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讓文物活起來 國寶自己會“說話”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文物是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親(qin) 曆者、見證者、幸存者,每一件文物都經曆了風霜雨雪而倍顯珍貴。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一件文物承載的就是一段厚重的曆史,一處文化遺產(chan) 就包含著中華文化傳(chuan) 承的密碼。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提出,要係統梳理傳(chuan) 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深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大漠敦煌,千年一夢。不久前,到敦煌莫高窟旅遊的遊客驚喜地發現,這裏新推出了“飛天”專(zhuan) 題的線路,遊客們(men) 來到洞窟前,拿起手機、打開AR地圖,便能看到九色鹿從(cong) 壁畫中“飛身而下”,科技賦能真正讓文物觸手可及。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講解員李璐說:“285號洞窟保存完整,藝術價(jia) 值較高,在莫高窟屬於(yu) 特級保護洞窟,它平時不對外開放。在全新的技術支撐下,實現了“窟內(nei) 文物窟外看”的全新體(ti) 驗。”
莫高窟的保護一直牽動著總書(shu) 記的心。2019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莫高窟時,對“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提出具體(ti) 要求,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為(wei)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提供精神支撐。
如何找到保護和利用的平衡點,一直是幾代敦煌守護人努力的方向。現在,“雲(yun) 遊敦煌”小程序已有近6000多萬(wan) 用戶在線上瀏覽敦煌石窟。他們(men) 還建起了30個(ge) 洞窟的高清圖像的“數字敦煌”資源庫,點擊量已超過1000萬(wan) 人次。建立“數字敦煌”,讓莫高窟“活起來”,全世界更多人能看到莫高窟的美。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提出讓文物活起來。2014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向世界宣示,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今年1月,由國家文物局指導、故宮博物院、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主辦的“何以中國”大展成為(wei) 了文博界的一件盛事。展出的一件國家一級文物“何尊”——是西周早期一個(ge) 西周宗室貴族所做的祭器。尊內(nei) 底鑄銘文中“宅茲(zi) 中國”是目前所知“中國”一詞的最早出處。這個(ge) 展覽集中體(ti) 現了考古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
國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長羅靜說:“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通過學者們(men) 深入研究,以考古學資料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多元一體(ti) 、兼容並蓄、綿延不斷的重要特征,但是如何能夠把專(zhuan) 家們(men) 的學術成果呈現在公眾(zhong) 的麵前,這需要我們(men) 有一個(ge) 通過展覽語言把它轉化的過程。”
近幾年來,去博物館看展已經成為(wei) 了一種時尚和潮流。“博物館熱”的不斷升溫,考古成果和曆史研究成果的創新傳(chuan) 播吸引著人們(men) 重新認識中華文明的燦爛。
“十三五”期間,全國博物館每年舉(ju) 辦展覽2萬(wan) 多個(ge) ,年遞增10%以上。2013年,全國博物館的參觀人數隻有4000多萬(wan) 人次,到了2019年,人數已經超過了12億(yi) 人次。除了深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應該如何活起來?平遙古城始建於(yu) 西周時期,擴建於(yu) 明洪武年間,至今,它還較為(wei) 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現在古城裏居住著4.2萬(wan) 名居民,是名副其實“活著的古城”。既保護世界遺產(chan) 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又保證活力和文化傳(chuan) 承,山西平遙一直在積極嚐試。
去年10月,平遙的一場大雨,導致古城牆出現15處內(nei) 牆大麵積坍塌、46處內(nei) 牆夯土大麵積滑落,當地的古建修複人員曆時近5個(ge) 月,完成了受損較重的5處內(nei) 牆的搶險修繕施工。
2022年春節前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平遙考察時談道,曆史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jin) 屬於(yu) 我們(men) 這一代人,也屬於(yu) 子孫萬(wan) 代。要敬畏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麵保護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
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委書(shu) 記魏江峰說:“總書(shu) 記在平遙古城調研時,要求我們(men) 要全麵保護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統籌好旅遊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我們(men) 按照總書(shu) 記囑托,探索係統性保護、活態化傳(chuan) 承、沉浸式利用的融合。”
“活態化傳(chuan) 承”是讓平遙古城活起來的一大法寶,關(guan) 鍵之一就是讓古城裏的居民繼續留在古城,並且參與(yu) 古城的經營。2012年,當地出台了傳(chuan) 統民居保護修繕補助辦法,通過“修舊如舊”的辦法,讓一度破舊不堪的古建築煥發往日光彩。2018年,古城裏的清代民居都列入“曆史建築”的標識牌加以保護。很多一度搬出古城的居民又搬了回來。
近年來,平遙古城已不再僅(jin) 以古城牆、古民居、老傳(chuan) 統、老手藝吸引世界目光,古城遺跡逐步成為(wei) 傳(chuan) 播“中國故事”的舞台。中國年、攝影展、電影展、雕塑節等文化名片開始成為(wei) 古城的“新名片”,情景體(ti) 驗劇《又見平遙》連續演了10年一直深受觀眾(zhong) 喜愛。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hui) 副理事長呂舟說:“保護是要保護好它,但是最終這些東(dong) 西怎麽(me) 發揮作用,我覺得就是總書(shu) 記說的,要讓它活起來,要讓它成為(wei) 文明建設的源頭活水,要能豐(feng) 富我們(men) 的思想,不斷激勵我們(men) 去創造未來。”
典籍中的文字也是源頭活水。山東(dong) 濟寧高新區一家動漫企業(ye) 推出的《孟母教子》《論語智慧》等數字圖書(shu) ,讀者閱讀時,用手機掃描書(shu) 中二維碼,就可在視頻平台直接觀看相應的動畫片。對古籍文字的傳(chuan) 播和活化也是總書(shu) 記一直關(guan) 注的話題。2013年1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山東(dong) 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時,看到《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兩(liang) 本書(shu) ,饒有興(xing) 趣地拿起來說,這兩(liang) 本書(shu) 我要仔細看看。總書(shu) 記親(qin) 自帶貨,讓圖書(shu) 的作者至今記憶深刻。
曲阜作為(wei) 孔孟之鄉(xiang) ,一直是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前不久,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主題展在孔子博物館開展。來自中國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北京市文物局、杭州孔廟等多家文物典籍收藏單位收藏的371冊(ce) 《論語》實物展品進行了集中展示。主題展上外文《論語》譯本、《論語》古籍善本、《熹平石經》中《論語》拓片等多件珍貴文物,讓不少來參觀的儒學愛好者大呼過癮。
其實,《齊論語》重見天日與(yu) 觀眾(zhong) 對話的過程就是一個(ge) 文物活起來的典型故事。2014年,在海昏侯墓考古過程中,一堆不起眼的竹簡引起了考古人員的重視。經過考古人員的深入考證,發現這竟然是失傳(chuan) 近兩(liang) 千年的《齊論語》。2021年6月,總台節目《典籍裏的中國》講述了齊論語重見天日的故事。
曆史、文化工作者接力賽跑,讓更多的人得以親(qin) 近傳(chuan) 統、了解中華文明的文化典籍。
孔子博物館館長郭思克說:“《論語》是儒家最經典的作品,但是現在年輕人對它了解不多。我們(men) 想在博物館做一個(ge) 展覽,通過一些文物和典籍,運用一些實物手段,對《論語》進行一個(ge) 全新的解讀,讓現在的青少年朋友能夠走進博物館,能夠讀懂《論語》,通過文化體(ti) 驗,進一步樹立文化自信,凝聚民族之魂,增強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凝聚民族之魂,增強國人的骨氣和底氣。”這是文物活起來的根本之義(yi) 。激活文物內(nei) 在價(jia) 值,不但要讓文物影像動起來、博物館陳走出去、國風國潮紅起來,還要讓文物“說話”,講述曆史上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發人深省的探索、源遠流長的文明,以及在傳(chuan) 承中厚植的精神,從(cong) 曆史與(yu) 今天的對話中,激發我們(men) 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中國人振興(xing) 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jue) 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