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仁心與直播帶貨天然“不兼容”
國家衛健委、公安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九部門近日印發通知,要求深入開展醫療領域亂(luan) 象治理,維護醫保基金安全,懲治“紅包”、回扣等行風問題,嚴(yan) 肅查處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利用職務、身份之便直播帶貨。(6月7日央廣網)
近年來,網絡直播的興(xing) 起,無疑對各行各業(ye) 帶來不小影響。尤其在直播帶貨創造了一個(ge) 個(ge) 的“財富神話”麵前,無數人欲借這一風口實現行業(ye) 逆襲。其中,便不乏憑借自身職業(ye) 光環來吸取流量的直播博主,如一些醫務人員,通過接地氣的醫療知識普及,迅速走紅出圈。
然而,問題也恰恰容易出現在其走紅之後。有媒體(ti) 報道,此前有少數醫務人員靠著直播帶貨,年收入過百萬(wan) 元。在巨大的利益麵前,確實很難讓人“矜持”。有的醫務人員便放棄了職業(ye) 初心,力求將自身網紅化,對直播帶貨趨之若鶩。此次通知專(zhuan) 門提及“嚴(yan) 查醫務人員利用職務之便直播帶貨”,正是劍指於(yu) 此。
誠然,醫務人員通過個(ge) 人努力,贏得流量、轉型成為(wei) 網紅,無可厚非。但必須厘清的是,觀眾(zhong) 之所以會(hui) 信任與(yu) 關(guan) 注他們(men) ,更看重的是他們(men) 身上那件象征著救死扶傷(shang) 的白衣大褂。可當少數身穿白褂的醫生,不在診室看病、不在手術台救人,卻在直播室裏對某一款產(chan) 品誇誇其談,並慫恿你購買(mai) 時,其不過是一個(ge) 披著白褂的銷售員罷了。而所謂的直播帶貨,也成了“職權變現”的手段。況且,當一份副業(ye) 賺得比正業(ye) 多得多,實際上就已經正副顛倒了。此時,救死扶傷(shang) ,反倒有可能成了副業(ye) 。如此行為(wei) ,不僅(jin) 有損醫德底線,而且一旦直播帶貨出現了問題,其所在的醫療機構很可能需要為(wei) 其個(ge) 人的行為(wei) 背書(shu) 。最終受損的,還是正常的醫療秩序及醫務行業(ye) 的整體(ti) 形象。
不腳踏實地治病救人,卻依靠流量直播帶貨,這股“不務正業(ye) ”之風,本就不該出現在醫療這一神聖行業(ye) 中。想直播帶貨,不是不可以,但請自覺脫下白大褂。
當然,不隻是醫務人員,現實中還有不少社會(hui) 性與(yu) 專(zhuan) 業(ye) 性較強的特殊職業(ye) ,這些自帶流量的職業(ye) ,也應引以為(wei) 鑒,切莫讓自己淪為(wei) “資本的工具”。同時,針對特定行業(ye) 的從(cong) 業(ye) 人員,不妨建立相應的特定事項申報、利益回避和職業(ye) 防火牆等機製。(陳文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