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沒了,用戶信息誰“繼承”了
作者:鄧海建
沉寂許久、還欠著租客大量租金的蛋殼公寓,近期突然“活躍”起來了。記者了解到,近期多名租客意外地收到了自稱蛋殼公寓的電話和短信,聲稱可以返還租金了,但需要先注入一部分資金到固定賬戶,才可返還。雖有警惕性較高的租客在接到電話後主動分享其經曆並提醒大家,但類似提醒視頻發布後竟被多次舉(ju) 報違規。
想退錢,先打錢——這樣的套路,實在很低級。但是再低級的套路,都架不住“三人成虎”的遊戲:70個(ge) 成員的退租QQ群裏有60個(ge) 托。氣氛都烘托到這裏了,你不上當似乎都不行了。值得一提的是,近日IDG資本似乎也遭遇了類似情況。可見,反詐永遠在路上。群體(ti) 性經濟糾紛,往往是騙術大展身手的舞台,監管部門須及早預判,著急上火的受害者更要提高警惕。簡言之,不是失聯的蛋殼公寓“突然詐屍”,不過是謀略的騙子“借‘蛋’生財”。別忘了,焦慮,很容易衍生出最大的“生意”。
不過,這些批量上當或者批量入群的“韭菜”,是如何被騙子們(men) 精準收割的呢?
問得更直白一些:被蛋殼公寓欠費的這些用戶,個(ge) 人信息是如何泄露出去的?現代企業(ye) ,尤其是數字化改造之後,往往帶有信息屬性。於(yu) 是,用戶沉澱下來的海量個(ge) 人信息,要麽(me) 成了企業(ye) 變現的資產(chan) ,要麽(me) 成了不知所蹤的“遺產(chan) ”。企業(ye) 沒了,個(ge) 人信息不能成了任人自取的“筐”。換句話說,但凡在運營過程中收集了客戶或消費者信息的公司,都應該在關(guan) 門打烊之前妥善“善後”。要不然,這些看似“無主”的個(ge) 人信息,很可能就成了詐騙分子的“肥肉”。欠租用戶被海外號碼拉群“有償(chang) 退費”的騙局,顯然明晃晃對應著相關(guan) 領域個(ge) 人信息的失守。
這樣的鬧劇,非隻此一家。當年,知名成人英語品牌“華爾街英語”的倒下,幾乎是2021年度業(ye) 內(nei) 標誌性事件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亦有學員曾表示,“可能是學員的信息被泄露了,大家時不時就會(hui) 收到郵件,以補償(chang) 回款、官方兌(dui) 款的名義(yi) 邀請學員加QQ群,再告訴你回款需要先繳稅或者墊付基數資金,已經有學員上當受騙了。”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瞄準用戶想退費的焦慮心理,拉到群裏來開始他們(men) 的群體(ti) 表演。企業(ye) 說沒就沒,用戶已是深受其害,沒成想還要遭遇連環詐騙,慌亂(luan) 入“坑”更是雪上加霜。
《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shu) 》顯示,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4萬(wan) 億(yi) 美元,僅(jin) 次於(yu) 美國,位列全球第二。抽象數字的背後,是流動著的海量各類信息。企業(ye) 自有生死存亡的定律,信息也有留存保護的規矩。不過,隨著更多人臉識別門禁等各類與(yu) 公民個(ge) 人信息息息相關(guan) 的公司起落,“企業(ye) 沒了,用戶信息誰‘繼承’”還真是個(ge) 不小的現實問題。
蛋殼退租騙局和華爾街英語退費詐騙之例,說明我們(men) 在《個(ge) 人信息保護法》頒布實施之後,還得密集關(guan) 注這個(ge) 領域的連環亂(luan) 象。一則,在相關(guan) 企業(ye) 發生經營風險之際,就應該啟動信息保護預警,不能出了問題再去亡羊補牢;二則,嚴(yan) 懲犯罪的同時,深入追溯信息失範的源頭,揪出信息泄露的作奸犯科者並殺雞儆猴。用不可承受之重的違法成本,堵住地下信息交易犯罪的路徑。
保護個(ge) 人信息,不妨也給信息失控的問題企業(ye) 立立規矩。(鄧海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