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將美育之“實”深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壤

發布時間:2022-06-14 14:5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李吉品(東(dong) 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美術教育係副教授)

  包崇慶(東(dong) 北師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學校美育工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教育大會(hui) 上強調,要全麵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ang)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ti) 係。”2022年3月,教育部印發《義(yi) 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通過改革藝術課程設置、增加藝術課程比重、培養(yang) 學生藝術特長等舉(ju) 措,促使學校美育內(nei) 容多元化、體(ti) 驗豐(feng) 富化、功能立體(ti) 化。基於(yu) 此,麵對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根鑄魂的重要作用、以美育人的課程理念,新時代學校美育的創新發展要紮根中國大地、凸顯中國特色,在賡續中華傳(chuan) 統美育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回應學生精神生活需要中守正創新,切實發揮中國特色學校美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的獨特功能。

  以經典之美賡續中華傳(chuan) 統美育精神

  美育之“名”雖然是舶來品,但美育之“實”卻深植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沃壤之中,孕育著豐(feng) 厚的美育精神與(yu) 雋永的經典形象,為(wei) 中國特色學校美育提供文化滋養(yang) 和實踐參照。一方麵,以中華傳(chuan) 統美育之“神”,築牢學校美育文化根柢。“中國有禮儀(yi) 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崇德尚美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chuan) 統和精神稟賦。因此,中國特色學校美育文化形態的生成應以“大美”為(wei) 精神內(nei) 核,涵養(yang) “中和之美”“裏仁為(wei) 美”的深刻意蘊,為(wei) 學生勾勒出“溫柔敦厚”“廣博易良”“盡善盡美”的理想人格樣態,使學生在時空交互、文化交織、情感交融中形成人格剛健、精神浩然的主體(ti) 追尋。另一方麵,以中華傳(chuan) 統美育之“形”,塑造學校美育實踐品格。任何精神形態要想流芳千古、曆久彌新,都需要依附於(yu) 一定物態載體(ti) 。學校美育在引導學生體(ti) 悟中華傳(chuan) 統美育精神的基礎上,還應將詩書(shu) 禮樂(le) 、琴棋書(shu) 畫、民間藝術有機融入學校美育的教育教學,不斷增強學生對特定文化語境中藝術形式與(yu) 藝術作品人文內(nei) 涵的感悟、領會(hui) 與(yu) 闡釋能力,為(wei) 中國特色現代化學校美育實踐追本溯源,提升學生的審美自覺與(yu) 文化自信。

  以教化之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立德樹人關(guan) 乎黨(dang) 的事業(ye) 後繼有人,關(guan) 乎國家長治久安。學校美育作為(wei)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guan) 鍵一環,需要以“大美”涵潤“大德”、成其“大人”,即在把握和依循中國學校美育規律的基礎上,使學生在美育課程教學、環境濡化、實踐養(yang) 成中成為(wei) 自由而全麵發展的時代新人。一是優(you) 化美育課程教學,實現以美育人。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ti) 化的學校美育體(ti) 係。一方麵,根據不同學段、不同層次學生的接受規律,設計靶向精準的美育課程體(ti) 係與(yu) 教學環節,突出育人目標,寓德育於(yu) 美育之中,在美育課程教學中傳(chuan) 播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著力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麵,搭建“大美育”課程體(ti) 係,誠如蔡元培所言,“凡是學校所有課程,都沒有與(yu) 美育無關(guan) 的”。因此,要深入挖掘各學科中的美育資源,使學生在多樣化的課程教學中感受人文之美、科學之美、心靈之美的激蕩賞會(hui) 。二是加強美育環境濡化,實現以美化人。學校美育不是灌輸的教育,而是熏陶、怡情、養(yang) 性的浸潤化成。一方麵,加強學校美育硬環境建設,優(you) 化校園文化景觀建設,發揮學校各類場館的美育功能,大力營造格調高雅、品味優(you) 雅的校園美育環境。另一方麵,加強學校美育軟環境建設,運用AI、VR等前沿技術,創設“美育情景”,讓學生在視域融合的浸潤中獲得“物我無間”的體(ti) 驗。三是通過美育實踐養(yang) 成,實現以美成人。美育既是教育主體(ti) 的職業(ye) 勞動,也是審美主體(ti) 的感性實踐。馬克思主義(yi) 美學認為(wei) ,“實踐與(yu) 時間”是審美主體(ti) 意義(yi) 生成的必要條件。因此,學校美育要以多樣的美育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情理交融的審美體(ti) 驗中“成為(wei) 其所是”,讓學生以審美的方式重塑自我,使自身以正大而健全的形象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而不懈奮鬥。

  以理想之美回應學生精神生活需要

  學校美育作為(wei) 心靈教育、審美教育、人格教育的綜合體(ti) ,需要從(cong) “形下之器”轉化為(wei) “形上之道”,對“真假難辨”“善惡合流”“美醜(chou) 錯位”的精神亂(luan) 象加以反撥、省思與(yu) 正向引導,進而解蔽學生精神生活的困頓與(yu) 異化,將理想之美內(nei) 化為(wei) 學生的精神欲求與(yu) 生命敘事。首先,加強美的素養(yang) 教育,重塑學生的“人格修養(yang) ”。蔡元培認為(wei) ,美育是通過審美陶冶人的心靈與(yu) 感情,培養(yang) 出沒有“人我之見”和“損人之念”的人格。中國特色學校美育要以促進學生“生活的審美化”和“人生的藝術化”為(wei) 旨歸,聚力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審美鑒賞力以及審美創造力,使學生善於(yu) 在審美的生命狀態下陶冶情操、修煉心性、重塑人格,進而養(yang) 成君子不器的人格,詩意地麵對生活。其次,加強美的情操教育,重構學生的“人倫(lun) 秩序”。審美情操作為(wei) 人超越自身的情感現象,是美育連接並調節人文與(yu) 自然、個(ge) 體(ti) 與(yu) 群社的“情理紐帶”。從(cong) “天人之際”來看,學校美育應以新時代“生命共同體(ti) ”理念為(wei) 內(nei) 核,引導學生在徜徉於(yu) 自然山水的過程中“既雕既琢,複歸於(yu) 樸”,經由“味象”“觀氣”和“悟道”的審美營構體(ti) 認“美麗(li) 中國”,確證“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的深刻意蘊,進而獲得故土難離的家園意識和自由逍遙的天地境界;從(cong) “人倫(lun) 之際”來看,學校美育應培育學生中國式倫(lun) 理次序,以“中和之美”使學生擺脫“親(qin) 親(qin) 相隱”與(yu) “大義(yi) 滅親(qin) ”的倫(lun) 理困境,進而自覺構建“家庭—社會(hui) —國家”三位一體(ti) 的共同性倫(lun) 理結構。最後,加強美的理想教育,重築學生的“人生信仰”。理想之美是引領人類文明走出虛無主義(yi) 晦暗世界的希望之光,更是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精神燈塔。學校美育的高階目標是使學生超拔於(yu) 現實生活的塵埃,理性自覺地構築意義(yi) 豐(feng) 盈、崇高雋永的精神家園。因此,中國特色學校美育應以崇高深邃的信仰故事,促發學生的情感自覺與(yu) 價(jia) 值認同,讓學生體(ti) 認“國之大者”的理想之美、信仰之美、精神之美,使“小我”與(yu) “大我”在人格養(yang) 成、詩性化成、生命涵成中融通,形成超曠浩然、自由純粹的意義(yi) 追尋。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