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孩子習慣性拔頭發,當心得了“拔毛癖”

發布時間:2022-06-07 15:35:00來源: 北京日報

  “六一”兒(er) 童節前夕,9歲的莉莉走進了心理診室,原因是她得了一種怪病“拔毛癖”。莉莉原本有一頭又黑又亮的長發,大約半年前,頭頂中間有一塊突然禿了,而且頭皮裸露的麵積越來越大,她很不開心,不想上學,排斥集體(ti) 活動。

  莉莉的父母帶她到醫院就診,皮膚鏡檢查結果表明,莉莉的頭發不是自己掉的,而是被拔掉的。麵對醫生的詢問,莉莉坦白,“在寫(xie) 作業(ye) 或感到緊張時,我就會(hui) 控製不住拔頭發。拔的時候感覺挺痛的,但拔完後心裏就舒服多了。”最終診斷結果顯示,莉莉患上了拔毛癖,這是一種強迫相關(guan) 障礙,醫生建議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多與(yu) 情緒不穩有關(guan)

  拔毛癖又稱拔毛症、拔毛障礙,是以反複拔除自己或他人的毛發為(wei) 主要表現的一種強迫相關(guan) 障礙,也是一種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常因此導致斑禿或脫發,感到焦慮和痛苦,並幹擾其正常的社會(hui) 功能。

  拔毛癖大多開始於(yu) 青春期早期,發病年齡為(wei) 11歲至16歲;也有一些病例在8歲之前起病,屬於(yu) 早發型,相對而言症狀較輕,其發生可能是為(wei) 了自我探索或自我安慰,大多會(hui) 隨年紀漸長而消失。但也有研究顯示,早發型並不總是良性的,仍有一小部分患者的症狀延續至成年期。

  在臨(lin) 床上所見的拔毛癖,女性顯著多於(yu) 男性,拔毛行為(wei) 最常發生於(yu) 頭皮、眉毛和眼瞼。男性拔毛區域集中於(yu) 腹部、背部及胡子所在部位。有部分患者可能會(hui) 發展到拔沙發、地毯、毛絨玩具和寵物的毛。

  拔毛癖病因不明。目前有一些研究初步證實,中樞神經遞質代謝異常及相應受體(ti) 功能改變,可能與(yu) 拔毛癖的發生有關(guan) 。還有人認為(wei) ,該病與(yu) 情緒焦慮、憂鬱等心理不良因素有關(guan) 。拔毛癖患者在發病前大多有導致情緒不穩的誘因,如需要與(yu) 父母分離、學習(xi) 壓力過大、受到老師批評、遭到父母打罵,或父母性格不穩、管教過分嚴(yan) 厲、缺少親(qin) 情愛護等。

  分為(wei) “無意識”和“有意識”兩(liang) 類

  拔毛行為(wei) 存在兩(liang) 種模式:無意識型和有意識型。在臨(lin) 床中,這兩(liang) 種模式經常共同存在,極少數患者僅(jin) 有一種拔毛模式。

  無意識型 常在沉思或做事情時出現。75%的患者表現出無意識的拔毛行為(wei) ,如在看電視、學習(xi) 時不知不覺地實施。

  有意識型與(yu) 內(nei) 心的衝(chong) 動、緊張和拔毛的念頭有關(guan) ,會(hui) 借助工具(如鏡子、鑷子)完成拔毛行為(wei) 。其症狀嚴(yan) 重程度在13歲至18歲常出現波動,可能與(yu) 青春期及相關(guan) 的壓力有關(guan) 。

  患者在拔毛過程中,還常常伴隨情緒狀態的改變。大部分患者在拔除毛發後,之前的緊張、焦慮、抑鬱、無聊、悲傷(shang) 、生氣、尷尬、沮喪(sang) 和孤獨等情緒都有所減少,而安心和放鬆等情緒有所增加。由於(yu) 患者通常在拔毛過程中才能體(ti) 驗到快樂(le) ,在拔毛行為(wei) 結束後一段時間,有些患者會(hui) 出現負麵情緒,如有失控感或羞恥感。

  拔毛癖的症狀嚴(yan) 重程度和持續性是經常變動的。症狀很輕時並不明顯引起注意,也無痛苦。症狀嚴(yan) 重時,可以導致個(ge) 體(ti) 斑禿或脫發,以及一些軀體(ti) 症狀。臨(lin) 床上,有部分患者會(hui) 吸吮和咀嚼,甚至吞下拔除的毛發,吞下的毛團可引起腹痛和嘔吐,給患者帶來痛苦。而當拔毛行為(wei) 已經影響到外觀時,患者又會(hui) 試圖通過戴假發、帽子或借助化妝品等進行掩飾,嚴(yan) 重影響到正常的社會(hui) 交往。

  作為(wei) 家長可以做些什麽(me)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拔毛癖相關(guan) 症狀,家長可以做些什麽(me) 呢?

  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有些家長發現孩子有拔毛症狀時,反應過激,對孩子指責、批評,甚至打罵,這樣不僅(jin) 不利於(yu) 問題的解決(jue) ,還有可能加重孩子的緊張情緒,導致病情加重。

  其次,要確保自己的情緒處於(yu) 穩定狀態,耐心與(yu) 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內(nei) 心想法,進而與(yu) 孩子討論如何應對這一問題。因為(wei) 這類孩子的心理壓力往往較大,家長要對孩子進行減壓。同時,這類孩子的性格往往也比較內(nei) 向,如果家長對孩子要求較高的話,孩子就更容易精神緊張、情緒焦慮。就像前文提到的莉莉,總是在寫(xie) 作業(ye) 和感到緊張時拔頭發。

  第三,要多加陪伴。陪伴不是同處一室就可以,高質量的陪伴才是最好的心理安慰。父母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玩耍、聊天或做他們(men) 喜歡的事,才是高質量的陪伴。

  第四,注意觀察症狀的變化。如果經過努力,患者的症狀仍然沒有得到緩解,甚至加重,建議及時到醫院精神科診治。

  延伸閱讀

  拔毛行為(wei) 和拔毛癖不一樣

  孩子出現拔毛的症狀,就一定是患有拔毛癖嗎?不是的。正常狀態下,我們(men) 偶爾也會(hui) 拔掉幾根白發或長錯地方的毛發。還有很多人會(hui) 把玩自己的頭發,或咬自己的頭發,這些行為(wei) 對拔毛癖的診斷都沒有實際價(jia) 值。

  拔毛癖的診斷標準是經常反複地拔毛發而導致脫發,以及與(yu) 之相關(guan) 的明顯痛苦或社交、職業(ye) 、其他重要功能的損害,而這些不會(hui) 出現在偶爾、正常的拔毛發行為(wei) 之中。

  有些皮炎患者或其他皮膚病患者也會(hui) 有與(yu) 拔毛癖患者類似的表現,通過皮膚活檢或皮膚鏡檢查能夠加以區分。臨(lin) 床上,我們(men) 還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拔毛行為(wei) 可能會(hui) 通過特定的藥物(如安非他明)而加劇,雖然沒有證據表明藥物是重複性拔毛行為(wei) 的最主要原因,但也值得引起注意。

  焦慮障礙、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也可能出現拔毛行為(wei) ,但臨(lin) 床表現伴隨其他症狀,且拔毛症狀並不占據主導地位。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拔毛行為(wei) 多因幻覺或妄想出現,而拔毛癖並無報告顯示拔毛行為(wei) 是繼發於(yu) 妄想或幻覺。

  (作者:北京回龍觀醫院臨(lin) 床心理科醫師韓悅 劉彥茹)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