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詩詞歌曲音樂會蘭州演出 還原千年“詩樂一體”本真樣貌
中新網蘭(lan) 州6月13日電 (記者 丁思 李亞(ya) 龍)曆經兩(liang) 年籌劃編排,由蘭(lan) 州大學藝術學院、蘭(lan) 州大學中華詩樂(le) 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琴歌雅韻 秦緣古詩詞歌曲專(zhuan) 場音樂(le) 會(hui) ”12日晚在甘肅大劇院上演,展示和演出《詩經》、樂(le) 府、唐詩、宋詞、元曲的部分珍貴古譜,跨越中國2000多年曆史,呈現了從(cong) 江南到邊陲敦煌的典型詩樂(le) 作品。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當晚,蘭(lan) 州大學藝術學院音樂(le) 表演專(zhuan) 業(ye) 聲樂(le) 研究室主任秦緣結合多年的學術研究與(yu) 教學積累,以琴歌《小雅 鹿鳴》彈唱作為(wei) 音樂(le) 會(hui) 開場,以此恭迎觀眾(zhong) 的到來。
在她看來,“琴是古代文人修身問道的器物,在中國音樂(le) 文化中的身份不僅(jin) 是一件樂(le) 器,更是一個(ge) 文化符號,而古琴音樂(le) 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就是琴歌。”
中國古典詩詞藝術具有“多源一體(ti) ”的文化內(nei) 涵。“詩樂(le) 一體(ti) ”“歌詩同源”本就是中國古典詩詞藝術的典型特征,又因“詩樂(le) ”其中蘊含著豐(feng) 富的古典審美情趣,從(cong) 而具有理解中國傳(chuan) 統藝術精神的重要價(jia) 值。
“遺憾的是由於(yu) 古樂(le) 譜的亡佚與(yu) 散失,詩歌的音樂(le) 屬性逐漸衰弱,今日已經成為(wei) 冷門絕學。”秦緣12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介紹稱,值得慶幸的是,中國古代記譜法和古琴記譜法保留下了經典詩詞的詩譜、詞譜和曲譜的記載,這就為(wei) 無限接近和還原古典時代“詩樂(le) 一體(ti) ”的本真樣貌提供了可靠依據。
本場音樂(le) 會(hui) 由琴歌、古譜詩詞、元曲、原創聲樂(le) 套曲《敦煌廿詠》(其中的三首)四個(ge) 部分組成。在古譜詩詞部分,選用上海音樂(le) 學院楊賽教授及其團隊挖掘、整理、編配的三首古譜詩詞歌曲作為(wei) 演唱曲目。
“我們(men) 還恢複再現了漢魏時期‘相和歌’的經典演唱形式。歌曲依據現代人的審美期待,采用男、女生伴唱、一領眾(zhong) 和的表演形式,為(wei) 觀眾(zhong) 呈現千年前的詩樂(le) 文化。”秦緣說,期待更多熱愛古詩詞歌曲的年輕人參與(yu) 表演,體(ti) 悟和傳(chuan) 承傳(chuan) 統詩樂(le) 文化的精神力量。
下半場古詞新曲的部分是由現代作曲家高為(wei) 傑先生譜曲的元曲三首,以及蘭(lan) 州大學藝術學院教師楊昆創作的聲樂(le) 套曲《敦煌廿詠》中的三首作品組成。其中《莫高窟詠》由秦緣首唱,並在2018年參加由敦煌研究院、上海藝術學院、騰訊公司舉(ju) 辦的“覺計劃”(古曲新創)比賽,獲得歌曲金獎。
該音樂(le) 會(hui) 由蘭(lan) 州大學中華詩樂(le) 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劉桂珍教授擔任學術顧問和導賞主持,匯集該校藝術學院中青年教師、研究生、本科生30餘(yu) 人參演完成。
劉桂珍說,本場音樂(le) 會(hui) 帶給觀眾(zhong) 的不僅(jin) 有“詩樂(le) 和合”的視聽享受,更有對如何繼承與(yu) 發展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刻思考。“以文化人”“以藝通心”,音樂(le) 會(hui) 將音樂(le) 與(yu) 文學相結合,不僅(jin) 能使各位觀眾(zhong) 體(ti) 味到詩之“雅”和樂(le) 之“美”,涵養(yang) 豐(feng) 富的心靈世界,而且能夠增強對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真切感知度,成為(wei) 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時代使命的“踐行者”。
繼承與(yu) 弘揚中國傳(chuan) 統詩詞文化是蘭(lan) 州大學中華詩樂(le) 文化研究中心所追求的。2020年10月,該中心曆時三年創作的聲樂(le) 套曲《敦煌廿詠》舉(ju) 行作品音樂(le) 會(hui) ,以現代作曲手法和表演方式,首次嚐試用聲樂(le) 演繹敦煌文獻。(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