實驗室內(nei) 運用科學實驗的手段,測定考古發掘所獲古代遺物的材料成分、各種元素組成及其含量值、遺物的絕對年代。此前,實驗室或遠離發掘現場或在發掘現場附近,此次三星堆遺址祭祀區的考古發掘,將實驗室直接搬到考古現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說,這在中國考古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在考古發掘現場,記者看到,每個(ge) 祭祀坑上方設有一個(ge) 可升降的桁架,考古人員可以通過桁架,升降至祭祀坑上方,在桁架上實現“懸空”考古發掘。“相當於(yu) 把人吊在‘吊籃’上進行發掘。”冉宏林說,這種無接觸考古,也便於(yu) 考古信息最大程度保留。

  在考古發掘過程中,考古工作者采用網格法,對祭祀坑的信息進行全方位采集、研究。考古工作者采用層層分析的方式,便於(yu) 考古發掘、保護、研究同步開展、同步進行。每發掘一層,考古工作人員都會(hui) 進行數字記錄,並對提取的文物進行電子顯微鏡觀察、三維激光掃描等,讓考古發掘的每一個(ge) 細節都盡可能科學、全麵、準確。

  在考古發掘現場,記者還看到,除了考古發掘艙,考古大棚內(nei) 還設有聲光電智能化設備、應急保護實驗室和庫房。

  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總工程師謝振斌舉(ju) 例說:“我們(men) 對4號坑樣品進行了碳14測年,並經過貝葉斯統計樹輪校正計算,得到4號坑埋藏年代有95.4%的概率落在距今3148年至2966年的時間範圍之內(nei) 的結果,屬商代晚期,為(wei) 三星堆4號坑斷年提供了科學依據。我們(men) 通過X射線探傷(shang) 、CT掃描等現代檢測技術,發現3號坑出土小銅人像采用芯骨鑄造工藝;發現玉管鑽孔方式分為(wei) 對鑽和單麵鑽兩(liang) 種類型;孔道加工分為(wei) 經過打磨和未經打磨兩(liang) 種類型。”

  冉宏林介紹,在發掘區的外圍,也設置了全套環境監測設備,對土壤酸堿度、溫度、濕度、風向等進行專(zhuan) 門監測。據悉,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考古發掘與(yu) 文物保護秉持“課題預設、保護同步、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合作”的理念。在科技考古方麵,謝振斌說,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我國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了實驗室考古、青銅器科學研究、出土文物分析技術、環境考古、科技測年、出土象牙保護材料研究、出土骨渣樣品與(yu) 象牙DNA測定、象牙與(yu) 海貝來源研究、有機殘留物分析研究、冶金考古、玉石器研究、祭祀埋藏學觀察與(yu) 埋藏過程研究、灰燼沉積物微形態分析、考古物探技術、科技考古裝備研發等方向的多學科研究。

  冉宏林說,除了恒溫恒濕考古發掘艙,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考古發掘中創新設計的多功能考古發掘操作係統,集360度升降可旋轉的平台、掃描平台、拍攝功能等於(yu) 一體(ti) 。聲光電智能化設備可以實現專(zhuan) 家遠程分析“會(hui) 診”……這些在考古發掘中探索創造的新技術和方法,為(wei) 考古發掘提供強大支撐。

  佛山文博事業(ye)

  博物館在線上“活靈活現”

  本報記者 鄭海鷗

  廣東(dong) 佛山市民錢枝希最近迷上了在網上參觀佛山的博物館。“不用專(zhuan) 門入館、不用擔心珍貴展品沒展出、不用害怕人群聚集,隨時隨地、足不出戶就能獲得沉浸式的體(ti) 驗,非常棒!”錢枝希說。

  佛山致力於(yu) 讓觀眾(zhong) 在數字博物館能“身臨(lin) 其境、自由行走、自由參觀”,甚至實現實時真人導賞,應用多項最新科技,讓博物館在線上“活靈活現”。

  近年來,VR(虛擬現實)技術正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文博場館中,讓觀眾(zhong) 可以在線參觀。但從(cong) 模型和容量來看,VR的模型較小,能容納的內(nei) 容有限;從(cong) 參觀視角來看,VR隻能做360度展示,觀眾(zhong) 也僅(jin) 能跟著設置的路線進行跳轉,沒有連貫性……

  許多參觀者留言:能否突破技術瓶頸,讓在線博物館遊覽更有意思、更加豐(feng) 富、更接近線下體(ti) 驗?

  2021年以來,佛山集中開展公共文化設施“效能革命”專(zhuan) 項行動,著力解決(jue) 設施使用率不高、設施存在感不強、公眾(zhong) 參與(yu) 度不足等突出問題。佛山市文化廣電旅遊體(ti) 育局局長陳新文表示,佛山探索文博事業(ye) 數字化轉型路徑,建設佛山市AR(增強現實)數字博物館新互聯網平台,對VR進行升級和迭代,帶來沉浸式的博物館參觀體(ti) 驗,並建設數字展廳集群,有效拓展了博物館服務空間與(yu) 效能。

  “VR參觀的時候,展陳的內(nei) 容清晰度不高,如果要對某件藏品進行詳細了解,即使是放大到最大倍數,仍然比較模糊。而AR可以容納幾千張高清圖片和多個(ge) 時長不超過一小時的高清視頻,能夠對博物館的藏品和活動進行更為(wei) 清晰且完整的展示。”佛山市博物館館長曹學群介紹。

  “每個(ge) 博物館可以看的內(nei) 容很多,但是VR展廳隻能看到一部分。有些內(nei) 容由於(yu) 沒有提供,我們(men) 就無法觀看。”市民沈誌倩說,“AR展廳就像是真實的博物館,觀眾(zhong) 不再局限於(yu) 博物館設定的參觀內(nei) 容,可以看到展廳的每一個(ge) 角落。哪怕有人想看博物館角落裏的消防栓,隻要走到它麵前,都可以一覽無遺。”

  在AR展廳,不用害怕人群紮堆或者其他因素帶來的個(ge) 體(ti) 參觀不便等問題,觀眾(zhong) 可以自由參觀,自由轉換角度,還能對藏品進行任意縮放,甚至比在線下場館看得更清晰。

  數據顯示,去年5月至今,佛山市AR數字博物館新互聯網平台的參觀人次已超過240萬(wan) 。廣東(dong) 省博物館副館長陳邵峰表示,新技術可以實現虛擬與(yu) 實體(ti) 的結合,讓觀眾(zhong) 看到的內(nei) 容更多、範圍更廣。隨著網絡速度的加快,以後還能得到更好的應用。

  在數字展廳參觀時,人們(men) 遇到問題或想深入了解展品時,許多參觀者都想谘詢講解員或導賞員。佛山努力探索把最新的科技應用到博物館管理中,結合三維模型重建算法、即時語音通信以及遠程互動協作係統,開發和完善AR展廳真人導賞功能,讓觀眾(zhong) 在線參觀時,隻要呼叫講解員或誌願者,就能進行實時溝通。

  “我們(men) 正在加大社會(hui) 導賞員的培訓力度,將愛好博物館的各界人士發展為(wei) 誌願導賞員,他們(men) 將在接受培訓後上網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導賞服務。”陳新文說,“這一舉(ju) 措也能很大程度上激發博物館愛好者的熱情,並逐步加深對文博知識的了解。一傳(chuan) 十、十傳(chuan) 百,可以預見,這些誌願者將帶動更多社會(hui) 力量加入傳(chuan) 播文博知識的行列中來,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