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網評:讓文化和自然遺產賦能美好生活

發布時間:2022-06-13 11:20:00來源: 人民網-觀點頻道

  線上線下舉(ju) 辦形式多樣的非遺展覽,全方位打造“沉浸式”非遺文化體(ti) 驗;開設“非遺購物節”,促進非遺更好融入現代生活;圍繞“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舉(ju) 辦文物科技創新論壇,激發文物科技創新活力……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一係列線上線下活動,豐(feng) 富了人民群眾(zhong) 的文化生活,營造出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hui) 氛圍。

  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自然遺產(chan) 是記錄獨特自然美、展現生態文明的重要標識。56項世界遺產(chan) 、139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1200餘(yu) 片曆史文化保護街區、505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萬(wan) 多處曆史保護建築,以及浩如煙海的可移動文物、典籍,還有傳(chuan) 承至今的非遺項目,正是這些海量的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讓人們(men) 能夠在思接千載、視通萬(wan) 裏中得到“從(cong) 哪兒(er) 來、到哪兒(er) 去”的文化啟迪,堅定文化自信。

  據了解,國家文物局確定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活動主題為(wei) “文物保護:時代共進、人民共享”,文旅部以“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為(wei) 主題,集中開展非遺宣傳(chuan) 展示活動。保護傳(chuan) 承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挖掘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的多重價(jia) 值,是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jia) 值、中國力量的必然要求。從(cong) 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每個(ge) 中國人與(yu) 生俱來的曆史使命。做好保護傳(chuan) 承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保護傳(chuan) 承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協調處理好保護與(yu) 發展、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關(guan) 係是關(guan) 鍵,融入現代生活、促進人民共享是關(guan) 鍵之關(guan) 鍵。一方麵,推動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走入生活、走向市場,走進尋常百姓家,能夠形成易於(yu) 接受、便於(yu) 參與(yu) 、樂(le) 於(yu) 參與(yu) 的保護傳(chuan) 承路徑和方法,從(cong) 而讓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獲得時代新生、綻放獨特魅力。另一方麵,促進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的活化利用,可以更好滿足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yu) 追求,進一步激活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中蘊含的文化價(jia) 值、生態價(jia) 值,產(chan) 生雨潤萬(wan) 物生、日用而不覺的功效。

  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並不矛盾,文化同生活並不隔閡。三星堆考古直播、海昏侯墓文物展等引發現象級關(guan) 注,“唐宮夜宴”“隻此青綠”等節目深受觀眾(zhong) 好評,這些無不說明,隻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yu) 當代文化相適應、與(yu) 現代社會(hui) 相協調,以人們(men) 喜聞樂(le) 見、具有廣泛參與(yu) 性的方式推廣開來,就能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發自內(nei) 心地崇敬中華文明,從(cong) 精神深處建立文化自信和認同。

  讓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離不開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踏上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做好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加強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研究的重要價(jia) 值愈發彰顯。從(cong) 加強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等重大問題研究,到做好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多重價(jia) 值的研究闡釋與(yu) 展示傳(chuan) 播,再到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國際交流合作,都需要相關(guan) 部門和相關(guan) 工作者立足崗位職責擔當盡責、加強協作、主動作為(wei) ,為(wei) 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jia) 值、中國力量作出應有貢獻。

  從(cong) 上古炎黃到盛世東(dong) 方,從(cong) 涓涓溪流到大江大海,在5000多年漫長文明發展史中,中國人民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為(wei) 人類文明進步事業(ye) 作出了重大貢獻。讓豐(feng) 富的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活起來、火起來,一定能立民族文化之根,鑄民族精神之魂,助力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