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小劇場戲劇40年:也有風雨也有晴

發布時間:2022-06-08 13:5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張磊(山西大學文學院講師)

  從(cong) 1982年到今天,中國小劇場戲劇走過了40年曆程,對中國當代戲劇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它肇始於(yu) 20世紀80年代“話劇怎麽(me) 辦”的發展語境,曆經1989年南京首屆中國小劇場戲劇節、93中國小劇場戲劇展暨國際研討會(hui) 、1998年上海國際小劇場戲劇節以及2000年中國小劇場戲劇展演暨學術研討會(hui) 等重要的發展節點,借由戲劇藝術創作界、評論界以及觀眾(zhong) 的勠力同心,形成了今天蔚為(wei) 大觀的局麵。

  1 探索與(yu) 實踐:營造區別於(yu) 過往的劇場世界

  早在1919年10月,戲劇理論家宋春舫就發表了《小戲院的意義(yi) 由來及現狀》一文,介紹了興(xing) 起於(yu) 19世紀末、風行於(yu) 當時世界劇壇的小劇場戲劇(Experimental Theatre),著重強調了其“重實驗”和“反對營利主義(yi) ”的精神。而對這一理論倡議做出實踐回應,將其真正落實到“小劇場”,已經是半個(ge) 多世紀之後的事情了。

  1982年11月5日,林兆華導演的《絕對信號》公演,它被視作中國小劇場戲劇的發軔之作。隻是,彼時的林兆華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追求藝術實驗,更不是為(wei) 了反對營利主義(yi) 。他最初的出發點,不過是覺得中國話劇舞台的風格太過單一,這部作品更像是他出於(yu) 客觀條件局限而選擇的權宜之計。

  《絕對信號》之後,《留守女士》《思凡》等作品應時而生。這些作品,或從(cong) 題材方麵嚐試新的突破,表現對時代、對人生的深度思考;或從(cong) 調整劇場觀演關(guan) 係的角度出發,跳出傳(chuan) 統舞台的局限;或以對小劇場空間的開拓為(wei) 契機,建構新的劇場體(ti) 驗;或試圖追續戲曲的藝術傳(chuan) 統,借鑒西方戲劇的風格手法。它們(men) 突破單一的閉鎖模式,代之以多義(yi) 與(yu) 繁複的開放式戲劇結構。並以自由的時空取代幻覺戲劇的局限,以意識流式的人物心理時空的外化展現,散文化、多場次甚至無場次的結構元素,歌隊、獨白、旁白等多種敘述方式的運用,幻覺呈現與(yu) 間離效果結合,再現與(yu) 表現並用,共同營造了一個(ge) 區別於(yu) 過往的劇場世界。無論如何,它們(men) 從(cong) 可見的、對劇場形式大刀闊斧的革新入手,逐步推進“實驗”的藝術追求,將“小劇場”一時的權宜之計轉變為(wei) 長久的先鋒探索。

  2 藝術與(yu) 商業(ye) :走向從(cong) 博弈到共贏的新階段

  中國的小劇場戲劇,從(cong) 一開始就致力於(yu) 謀求生存和發展,帶有某種逆境求進的悲情色彩。中國小劇場戲劇的探索者們(men) 需要在充分考慮市場商業(ye) 性的同時,兼顧“實驗”精神,走出了一條迥異於(yu) 西方小劇場發展的藝術之路。

  中國的小劇場戲劇,如果不重視商業(ye) 因素,可能會(hui) 難以為(wei) 繼;而如果以完全讓渡藝術性為(wei) 代價(jia) ,來換取生存空間,難道不是另一種意義(yi) 的舍本逐末,甚至有等而下之地淪為(wei) 快餐式速朽藝術的危機?在“中國當代小劇場戲劇40年影響力榜單”中,位列40位最具影響力導演之列的王曉鷹,將此類作品稱之為(wei) “以實驗戲劇之名行商業(ye) 之實戲劇”。

  小劇場戲劇的發展,本就走得步履維艱,而市場經濟的崛起與(yu) 大眾(zhong) 文化的流行,放大了小劇場“實驗”色彩與(yu) 觀眾(zhong) 審美意趣之間的差距,強化了商業(ye) 因素對小劇場戲劇發展空間的擠壓。以孟京輝導演為(wei) 例,他在《思凡》《我愛×××》之後,發覺越來越難以表達想要抒發的情感、想要堅持的戲劇形式。1997年,他在赴日觀摩學習(xi) 中,認真思索小劇場戲劇的發展方向、實驗藝術與(yu) 主流大眾(zhong) 審美的關(guan) 係等問題。在看到日本主流戲劇與(yu) 小劇場實驗戲劇並行不悖的發展態勢後,他反思自己過去那種隻注重自我情感宣泄、一味以先鋒姿態挑戰觀眾(zhong) 的創作路線,意識到隻有收斂傲岸不馴、恣意任性,才有可能讓更多的觀眾(zhong) 走進劇場;而隻有更多的受眾(zhong) 去接受、進而欣賞這門藝術,小劇場戲劇才能真正發展繁榮。因此,他拓寬了自己對“實驗”和“先鋒”的理解,把“和更多人接觸”視作新的準則。於(yu) 是,就有了接下來《戀愛的犀牛》《琥珀》《柔軟》《兩(liang) 隻狗的生活意見》等一係列作品。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小劇場戲劇,要為(wei) 中國的戲劇開拓出一條新路。新路一方麵意味著在戲劇藝術和思想性上進行大膽實驗和探索,從(cong) 而為(wei) 中國戲劇的發展提供參照;同時在當時日益濃厚的商業(ye) 性的社會(hui) 背景下,在藝術探索與(yu) 市場反響二者之間探尋平衡之道,尋找獨特的發展路徑。在經曆了從(cong) 疏離、碰撞,到逐步“和解”的過程後,漸趨轉變為(wei) 現代都市文化生產(chan) 與(yu) 消費的新方式。

  3 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展現異彩紛呈的舞台藝術

  進入新世紀以來,民間戲劇力量開始崛起,尤其是90年代已經出現、在戲劇演出方和投資方之間進行協調聯絡的製作人製度,大大激活了戲劇市場。投資方、製作人、演出方的三方合作,成為(wei) 當代都市文化演出的常規製作模式。在“中國當代小劇場戲劇40年影響力榜單”的40台劇目中,有29部是2000年之後創作的作品。中國小劇場戲劇在異彩紛呈的新階段,對劇場可能性的多元探索與(yu) 呈現,可見一斑。

  “榜單”的40台劇目,包括話劇、戲曲、形體(ti) 劇、跨界融合等形式,彰顯舞台藝術的交流與(yu) 借鑒,並對戲曲改革有所促進;在主題設置上,既有主旋律題材作品,也有直麵消費主義(yi) 的白領戲劇、解壓戲劇;在題材劃分上,既有曆史劇、現實劇,也有心理劇、兒(er) 童劇;在製作機構上,既有國有院團的製作,也有民營機構的積極參與(yu) 。

  “榜單”的40台劇目中,有許多部作品走出了小劇場,走向更大的演劇空間。《絕對信號》當年就從(cong) 小劇場,一路演到了北京人藝的大劇場。同樣是北京人藝製作的《我愛桃花》(2003),也從(cong) 小劇場起步,此後以經典版、青春版、明星版、紀念版、複排版等形式,屢屢登上國家話劇院、北京人藝、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等藝術院團的舞台,幾乎每次演出都引起大的社會(hui) 反響,取得不俗票房成績,在大劇場舞台上熠熠生輝。

  中國小劇場戲劇的實踐者們(men) ,從(cong) 未停下腳步。在當下的後疫情時代,王翀嚐試線上戲劇,無疑是對戲劇劇場空間革命性的挑戰,也許不失為(wei) 戲劇未來發展的有益探索。除此之外,王翀始於(yu) 2017年的“極小劇場三部曲”,觀眾(zhong) 從(cong) 《茶館2.0》的11人,到之後的進一步減少,將對劇場可能性的嚐試推到一種極致。

  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出現時,常會(hui) 經曆一個(ge) 從(cong) 不被理解、到經受時間考驗,在逐步適應大眾(zhong) 審美趣味後,被大眾(zhong) 接納,甚至成為(wei) 下一個(ge) 審美典範的過程。在某種意義(yi) 上,中國小劇場戲劇也在經曆這樣一個(ge) 過程。

  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矛盾中,舊日的“先鋒”有可能會(hui) 成為(wei) 當下的“主流”。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先鋒”,“先鋒”的意義(yi) 也許就在於(yu) 它所創新、實踐的藝術經驗從(cong) 令人啞然、嘩然到逐漸被認同和接受的過程。先鋒是從(cong) 瞬間中抽取永恒的激情,總是在不斷追尋新的可能性。中國小劇場戲劇追求的創新精神,唯一確定不變的正在於(yu) 它的變化與(yu) 革新。

  今年3月23日,“紀念中國小劇場戲劇40周年係列活動”在北京正式啟動,一係列演出、放映、講座、展覽等活動同時開啟,還有旨在“推新人、出新戲、發新聲、聚新力”的“回天藝術節”……中國小劇場戲劇,永遠在路上!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