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三夏”農事忙,青梅煮酒香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九個(ge) 節氣、夏季的第三個(ge) 節氣,於(yu) 每年公曆6月5-7日交節。今年芒種為(wei) 6月6日。
芒種以農(nong) 事命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即此時有芒的麥子可收,有芒的稻子可種。對農(nong) 人而言,芒種的到來意味著“三夏”大忙時節拉開了帷幕,所謂“三夏”,即“夏收”“夏種”“夏管”。一時間,夏熟的要收、秋收的要播、春種的要管,忙得不可開交。若因天氣炎熱、勞作懶散而誤了農(nong) 時,或對秋收作物疏於(yu) 管理,便會(hui) 壞了一年收成。民諺說“芒種芒種,忙收忙種”,“芒種”之名帶有提醒之意,可見“古人名節之意,所以告農(nong) 候之早晚深哉”。
芒種時節,江南雙季晚稻適時插種,所謂“芒種忙,下晚秧”。北宋樓璹有《拔秧》詩:“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齊。清晨且拔擢,父子爭(zheng) 提攜。既沐青滿握,再櫛根無泥。及時趁芒種,散著畦東(dong) 西。”在他的筆下,秧苗新綠、父子相攜、拔秧蒔田構成了一幅清新的農(nong) 耕圖景。
浙西南雲(yun) 和縣梅源山區有一處規模龐大的梯田群——雲(yun) 和梯田。山區氣溫比平原地區低,每年芒種,正是雲(yun) 和梯田開犁耕種的時節,當地山民這天要舉(ju) 行開犁節。梅源風景秀麗(li) ,千百年來,漢佘兩(liang) 族聚居一處,他們(men) 修堤築埂,引入山泉,造就了美麗(li) 壯觀的梅源梯田群。開犁節上,農(nong) 人們(men) 吹響開山號,犒賞耕牛,舉(ju) 行莊重的祭田神儀(yi) 式,用歌聲和優(you) 美的舞蹈表達對祖先開墾這片土地的感激和祈求五穀豐(feng) 登、六畜興(xing) 旺、家族和睦的願望。梅源芒種開犁節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成為(wei) 彰顯農(nong) 業(ye) 文明的節氣標誌。
為(wei) 了祈求禾苗平安、農(nong) 事順利,皖南績溪一帶有在芒種前後安苗的習(xi) 俗。每年穀稻播種完畢,族中耆老聚集開會(hui) ,選擇一個(ge) 龍(辰)日或虎(寅)日舉(ju) 行安苗儀(yi) 式。是日,村中家家戶戶製作包粿,將之供奉在田畈地頭,四鄰八舍、親(qin) 朋好友聚集一堂品嚐安苗包粿。安苗節的重頭戲是“汪公看稻”。汪公,名汪華,是當地供奉的地方神,庇佑一方民眾(zhong) 。農(nong) 人們(men) 虔誠地向汪公供奉包粿,敬獻秧苗,並抬著他的塑像在田畈之間巡遊,察看秧苗生長情況。一路上鑼鼓喧天,彩旗招展,魚龍舞動,十分熱鬧。
芒種時節,江南有“青梅煮酒”之說。將青梅置於(yu) 黃酒中,文火微溫,或是溫酒後再投入青梅,新鮮的果味伴著美酒的醇香在口中彌漫開來,回味無窮。此俗清人多有吟詠,如清初揚州人吳綺《和龐大家香奩瑣事雜詠》雲(yun) :“煮得青梅同下酒,合歡花上畫眉啼。”又有乾隆時人顧舜年《酷相思》雲(yun) :“手摘青梅將酒煮,更有甚閑情緒。”
今人多把煮酒理解為(wei) 溫酒之意,但在宋人詩詞中,“青梅煮酒”指的是將青梅與(yu) 煮酒兩(liang) 種食物相佐食取。煮酒是當時一種酒類的通稱。兩(liang) 宋實行嚴(yan) 格的“榷酤之法”,禁止民間私自釀酒,由官署專(zhuan) 營,清酒與(yu) 煮酒構成了宋代官營酒署中的兩(liang) 大酒類。清酒、煮酒是以米、秫等釀製的低度酒,煮酒需經過蒸煮封貯,酒色呈黃褐色,味道較之清酒更醇厚,與(yu) 後世的黃酒相近。“煮酒青梅次第嚐,啼鶯乳燕占年光。”美酒與(yu) 時令水果相伴,洋溢著美好的生活情趣。
林清玄在《季節十二帖》中為(wei) 芒種描摹了一幅充滿光明與(yu) 生命力的畫卷,他寫(xie) 道:“稻子的背負是芒種,麥穗的承擔是芒種,高粱的波浪是芒種,天人菊在野風中盛放是芒種……有時候感覺到那一絲(si) 絲(si) 落下的陽光,也是芒種。”在時節更迭中,勞動者灑下辛勤的汗水,因播種的期待與(yu) 收獲的喜悅而充盈著穩穩的幸福。
(作者袁瑾 為(wei) 杭州師範大學副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