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館,留住百年鋼鐵記憶
走進坐落在長江之畔的重慶工業(ye) 博物館,一座巨大的煙囪映入眼簾,上麵的紅字仍然清晰可見——“質量是第一信譽,是企業(ye) 的生命,是職工的飯碗”。
重慶工業(ye) 博物館依托重慶市大渡口區老重鋼型鋼廠的部分工業(ye) 遺存建設,35000餘(yu) 件藏品勾勒出不同曆史階段的生產(chan) 場景。
在主展館第一展廳入口處,一台擁有百年曆史的木製織布機被陳設於(yu) 此。它上麵纏繞的根根苧麻纖維,好似在訴說一段重慶工業(ye) 曆史。
20世紀初,在重慶榮昌,這樣的織布機達到5000多台,年產(chan) 銷70萬(wan) 匹夏布。製造夏布、火柴等早期手工業(ye) ,成為(wei) 點燃重慶工業(ye) 的星星之火。
抗戰時期,重慶成為(wei) 抗戰大後方的工業(ye) 中心,兵器工業(ye) 是重慶的工業(ye) 重心。
1938年,隨著日軍(jun) 緊逼武漢,鋼鐵廠遷建委員會(hui) 成立,在40天內(nei) ,將包括漢陽鐵廠在內(nei) 的幾大鋼鐵廠的3萬(wan) 多噸設備材料,從(cong) 湖北宜昌轉移到重慶大渡口區。
在重慶工業(ye) 博物館工業(ye) 遺址公園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8000匹馬力雙缸臥式蒸汽原動機,便是西遷到重慶的設備之一。經過修複,這台蒸汽原動機所在的生產(chan) 線在1952年生產(chan) 出新中國第一根中華式38公斤重軌,確保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從(cong) 鋼軌到螺栓都是“中國造”。
“鋼遷會(hui) ”於(yu) 1939年開始投產(chan) ,在大渡口廠區共設製造所8個(ge) ,運輸碼頭6座,自備各類船隻約258隻。“鋼遷會(hui) ”在鼎盛時期,員工人數達到15699人,為(wei) 全國抗戰兵工生產(chan) 提供了90%的鋼鐵原料。
重慶工業(ye) 博物館在“鋼遷會(hui) ”生產(chan) 車間舊址基礎上,設立“鋼魂”館,保留了廠房的基坑,供遊客參觀。
1955年,重慶鋼鐵公司在這片土地上建設型鋼廠,延續重慶的工業(ye) 之火,創下多項第一。
2011年,隨著型鋼廠2700毫米中板軋機將最後一塊鋼板軋製完成,大渡口區老重鋼鋼鐵生產(chan) 線全麵關(guan) 停,留下大量工業(ye) 遺存。
“重慶市從(cong) 2010年開始謀劃工業(ye) 遺存的活化利用,決(jue) 定利用大渡口區老重鋼型鋼廠的部分工業(ye) 遺存,建設重慶工業(ye) 博物館,把‘工業(ye) 鏽帶’變成文博地標。”重慶工業(ye) 博物館副館長官詠琴表示,自2019年9月底開館以來,重慶工業(ye) 博物館共接待遊客60餘(yu) 萬(wan) 人次。
記者準備離去時,看見兩(liang) 位老工人正在博物館參觀,他們(men) 一邊觀看,一邊熱烈地討論著當年的生產(chan) 場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