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創紅色話劇《前哨》靠什麽吸引年輕觀眾?
24場雲(yun) 演出、累計收看人次突破613萬(wan) 、微博互動超四萬(wan) 人次……大型原創紅色話劇《前哨》直播月日前收官,在以年輕人為(wei) 主力軍(jun) 的網絡平台,《前哨》收獲了高人氣與(yu) 高口碑。
其實,線上的“火”並非偶然。在《前哨》前幾輪的劇場演出中,該劇編劇、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就注意到了青年觀眾(zhong) 競相購票觀演的情況。“致敬”“淚目”“這是青年人講青年人的故事”……雲(yun) 端演出時屏幕上方飛過一條條彈幕,是網友的心聲在共鳴,“左聯五烈士”對於(yu) 理想和信念的執著讓無數人“破防了”。劇終時,一場盛大的桃花雨落在主人公們(men) 的身旁,而龍華桃花所承載的希望與(yu) 光明也落在了年輕人的心間。
大型原創紅色話劇《前哨》直播月日前落幕,作品采用了嵌套式多時空結構,串聯起幾代青年人對於(yu) 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多時空交匯,引領當代青年探向曆史深處
1931年2月7日,左聯五位青年作家柔石、胡也頻、李偉(wei) 森、馮(feng) 鏗、殷夫被秘密殺害,生命被永遠定格在了這一天。90年後的2月7日,話劇《前哨》在上戲實驗劇院首演。“以筆為(wei) 戈,也能站在革命前哨”,作品劇名正是來自左聯在1931年五烈士被槍殺後不久出版的機關(guan) 刊物《前哨》,名字由馮(feng) 雪峰和魯迅親(qin) 定,創刊號為(wei) 紀念戰死者專(zhuan) 號。
突破一般話劇的敘事方式,《前哨》采用了嵌套式的多時空結構,上世紀30年代、90年代和2020年,三條時間線平行展開。在2020年的“時空”中,導演係學生左浪和姚遠正在導師王近的指導下排演一部寫(xie) 於(yu) 30年前的未完成的劇本。90年前的同齡人心情是怎樣的?又是什麽(me) 讓他們(men) 做出這樣的決(jue) 定?帶著這些問題,當代年輕人們(men) 研讀劇本、查閱資料、參觀烈士紀念館,試圖解開內(nei) 心的疑惑,而台下的觀眾(zhong) 也一起走進了曆史深處。
“尊重曆史、還原曆史,並打動了觀眾(zhong) 的心。”上海市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副局長李曉輝對記者表示,“《前哨》在人物形象刻畫和舞美設計等方麵都有其獨到之處,用唯美的方式展現了‘左聯五烈士’人性的光輝。”作為(wei) 《前哨》的指導單位,上海市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為(wei) 作品的創排提供了大量曆史資料和支持。在李曉輝看來,“左聯五烈士”的事跡能夠啟迪當代年輕人對於(yu) 生命和信仰的思考。“明知道前方就是死亡,但他們(men) 為(wei) 了終生不渝的信仰坦然接受了一切,這種情懷非常可貴。”
“無論是30年代還是90年代,熱血青年的心是相通的。”《前哨》裏,左浪由衷地對她的同學們(men) 感歎道。隨著故事的推進,不同的時空產(chan) 生了交匯。劇中有一幕,魯迅正與(yu) 左聯青年們(men) 在一場沙龍中交流進步思想。與(yu) 此同時,創作者將當代的學生們(men) 穿插進了場景中。講到深處,魯迅將手輕輕按住當代青年左浪的肩頭,不同時代的青年借由場景的重疊得以聆聽同一份諄諄教誨。
在“不落幕”的浪漫回望中,致敬同齡先驅者
《前哨》的誕生與(yu) 黃昌勇的學術道路有著密切的關(guan) 係,上世紀90年代,黃昌勇曾深耕左聯文學和左聯文學史,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與(yu) 此同時,這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也給他的心靈帶來了強烈的衝(chong) 擊。去年正逢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龍華24烈士犧牲90周年,他便帶著使命感,決(jue) 定將心中的情懷投入到一部話劇作品中。
“詮釋革命題材的作品有一定的難度,要擺脫模式化、說教式的表達才能吸引年輕人主動來看。”黃昌勇向記者介紹,編選《革命歌集》的李偉(wei) 森、在魯迅和“左翼”之間架起橋梁的柔石、“要做秋瑾”的馮(feng) 鏗……五烈士的故事有各自的動人之處,如何把他們(men) 的形象準確地以藝術化的方式傳(chuan) 遞給年輕觀眾(zhong) 是主創從(cong) 最初就思考的課題。
“《前哨》本身就是一個(ge) 年輕題材,劇中描寫(xie) 的對象就是90後、甚至00後,它自然地會(hui) 與(yu) 同齡的年輕人產(chan) 生共情。”黃昌勇表示,“當代學生回望、穿越進曆史的方式也能夠拉近與(yu) 觀眾(zhong) 的距離。”
沒有酷刑、沒有斑斑血跡,在多媒體(ti) 技術的襯托下,《前哨》給人的觀感是浪漫的、柔和的,而這正體(ti) 現了黃昌勇的創作初衷:“五烈士是當時最時尚、最先鋒的一群人,他們(men) 是先驅者,我想把他們(men) ‘美’的一麵表現出來,帶領觀眾(zhong) 回到那個(ge) 曆史情境中去。”
雖然是四幕話劇,但《前哨》全程並沒有暗場,可以說是一出“不落幕”的話劇,這也與(yu) 影像的靈活運用密不可分。劇中播放了多段電影,包括表現青年王近30年前為(wei) 了研究左聯到上海圖書(shu) 館舊刊閱覽室借閱《前哨》雜誌以及五烈士犧牲後魯迅和馮(feng) 雪峰主導編輯《前哨》紀念專(zhuan) 號並印刷的過程等內(nei) 容。
雖然影像運用在當代話劇舞台上已經有過諸多嚐試,但《前哨》仍進行了新的探索,邀請導演鄭大聖在橫店按照故事片級別拍攝了短片,以此更有力、更真實地展現曆史事件,戲劇和電影結合的舞台呈現方式也獲得了不少年輕觀眾(zhong) 的喜愛和審美共鳴。
據悉,《前哨》的新一輪演出計劃已經確定,巡演將於(yu) 上海起航,於(yu) 8月23-26日在上戲實驗劇院連演四場,9月起還將陸續登陸蘇州灣大劇院、寧波大劇院以及北京大學,共進行11場演出。《前哨》由上海市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指導,上海戲劇學院、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龍華烈士紀念館)、上海市擁軍(jun) 優(you) 屬基金會(hui) 聯合出品。王筱麗(li)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