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交融 民族之花綻放異彩
古今交融 民族之花綻放異彩(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在黑龍江哈爾濱市中心地段,不同於(yu) 街頭巷尾常見的東(dong) 方巴洛克風格建築,一座三進式仿清院落巍然矗立,朱牆金瓦,格外醒目。這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dong) 北地區現存最大的文廟——哈爾濱文廟,也是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所在地。
哈爾濱文廟始建於(yu) 1926年,落成於(yu) 1929年,占地2.5萬(wan) 平方米,建築麵積5674平方米。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以文廟為(wei) 館舍,1988年對外開放,是全國首家省級專(zhuan) 業(ye) 性民族博物館。
文廟建築別具一格
萬(wan) 仞宮牆、泮池、大成殿、崇聖祠、《哈爾濱文廟碑記》碑……從(cong) 東(dong) 牌樓走進文廟,鬆柏榆槐掩映下,幾十處景觀錯落有致。
東(dong) 、西牌樓分列第一院落兩(liang) 側(ce) ,均為(wei) 廡殿頂建築,黃琉璃瓦之下是旋子彩繪。東(dong) 牌樓叫“禮門”,題有金字“德配天地”;西牌樓叫“義(yi) 路”,題字“道冠古今”。
“這寓意孔子之德與(yu) 天地共存,儒家思想貫通古今。”黑龍江省博物館(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館長覃勁說。
為(wei) 何不從(cong) 正門進入?原來,哈爾濱文廟沒有正門。“民間約定俗成,無論何地建成孔廟,都必須由當地當朝的狀元前來祭祀孔子,然後才能修建正門。”覃勁說,由於(yu) 哈爾濱文廟建於(yu) 民國,科舉(ju) 已廢,再無狀元,因此用萬(wan) 仞宮牆取代了正門的位置。
第一院落南側(ce) ,萬(wan) 仞宮牆的雕花磚牆與(yu) 文廟圍牆連為(wei) 一體(ti) ,牆體(ti) 中心與(yu) 四角均鑲有以花卉圖案為(wei) 主的彩釉琉璃雕花磚,牆脊覆蓋黃琉璃瓦,瓦當中心飾有活靈活現的九曲龍圖案。
“泮池如月,虹橋飛架,白玉雕欄,剔透玲瓏。”宮牆往前,半圓形泮池上,泮橋跨池而建。“擱古代,隻有狀元才能走在這橋上。”一名遊客說著,帶孩子走過了泮橋。
文廟主殿大成殿位於(yu) 第二院落,重簷廡殿頂備顯莊重大氣,簷下的鬥拱配以“金龍和璽”彩繪,雙重飛簷中間,海藍色豎匾上木刻貼金群龍環繞著“大成殿”三個(ge) 字。龍鳳、天馬、獬豸、鬥牛……大成殿頂層飛簷上設有9尊脊獸(shou) ,按照傳(chuan) 統規製,隻能擺設6尊脊獸(shou) 。
“大成殿整體(ti) 規格和皇家建築規模相同,因為(wei) 建在民國年間,所以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和束縛。”覃勁指向大成殿正對麵,朱紅色的大成門同樣按最高規格裝配。門上按照皇宮禮製鑲有九九八十一顆門釘,門前的漢白玉浮雕又稱“丹陛”,雙龍戲珠之下,山海圖案相連,寓意風調雨順、江山永固。
哈爾濱文廟建於(yu) 國家內(nei) 憂外患之時,第二院落東(dong) 南角的石碑上刻有愛國將領張學良所寫(xie) 的《哈爾濱文廟碑記》:“哈爾濱據鬆花江上遊,東(dong) 省鐵路橫貫其間,歐亞(ya) 商旅麇集而鶉居,列肆連廛,言龐俗雜”“學校渤興(xing) ,不可廢崇祀先聖之典”“君子之敷教也,必端其本”……
張學良點明,修建文廟,對於(yu) 抵製文化侵略、振奮民族精神有積極作用,其碑文中洋溢的愛國之情、興(xing) 邦之誌令人感動。
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黑龍江省是一個(ge) 多民族聚居的邊疆省份,除漢族外,有10個(ge) 世居於(yu) 此的少數民族。以赫哲族、鄂倫(lun) 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為(wei) 代表的漁獵文化,以蒙古族為(wei) 代表的草原遊牧文化,以滿族、錫伯族、回族、朝鮮族、柯爾克孜族為(wei) 代表的農(nong) 耕文化,基本涵蓋了人類社會(hui) 工業(ye) 時代之前的主要文化類型,蘊含著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建館以來,致力於(yu) 收藏、研究和展示黑龍江少數民族文物,曾多次赴省內(nei) 外、俄羅斯少數民族地區開展調查,征集文物藏品,館內(nei) 現有藏品1萬(wan) 餘(yu) 件。
赫哲族的魚皮服飾、鄂溫克族的撮羅子、達斡爾族的繡花鞋……大小配殿內(nei) ,豐(feng) 富多彩的展品講述著黑土地上各民族交融發展的故事,生動再現了少數民族傳(chuan) 統生產(chan) 生活場景。
赫哲族社會(hui) 發展輝煌曆程展區設在第一院落東(dong) 配殿。一個(ge) 展櫃裏陳列著多枚勳章:斯大林獎章、華北解放紀念章、東(dong) 北人民解放軍(jun) 艱苦奮鬥獎章、解放東(dong) 北紀念章……這些勳章訴說著赫哲族英烈的光輝事跡。
“赫哲族不少青年踴躍參與(yu) 抗日,其中董貴喜、董貴福、董貴壽、畢發祥、畢清林等人被編入周保中、李兆麟將軍(jun) 領導的遠東(dong) 八十八國際旅擔任偵(zhen) 查員。”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講解員劉沈伊介紹,這些戰士在邊境地帶冒險偵(zhen) 查,收獲大量軍(jun) 事情報,還帶領蘇聯紅軍(jun) 越過黑龍江,打擊日本侵略者,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他們(men) 斯大林獎章。
第二院落東(dong) 廡、西廡,是黑龍江省世居少數民族曆史文化陳列展區。“遠古回聲”單元通過實物和圖文展示,介紹了距今5萬(wan) 年至3000年間黑龍江地區古代文化的起源、分布及發展。玉環、玉匕、玉玦晶瑩翠綠,並排躺在展櫃裏。“很難想象,9000年前的小南山先民能製作出這麽(me) 多精美玉器。”劉沈伊介紹,饒河縣小南山遺址存在5個(ge) 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時間跨度1.5萬(wan) 餘(yu) 年,遺址中發現了東(dong) 亞(ya) 地區係統用玉的最早證據。小南山遺址的發現,為(wei) 構建黑龍江下遊乃至東(dong) 北亞(ya) 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意義(yi) 重大,證明了白山黑水間的漁獵先民在中國古代文明早期進程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在蒙古族文化單元,可以看到蒙古族人民喜愛的馬頭琴,聽到由馬頭琴伴奏的蒙古長調。“蒙古長調悠揚舒緩、氣息綿長,以極富裝飾性的旋律和華彩唱法最具特色,歌手演唱時會(hui) 融入自己對生活的感悟。”覃勁說。2005年,“蒙古族長調民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chan) 代表作”。
一艘造型別致的木船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是鄂倫(lun) 春人的樺皮船,船身頭尖尾銳,呈流線型,以樟子鬆做骨架,周身沒有一個(ge) 鐵釘,烘烤後密不透水。劉沈伊介紹,稍大的樺皮船一個(ge) 人就可以扛走,劃行時輕巧無聲,乘船捕魚不會(hui) 驚動魚群。
一塊木板上畫著威武壯碩的駿馬,這在柯爾克孜語中被稱作“鄂孜拉”,寓意“馬神”。在柯爾克孜族,有馬之家會(hui) 選出一匹良馬作為(wei) 神馬,象征祖先騎著此馬看護自家的畜群,沒有馬的人家就會(hui) 畫一匹馬,掛在屋子西南角,以求庇護。
第三院落配殿“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展區中,不少人在AR試衣鏡前興(xing) 致勃勃地體(ti) 驗。輕輕一點,即可在鏡中試穿10個(ge) 少數民族的特色服飾,還能拍照留念。
在獸(shou) 皮工藝單元,鄂倫(lun) 春族麅皮長袍、拚色獸(shou) 皮包等引得觀眾(zhong) 嘖嘖讚歎。“用獸(shou) 皮製成的衣服耐磨、禦寒,皮靴手套行動時聲音極小,特別適宜東(dong) 北地區的寒冷氣候和爬山穿林的遊獵生活。”劉沈伊介紹,鄂倫(lun) 春族獸(shou) 皮衣飾製作原料主要是麅皮、鹿皮和犴皮,尤以麅皮最多,鄂倫(lun) 春族麅皮製作技藝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覃勁告訴記者,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正在積極籌備新的專(zhuan) 題展覽,遴選具有代表性的館藏民族服飾,通過解讀服飾材質、款式、紋飾等方麵的文化信息和演變曆程,來呈現各民族交流互動的曆史軌跡以及逐漸融合為(wei)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過程。
社教活動推陳出新
“啟——戶——”隨著鳴讚指令,大成門緩緩開啟,身穿漢服的孩子們(men) 登上泮橋,走到大成殿前,在啟蒙老師的指導下做“天揖”敬拜孔子。
隨後是“執筆敬書(shu) ”環節:蒙師一邊叮囑“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xi) 要先從(cong) 做人開始,要與(yu) 人為(wei) 善、團結互助”,一邊與(yu) 孩子共同執筆完成“人”字的書(shu) 寫(xie) 。
每年開學季,都有很多學生來哈爾濱文廟參加“開蒙禮”。古時,兒(er) 童在進學之前,要舉(ju) 行象征破蒙啟智的“開蒙禮”。曆經千年傳(chuan) 承,“開蒙禮”依然發揮著“人生第一課”的重要作用。
“‘開蒙禮’能引導孩子尊敬師長、對知識心存敬重,令人受益終身。”參加過活動的一位家長說。
開蒙禮、拜師禮、畢業(ye) 禮、成人禮、誓師大會(hui) 、登龍門……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立足文廟資源,充分發揮教育職能,積極搭建與(yu) 學校、企業(ye) 、社會(hui) 團體(ti) 的合作平台,平均每年開展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活動70餘(yu) 場,吸引近10萬(wan) 名學生參與(yu) 。
2006年,哈爾濱文廟中斷60多年的祭孔活動首次恢複。此後,每年9月28日,這裏都會(hui) 舉(ju) 行祭孔大典。去年受疫情影響,祭孔大典改為(wei) 線上舉(ju) 辦,直播節目登上省級衛視,吸引萬(wan) 餘(yu) 名觀眾(zhong) 觀看。
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策劃推出大型傳(chuan) 統文化巡展“垂教千秋——先師孔子傳(chuan) ”,每至一校,學生們(men) 齊誦《論語》名句、參觀展覽、聆聽講座。博物館還充分運用新技術,將文物文化資源搬上“雲(yun) 端”。VR遊、雲(yun) 展、少數民族知識線上答題……豐(feng) 富多彩的線上活動,備受公眾(zhong) 歡迎。
“我們(men) 已推出各類新媒體(ti) 展示內(nei) 容近200期,近百萬(wan) 觀眾(zhong) 通過網絡享受到文化大餐。”覃勁表示,希望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能感染更多人。
本文圖片均由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