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產教協同機製 造就卓越工程人才
光明日報記者 柴如瑾 光明日報通訊員 郭曉蕾
6月5日,一場精彩的校企合作畢業(ye) 設計項目答辯展示會(hui) 在線上舉(ju) 行:商品庫存調撥決(jue) 策支持係統,可遠程控製的心髒介入器械輸送係統,清理太空垃圾的新型剛柔耦合機械臂……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yu) 動力工程學院的413名2022屆畢業(ye) 生,展示了他們(men) 完成的147個(ge) 合作項目。
這些設計項目來自上汽大眾(zhong) 、南京商絡等95家企業(ye) ,全部是企業(ye) 急需解決(jue) 的工程難題。學生團隊在校企導師的共同指導下,既幫助企業(ye) 解決(jue) 實際工程問題,也體(ti) 驗了從(cong) 產(chan) 品設計到製作的完整過程,一些成果還提交了專(zhuan) 利申請。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蓬勃發展的當下,像這樣具有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將成為(wei) 推動我國製造業(ye) 向高端邁進的重要支撐力量。
在2021年9月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將“培養(yang) 大批卓越工程師”作為(wei) “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任務進行部署,並強調,培養(yang) 卓越工程師,必須調動好高校和企業(ye) 兩(liang) 個(ge) 積極性。
2022年3月,教育部啟動“卓越工程師產(chan) 教聯合培養(yang) 行動”,明確要求解決(jue) 產(chan) 教脫節的關(guan) 鍵問題,健全產(chan) 教融合長效機製,有效激發校企雙方主動性,有效推進人才培養(yang) 與(yu) 工程實踐、科技創新的有機結合。
國家重大戰略實施需要頂尖工程技術人才
製造業(ye) 是我國的立國之本、興(xing) 國之器、強國之基。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ge) 擁有聯合國產(chan) 業(ye) 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ye) 門類的國家。據國家統計局、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的數據,我國製造業(ye) 增加值連續12年居世界第一,從(cong) 2012年的16.98萬(wan) 億(yi) 元增長到了2021年的31.4萬(wan) 億(yi) 元,占GDP比重達27.4%。
然而,我國製造業(ye) 總體(ti) 上仍處於(yu) 全球價(jia) 值鏈的中低端,“大而不強、全而不優(you) ”一直是困擾製造業(ye) 的關(guan) 鍵矛盾。由中國工程院戰略谘詢中心等研究並發布的《2021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從(cong) 規模發展來看,我國製造業(ye) 排名位居世界第一;但綜合考慮質量效益、結構優(you) 化、持續發展等指標後,我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排名第四,位列美國、德國、日本之後。
究其原因,許多產(chan) 業(ye) 麵臨(lin) 的工程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問題不容忽視。以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為(wei) 例,中國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發展研究院等發布的《中國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人才發展報告(2020—2021年版)》顯示,我國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正處於(yu) 布局和發展期,根據全行業(ye) 人才需求預測,2023年將存在超20萬(wan) 人的缺口。
“製造強國、創新驅動發展等一係列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需要頂尖的工程技術人才。”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ang) 計劃”專(zhuan) 家組首席專(zhuan) 家林健指出,“卓越工程師具有戰略眼光、全球視野,是構築未來國家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關(guan) 鍵參與(yu) 者,能幫助國家贏得在前沿領域的發展主動權。此外,卓越工程師還是推動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新產(chan) 業(ye) 發展的開拓者和引領者,能洞悉產(chan) 業(ye) 發展態勢、把握產(chan) 業(ye) 發展規律,推動中國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
浙江大學黨(dang) 委常委、副校長、全國工程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教學指導委員會(hui) 副主任嚴(yan) 建華表示,我國每年的工科畢業(ye) 生數量龐大,但工科學生知識結構相對單一,尤其是工程實踐及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的弊端開始顯現,個(ge) 別高校甚至存在著工科理科化的培養(yang) 傾(qing) 向,工科畢業(ye) 生缺乏解決(jue) 複雜工程問題的實踐能力,科學學位研究生和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同質化培養(yang) 問題嚴(yan) 重,難以滿足企業(ye) 對高層次創新型應用型工程人才的需求。
工程教育應培養(yang) 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工程師“毛坯”
“本科實踐課程所學知識的覆蓋麵、時效性、專(zhuan) 業(ye) 性,和生產(chan) 實際需求都有距離。”經過一學期的實踐課,哈爾濱某大學學生張路(化名)有些失望,“金工實習(xi) (金屬加工工藝實習(xi) )用的車床、鉗台隻有部分低端製造業(ye) 還在用,雖然對理解機械設計有幫助,但這種很過時的機加工方式對今後工作沒什麽(me) 用。”
武漢某高校光電信息科學與(yu) 工程專(zhuan) 業(ye) 的劉川(化名)也有類似的經曆,“我們(men) 實踐課程最後測試的題目應該並沒有解決(jue) 企業(ye) 的實際問題。嚴(yan) 格來說,考查的不是很先進的技術,隻是為(wei) 了鍛煉我們(men) 的動手能力。”
這些工科專(zhuan) 業(ye) 大學生的切身經曆與(yu) 感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yang) 與(yu) 生產(chan) 實踐脫節的突出問題。林健也指出,一些高校沒有從(cong) 長效、可持續的角度來規劃工程師人才培養(yang) ,課堂教學重理論輕實踐、不“真刀真槍”地接觸企業(ye) 真課題、用畢業(ye) 論文替代畢業(ye) 設計等都是其體(ti) 現。
對此,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yu) 動力工程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胡永祥解釋道,不同於(yu) 數理基礎學科的內(nei) 部驅動,工程教育受技術迭代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驅動,與(yu) 產(chan) 業(ye) 的聯係更加密切,“科技革命、產(chan) 業(ye) 變革給高等教育中的工程人才培養(yang) 帶來了較大衝(chong) 擊,但學校的課程知識體(ti) 係和人才培養(yang) 理念總體(ti) 上還是相對保守的”。
麵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挑戰,“保守”的工程教育已經與(yu) 時代發展不相適應,無法滿足國家戰略、產(chan) 業(ye) 發展、學生成長的需求。
“工程實踐的核心特點就是用一切可以用到的知識、材料、技術來創造人工物。這就意味著,工程活動中工程師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非常重要。”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工程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藺亞(ya) 瓊強調,工程教育培養(yang) 的應當是兼具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工程師“毛坯”。
“把產(chan) 業(ye) 界的新興(xing) 技術、理念和模式引入學校教育中,推動工程教育變革,以驅動學校人才培養(yang) 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和產(chan) 業(ye) 需求,這是由工程教育的特點決(jue) 定的。”胡永祥說。
推進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機製創新,已成為(wei) 工程師培養(yang) 的共識。嚴(yan) 建華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wei) 科技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在培養(yang) 新時代卓越工程師方麵具有天然優(you) 勢,企業(ye) 和社會(hui) 則分別是工程師創造現實價(jia) 值的‘主戰場’和直接受益方,三者皆應成為(wei) 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的有力支撐。”
創新產(chan) 教協同機製 推動卓越工程人才培養(yang)
針對工程技術人才培養(yang) 與(yu) 生產(chan) 實踐脫節,校企合作針對性不強、合作鬆散等問題,全國多所高校持續探索產(chan) 教協同機製創新,推動卓越工程人才培養(yang) 。
2016年,浙江大學與(yu) 浙江省委省政府、杭州市委市政府合作,創辦了全國首家研究生培養(yang) 層次的工程師學院——浙江工程師學院,試點開展了成規模、成機製的產(chan) 教融合培養(yang) 卓越工程師的創新實踐。比如,校內(nei) 外雙導師製,企業(ye) 工程師授課,企業(ye) 項目實踐,國際院校交流實習(xi) 和國際雙學位合作培養(yang) 等,優(you) 秀畢業(ye) 生還可同時獲得學曆、學位和工程師職稱證書(shu) 。
“衢州分院聯合當地龍頭企業(ye) 巨化集團有限公司設立產(chan) 教融合培養(yang) 基地,開展研究生專(zhuan) 業(ye) 實踐訓練;與(yu) 衢州化工企業(ye) 簽訂技術服務合同30餘(yu) 項,將企業(ye) 生產(chan) 急需作為(wei) 研究生論文課題,引導工程教育回歸工程實際。”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工程師學院衢州分院院長任其龍介紹。
浙江省衢州市市委常委、巨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dang) 委書(shu) 記周黎暘介紹,企業(ye) 給每個(ge) 學生小組配備至少一名副高以上職稱的工程師作為(wei) 導師,帶領學生深度參與(yu) 生產(chan) 運營、工藝管理和科創研發,共同申請專(zhuan) 利、項目考核等。
畢業(ye) 設計是人才培養(yang) 的一道出口關(guan) ,也是檢驗畢業(ye) 生綜合能力的一把標尺。2017年,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yu) 動力工程學院從(cong) 人才培養(yang) 的最後環節入手改革,推出校企合作畢業(ye) 設計項目,邀請企業(ye) 將生產(chan) 實踐中的“真問題”提供給高校,由校內(nei) 老師篩選、完善後向學生發布,學生以團隊合作方式選擇適合的題目完成。
“從(cong) 最初不到1/3的題目由企業(ye) 征集而來,到現在學院每年400餘(yu) 名本科生的畢業(ye) 設計題目全都來自企業(ye) 。六七年來,這個(ge) 製度越來越完善,把企業(ye) 的‘真問題’引進了校園。”胡永祥指出,企業(ye) 在人才培養(yang) 中有獨特的優(you) 勢,比如對產(chan) 業(ye) 中的真問題理解更深刻,工程經驗積累和工程師人才資源豐(feng) 富。
從(cong) 開題到中期再到答辯,企業(ye) 工程師全程參與(yu) 並指導學生完成畢業(ye) 設計。在2022屆畢業(ye) 設計中期答辯企業(ye) 反饋表中,記者看到,企業(ye) 工程師對每個(ge) 項目都給出了考核意見,其中,獲得優(you) 秀設計一等獎的項目方案得到了企業(ye) 的高度評價(jia) :“設計方案為(wei) 我們(men) 企業(ye) 庫存網絡優(you) 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中期階段性成果超出預期。”
課程是人才培養(yang) 中的基本單元,也是核心要素。北京理工大學工業(ye) 工程專(zhuan) 業(ye) 的核心課程“生產(chan) 計劃與(yu) 控製”,實踐性很強。然而,“傳(chuan) 統的聽課、複習(xi) 、考試的授課方式,很難讓學生所學與(yu) 企業(ye) 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機械與(yu) 車輛學院教授胡耀光對這門課的教學做了改革,不再按照課程目錄和章節順序按部就班地授課,而是對課程知識點進行係統梳理,重構教學內(nei) 容,分成基礎知識、實驗仿真和研究選題三大模塊。
在設計研究選題時,校園內(nei) 共享單車的布局與(yu) 調度、城市救護車的選址布局優(you) 化等與(yu) 社會(hui) 熱點密切相關(guan) 的選題,以及自己承擔的智能製造、裝備運維服務等科研項目都被胡耀光融入教學中,把課程知識點和實際應用、工程需求相結合,提升選題的前沿性和挑戰度。
將產(chan) 教協同與(yu) 企業(ye) 人才招聘更好結合起來
針對產(chan) 教協同中存在的機製障礙、“學校熱企業(ye) 冷”等問題,專(zhuan) 家學者提出:“產(chan) 教協同的目標是讓學校教的內(nei) 容能夠與(yu) 生產(chan) 實踐有更深入的結合,但不是一定先理論再實踐。在理論課程中同樣可以把應用結合進來,把實踐環節前置。”藺亞(ya) 瓊提醒,產(chan) 業(ye) 不等於(yu) 企業(ye) ,對於(yu) 那些不能創造經濟價(jia) 值但具有社會(hui) 效益的工程項目,需要政府、公益組織等支持其工程教育發展。
林健認為(wei) ,校企合作要以優(you) 勢互補、互惠共贏為(wei) 根本原則,注重滿足行業(ye) 、企業(ye) 的需求。如“訂單式培養(yang) ”要依據企業(ye) 實際需求製定培養(yang) 計劃、為(wei) 企業(ye) 員工提供在職培訓、參與(yu) 企業(ye) 產(chan) 品研發創新和技術改造等。一些高校將校企聯合培養(yang) 視為(wei) 企業(ye) 的責任和義(yi) 務,沒有主動為(wei) 企業(ye) 提供服務,這不利於(yu) 校企長效合作機製的建立。此外,打鐵還需自身硬,高校要吸引企業(ye) 合作,首先需要提高教學質量。要加強產(chan) 教協同育人經驗的總結和交流,讓地方高校能夠學習(xi) 先進經驗,給予它們(men) 信心、幫助它們(men) 走出一條獨特的產(chan) 教融合之路。
任其龍也指出,“校企協同要做到相互促進,地方、企業(ye) 與(yu) 高校在科技、人才、資源等方麵的需求必須高度契合,比如地方的優(you) 勢產(chan) 業(ye) 與(yu) 高校派出的學科要方向契合;產(chan) 業(ye) 發展急需的人才與(yu) 高校輸出的人才要層次契合;地方和企業(ye) 提供的各種資源,包括科研條件、項目、經費等,與(yu) 高校人才培養(yang) 的短板要供需契合。”
胡永祥建議,大學可以與(yu) 企業(ye) 建立人才培養(yang) 聯盟,通過推薦畢業(ye) 生就業(ye) 、企業(ye) 員工培訓等舉(ju) 措,將產(chan) 教協同與(yu) 企業(ye) 人才招聘、培養(yang) 更好地結合起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