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激發中國傳統文化新活力
【我與(yu) 祖國同奮進】
講述人: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教授 範周
非遺作為(wei) 國家和民族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承載著獨特的民族記憶,對於(yu) 賡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yi)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不斷強化頂層設計,非遺保護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非遺保護體(ti) 係日趨完善。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健全非遺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提高非遺保護傳(chuan) 承水平的要求。《“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規劃》係統部署了“十四五”時期非遺保護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法》《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一係列政策法規的出台為(wei) 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
非遺保護理念深入人心。十年來,我國加快完善非遺名錄製度,建立健全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ti) 係。通過設置“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zhong) 非遺保護意識。當前,我國以昆曲為(wei) 代表的42項非遺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ce) )項目,成為(wei) 目前世界上擁有非遺數量最多的國家。
非遺保護服務國家戰略。從(cong) 黃河流域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弘揚專(zhuan) 項規劃的編製到《關(guan) 於(yu) 持續推動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通知》的印發,非遺保護加快融入和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一係列國家戰略,非遺保護工作的整體(ti) 性、協同性不斷凸顯。
近年來,非遺不斷“破圈”,通過跨界融合的方式實現保護創新。一方麵,非遺走進尋常百姓家,“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等活動取得顯著成效。另一方麵,非遺與(yu) 現代生活接軌,從(cong) “養(yang) 在深閨人未識”到“飛入尋常百姓家”,非遺保護在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同時,讓更多的人共享保護成果,惠及全體(ti) 人民。“非遺+”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注入新活力,同時也激發出無限的可能。“非遺+文創”“非遺+旅遊”“非遺+教育”“非遺+直播”等模式的日趨成熟讓民眾(zhong) 真正成為(wei) 非遺保護的主體(ti) 。
數字技術和科技應用正全麵改變著非遺保護的社會(hui) 發展環境。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非遺保護的手段更加多樣,借勢挖掘數字化潛力,對於(yu) 實現非遺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不僅(jin) 可以讓公眾(zhong) 平等、直觀地感觸到非遺的文化內(nei) 涵,而且能夠運用數字化方式加以保護,實現非遺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展現非遺文化的生命力。
非遺保護的關(guan) 鍵在於(yu) 傳(chuan) 播,傳(chuan) 播是非遺保護的重要環節。近年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wei) 非遺的廣泛傳(chuan) 播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各種直播、博覽會(hui) 、短視頻、主題活動等全媒體(ti) 展示傳(chuan) 播平台的搭建,廣泛聚合了各類非遺項目和非遺傳(chuan) 承人。非遺的活化傳(chuan) 承不僅(jin) 使其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展現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動畫卷,而且為(wei) 增強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撐。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ye) 庭 光明日報通訊員 趙峰 倪浩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