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子著想,讓求職路更寬——校企攜手促就業之五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 鄧暉 陳之殷
參加完一場與(yu) 心儀(yi) 單位高管的線上交流會(hui) 後,哈爾濱工業(ye) 大學航天學院控製科學與(yu) 工程專(zhuan) 業(ye) 2022屆碩士畢業(ye) 生宋健總算安了心。
他一直有個(ge) 航天夢。可大到企業(ye) 看重哪些能力,小到簡曆撰寫(xie) 、麵試著裝等問題縈繞心中,一度讓他忐忑不已。
“多虧(kui) 了學校推出的‘職涯π計劃’!讓我有機會(hui) 與(yu)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的人力資源老師在線上交流。心裏疑雲(yun) 散開了!”宋健一臉陽光。
為(wei) 解決(jue) 求職者職業(ye) 能力不足、知識儲(chu) 備與(yu) 市場需求脫節等問題,諸多高新技術企業(ye) 與(yu) 高校加強合作,共同幫助大學畢業(ye) 生順利邁入職場。
職業(ye) 能力提升:為(wei) 明日“職場人”添把勁
讓宋健受益的“職涯π計劃”,是該校與(yu) 企業(ye) 合作育人選才新模式中的一環。“用人單位在網上‘手把手’教我們(men) 填報信息,還解答了很多現實困惑,從(cong) 福利待遇、工作狀態,到職業(ye) 發展空間,甚至工作後可能麵臨(lin) 的人際交往等問題,一清二楚。”他說。
這個(ge) 畢業(ye) 季,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的做法是:校領導帶頭走訪航天國防龍頭企業(ye) ,每名校領導對接一個(ge) 航天院所;企業(ye) 參與(yu) 提升畢業(ye) 生職業(ye) 能力,通過職業(ye) 規劃輔導、科普講座、互聘導師等形式,形成了春季職業(ye) 領航、夏季實踐鍛煉、秋季精準招聘、冬季能力培訓的全周期人力資源提升工作新模式。
探索不止於(yu) 此。
在前不久舉(ju) 行的哈爾濱工業(ye) 大學2022年重點用人單位線上博覽會(hui) 啟動儀(yi) 式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人力資源副部長張福祥受聘成為(wei) 首批就業(ye) 育人導師。按照計劃,他將開設求職能力培訓講座、職業(ye) 生涯規劃課程,為(wei) 學生提升職業(ye) 能力導航引路。“作為(wei) 航天單位,對於(yu) 專(zhuan) 業(ye) 人才的需求決(jue) 定了我們(men) 必須與(yu) 高校和學生建立更加深入、精準的聯係。與(yu) 誌在藍天的年輕人一起成長,不僅(jin) 有助於(yu) 縮短求職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磨合期,還能培養(yang) 出企業(ye) 真正需要的人才。”他說。
去年暑假,哈工大機電學院輔導員王旭東(dong) 華麗(li) 轉身,和30多名同事一起成為(wei) “職場新人”。“我被選派至二院二八三廠掛職學習(xi) ,這使我們(men) 建立了密切聯係,更了解企業(ye) 需求,也更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ye) 指導。”王旭東(dong) 說。
校企間一連串有效互動,為(wei) 大學生變身“職場人”添了一把勁兒(er) ,更多航天新生代奔向星辰大海,逐夢美好未來。
“數據顯示,學校2021屆畢業(ye) 生簽約航天單位人數較2020屆增長48%。截至目前,2022屆畢業(ye) 生簽約航天單位人數與(yu) 去年同期持平。”哈工大學生工作部副部長王芳說。
打造實習(xi) 基地:架起人才供求橋梁
剛剛開完會(hui) ,北京東(dong) 方淼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邱顯榮便匆匆來到辦公區,與(yu) 新進實習(xi) 生交談起來。作為(wei) 北京工商大學1996級畢業(ye) 生,他總能由此憶起上學時的青蔥歲月。
畢業(ye) 之後,邱顯榮創立公司,與(yu) 母校的聯係更為(wei) 緊密。2015年,公司與(yu) 北京工商大學正式啟動就業(ye) 實習(xi) 基地項目,一批批化學與(yu) 材料工程學院化妝品專(zhuan) 業(ye) 的學生來此實習(xi) ,目前已有157人正式入職,在核心管理與(yu) 技術崗位上發揮作用。
“公司的生產(chan) 需求、學生的專(zhuan) 業(ye) 技能、學校的科研資源實現了有機對接。”北京工商大學化學與(yu) 材料工程學院院長翁雲(yun) 宣介紹,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是實習(xi) 基地成功推進的關(guan) 鍵。學院共有實習(xi) 基地25家,學生在本科時就可參與(yu) 相關(guan) 課題,帶著研究問題進入校外實習(xi) 基地,在生產(chan) 中發現真正的痛點,結合實驗深入探索,尋求破解辦法。其間,學生還要完成實習(xi) 報告,並通過指導教師考核,從(cong) 而保證實習(xi) 效果。
2021級研究生馬文睿回憶在太和康美(北京)中醫研究院的實習(xi) 生活,頗為(wei) 感慨:“基地的師傅教給我很多。一些儀(yi) 器看似簡單,操作起來我卻總有紕漏。他們(men) 會(hui) 跟我一起找問題,調試原料配比,讓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經過實習(xi) ,課堂上的理論得到應用,學生對企業(ye) 的文化認同也增強了,為(wei) 後續入職奠定基礎。”邱顯榮說。
合作過程中總會(hui) 麵臨(lin) 難題,磨合與(yu) 理解必不可少。為(wei) 此,指導教師須擔當起引導者角色,了解學生情況,排解其內(nei) 心困惑,鼓勵學生專(zhuan) 心實習(xi) ,從(cong) 長遠考慮謀劃就業(ye) 。
據介紹,類似實習(xi) 基地已在全國不同類型高校建立起來。教育部信息顯示,職業(ye) 學校與(yu) 企業(ye) 共建實習(xi) 實訓基地2.49萬(wan) 個(ge) ,年均增幅達8.6%。實習(xi) 基地已成為(wei) 促進學生就業(ye) 的有效抓手,校企合作呈現多樣化格局。
完善協同育人:在促就業(ye) 中實現“多贏”
在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與(yu) 信息技術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主任原曉敏看來,通過協同育人的方式,提早讓學生接觸企業(ye) ,學習(xi) 應用型課程,對求職就業(ye) 非常有益。
記者了解到,該學院與(yu) 騰訊公司開啟了校企合作“雙導師製”,校內(nei) 導師、企業(ye) 導師一並指導學生學習(xi) 、就業(ye) ,並通過“騰訊雲(yun) 實驗班”等方式,引入企業(ye) 自主開發的3門理論課和3門實訓課。此外,他們(men) 還與(yu) 京東(dong) 、美團、競業(ye) 達、立思辰等校友企業(ye) 探索類似合作模式。
該校軟件學院學生小陸在企業(ye) 導師的參與(yu) 下完成了畢業(ye) 設計。“我對數據庫內(nei) 容很感興(xing) 趣,所以選了相關(guan) 課題。‘雙導師’製讓我能很方便地向企業(ye) 導師谘詢。”即將畢業(ye) 的小陸將成為(wei) 一名數據庫研發工程師,在喜愛的領域中深耕。
除了本科類院校,不少職業(ye) 院校也有類似嚐試。
比如,沈陽中德學院采用德國雙元職教理念,企校共同實施“雙主體(ti) 、雙教師、雙教材、雙證書(shu) ”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ang) ,超半數學生一入學就被德資企業(ye) “定製”培養(yang) 。
江蘇無錫微研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信息職業(ye) 技術學院采用新型學徒製,合作組建“微研創新班”。公司派導師參與(yu) 教學授課,學生畢業(ye) 後可進入公司工作,求職者與(yu) 用工方有雙向選擇權。
傑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管理部總經理吳敏輝有多年招聘經曆,他感慨:“協同育人的模式為(wei) 求職、招聘開辟了‘快車道’。重要的是,育人過程中還促進了科研攻關(guan) ,實現了成果轉化,最終達到‘多贏’的效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