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創新黨建工作:為國考古 為黨育人

發布時間:2022-06-10 16:1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黨(dang) 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 光明日報通訊員 蘇仁心

  2019年秋季學期伊始,北大考古文博學院2017級23名本科生“第一次出遠門”,前往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的平糧台遺址田野考古隊駐地,開始為(wei) 期近半年的田野考古實習(xi) 。

  2017級本科生阮可欣是平糧台考古隊的一員。她在探方裏刮過剖麵,清過灰坑,看過漢墓也挖過房子,還親(qin) 手從(cong) 土裏取出了具有完整花紋的龍山時代的紡輪。在土裏摸爬滾打的過程中,阮可欣覺得自己成了一名真正的考古人。但她的收獲遠不止於(yu) 此。“考古學是一個(ge) 接地氣的學科。在工作中,我們(men) 不僅(jin) 跟土地近了,也和這片土地的人更親(qin) 近了。”在田野實習(xi) 的過程中,學生與(yu) 鄉(xiang) 親(qin) 們(men) 建立深厚的情誼,在廣袤天地擁抱帶著“泥土味”的社會(hui) 。

  讓學生在“紮根大地,紮根人民”的實踐中探尋考古工作的初心與(yu) 價(jia) 值,勇擔作為(wei) 一名考古人的社會(hui) 責任和使命,是考古學的專(zhuan) 業(ye) 特色,更是魅力所在。

  把支部建在考古隊上

  田野考古實習(xi) 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基礎課。2005年,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結合專(zhuan) 業(ye) 特色,創新黨(dang) 建思路,提出把“支部建在考古隊上”的創新舉(ju) 措。考古文博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陳建立說:“把支部建在考古隊上,是充分考慮考古專(zhuan) 業(ye) 師生的特殊性、結合專(zhuan) 業(ye) 特點孕育而生的一種黨(dang) 建方式。”17年來,北大考古人將黨(dang) 旗插在了寶雞周原、四川三星堆、鹽池張家場等多個(ge) 遺址現場。

  該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張海曾多次帶領考古隊赴各地開展田野考古實習(xi) ,組織考古隊黨(dang) 建工作。在他看來,要讓黨(dang) 建工作在樹立專(zhuan) 業(ye) 自信、培養(yang) 社會(hui) 責任感中發揮重要作用,得從(cong) 兩(liang) 方麵入手。

  ——對內(nei) ,以基層臨(lin) 時黨(dang) 支部為(wei) 核心,在黨(dang) 團日活動中提高學生思想覺悟。到實習(xi) 基地後不久,平糧台考古實習(xi) 基地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團支部相繼成立,阮可欣被選為(wei) 臨(lin) 時團支部書(shu) 記。她帶領團支部創辦“平糧台考古隊”公眾(zhong) 號,在科普文章中傳(chuan) 遞“公眾(zhong) 考古”的理念,以考古服務社會(hui) 。阮可欣還和支部同學們(men) 在考古發掘一線發起“青春告白祖國”的活動,將家國情懷轉化為(wei) 考古人擔當學科建設責任的動力。

  ——對外,鼓勵學生深入農(nong) 村基層,走進人民生活,在接觸真實社會(hui) 的過程中培育社會(hui) 責任感。“家裏有幾口人?遇到了什麽(me) 難處?”透過社會(hui) 問題,學生們(men) 也在探尋考古工作的社會(hui) 意義(yi) 。2019年正值淮陽縣脫貧攻堅的重要關(guan) 頭,支部組織學生參訪聆聽全國勞模、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時興(xing) 榮講述帶領村民致富的經曆,學習(xi) 淮陽縣委書(shu) 記馬明超“以全麵打贏脫貧攻堅戰,讓古城煥新顏”的主題黨(dang) 課。

  “作為(wei) 一名考古人,擔起文化工作者的責任,為(wei) 詮釋、保護和傳(chuan) 承當地曆史文脈不懈奮鬥,是我們(men) 必須做的事。”阮可欣說。

  將初心使命轉化為(wei) 行動力

  在田野實習(xi) 中,黨(dang) 員總是起到模範帶頭的作用。張海說:“田野考古工作集體(ti) 性強,業(ye) 務分工精細。不同業(ye) 務領域的負責人都是黨(dang) 員,老黨(dang) 員帶領年輕黨(dang) 員,黨(dang) 員帶領積極分子,更好地將黨(dang) 員責任感轉化為(wei) 推動考古工作的行動力。”

  讓黨(dang) 員發揮模範作用,以榜樣力量激發黨(dang) 員行動力,是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黨(dang) 建育人的重要模式。以兩(liang) 位傑出院友為(wei) 榜樣,考古文博學院於(yu) 2018年成立了“樊錦詩文物保護青年誌願宣講團”和“柴生芳學生聯合黨(dang) 支部”。

  “樊錦詩文物保護青年誌願宣講團”成員承擔了北大賽克勒考古與(yu) 藝術博物館的周末導覽和日常接待、展覽文創產(chan) 品設計、展覽文字內(nei) 容翻譯等工作,推動考古學走向大眾(zhong) ,踐行“做中華遺產(chan) 的保護者、中華文明的詮釋者、中華文化的傳(chuan) 播者”,以己綿薄之力,為(wei) 考古工作賦予時代意義(yi) 和價(jia) 值。

  “學生聯合黨(dang) 支部成立的初心,就是打通本碩博黨(dang) 員專(zhuan) 業(ye) 和年級之間的壁壘,在活動中各自發揮自身專(zhuan) 業(ye) 特點,取長補短、融會(hui) 貫通。”學生聯合黨(dang) 支部書(shu) 記、2019級博士生吳琪瑤說。4年來,黨(dang) 支部走入鄉(xiang) 村、走入西部、走入各行各業(ye) ,將足跡留在了甘肅臨(lin) 洮、河北樂(le) 亭、北京香山、四川甘孜、福建泉州、陝西寶雞和河南周口等地,在實踐中感受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運用所學知識為(wei) 當地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文博事業(ye) 發展建言獻策。

  “考古學是個(ge) 奇妙的學科。我們(men) 腳踩黃土,卻仰望著人類曆史文化的浩瀚星河;我們(men) 執著於(yu) 鑽研‘無字天書(shu) ’,卻永遠心係家國。”阮可欣說。在新的百年征程中,北大考古人將始終以黨(dang) 建引領學科建設,以黨(dang) 建引領人才培養(yang) ,真正做到“為(wei) 國考古,為(wei) 黨(dang) 育人”。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