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保護未雨綢繆
為(wei) 保護文物,腳手架需要“懸挑架杆”,和壁麵保持一段距離。腳手架中間,還要露出盧舍那大佛周身,不影響遊客觀賞。
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chan) 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其中,奉先寺是龍門石窟開鑿規模最大、藝術最為(wei) 精湛的摩崖型群雕;但長期受到滲漏水、岩體(ti) 開裂、微生物等病害因素影響。
敦煌莫高窟地處戈壁沙漠腹地,空氣幹燥,雨量稀少,溫度變化劇烈。在窟外,最高氣溫可達44.1℃,最低氣溫能至零下27.6℃。在最幹燥的時候,常有空氣相對濕度為(wei) 零的記錄。
莫高窟現存洞窟計735個(ge) 。窟內(nei) 有壁畫3.8萬(wan) 餘(yu) 平方米,彩塑2290餘(yu) 身。圖為(wei) 保護專(zhuan) 家在對易受天氣影響的文物本體(ti) 進行維護。
“氣候變化與(yu) 遺產(chan) 保護”是近年來世界遺產(chan) 領域關(guan) 注的重點。我國石窟寺和石質文物、遺址分布廣泛,一些文物處於(yu) 風吹日曬的露天環境中,長期受到自然風化和災害侵蝕。近年來,極端天氣狀況頻發,對石窟寺等大型文化遺產(chan) 和文物古跡構成的危脅明顯增加。
龍門石窟啟動大型保護工程
治理滲透水和危岩體(ti) 危害
自然災害、自然侵蝕再加上人類生產(chan) 活動,對古跡遺址造成了持續損害,成為(wei) 長期以來文物保護防災減災工作的重點。
6月6日,在2022年國家文物局第二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hui) 上,國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長羅靜介紹說,從(cong) 2019年起,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專(zhuan) 題任務先後啟動了36個(ge) 科研項目,針對考古與(yu) 文化遺產(chan) 價(jia) 值認知、文物病害評估與(yu) 保護修複、文化遺產(chan) 風險監測與(yu) 防控、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與(yu) 利用等4個(ge) 方麵的瓶頸問題開展基礎研究、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和應用示範。其中,在文物病害評估與(yu) 保護修複方麵,圍繞石窟寺、土遺址、墓葬壁畫、古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以及脆弱的青銅器、鐵質文物等的保護難題,開展文物劣化機理研究、保護技術研發和應用示範。
2021年12月發布的《“十四五”石窟寺保護利用專(zhuan) 項規劃》提出,在莫高窟、雲(yun) 岡(gang) 石窟、龍門石窟、大足石刻、麥積山石窟等重要石窟寺開展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和示範效應的綜合性文物保護工程。近年來,文物保護工作者從(cong) 關(guan) 注氣候變化的宏觀視角開始尋找中長期解決(jue) 方案。石窟寺保護進入了新一輪綜合治理研究階段。
在《“十四五”石窟寺保護利用專(zhuan) 項規劃》發布的同時,龍門石窟奉先寺大型滲漏水治理和危岩體(ti) 加固保護工程正式啟動。這是繼20世紀70年代以來奉先寺進行一係列加固維修工程後,又一次啟動的大型保護工程。
據介紹,奉先寺保護工程將根據地質狀況、裂隙分布、滲漏水病害發育程度,對其西壁、南壁、北壁和周邊區域進行全麵的滲漏水治理;同時,對奉先寺壁麵和周邊山體(ti) 危岩體(ti) 采取加固措施,並定期維護清理,提高岩體(ti) 的穩定性。
北石窟寺“搭棚”
應對即將到來的雨季
進入2022年6月,位於(yu) 甘肅省慶陽市的北石窟寺啟動防汛工程,通過搭建臨(lin) 時性保護棚、加強監測等方式,應對即將到來的雨季。
北石窟寺始建於(yu) 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石窟群南北延續3公裏,分布在蒲河兩(liang) 岸的黃砂岩崖麵上。與(yu) 中國各地許多石窟修建過程相同,北石窟寺也是曆經多個(ge) 朝代不斷開鑿形成的窟龕密集的石窟群。1988年1月,北石窟寺與(yu) 位於(yu) 涇川縣的南石窟寺同時被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岩體(ti) 裂隙滲水病害是我國石窟主要病害之一。砂岩因具有強透水性、吸水性和難蒸發的特點,極易引發窟體(ti) 受潮、滲水、泛堿和強度下降等病害,雨雪匯集水成了窟龕及其載體(ti) 保護最大威脅。
據甘肅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保護研究室副主任崔惠萍介紹,當地年降雨量平均為(wei) 400至500毫米。但2021年年降雨量突然達到了900多毫米,這對砂岩的影響就非常大。
近些年,為(wei) 減緩各類病害的發育,北石窟寺先後開展了砂岩防風化、文物保護維修、文物數字化、壁畫彩塑維修、保護規劃修編等方麵的保護項目。
從(cong) 2021年起,在北石窟寺南端開始搭建防水工程。經過近一年的溫濕度、滲水率等數據監測,防水效果明顯。據專(zhuan) 家介紹,臨(lin) 時防水棚能將雨雪有效排離崖體(ti) ,防止降水通過崖體(ti) 裂隙下滲。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實施“窟門、窟簷和棧道前期勘察”研究項目,臨(lin) 時防水棚的建設可為(wei) 後期窟簷建設做好技術儲(chu) 備和實驗數據收集。
多種精細化預防措施
降低莫高窟洞窟相對濕度
4月18日是“國際古跡遺址日”。今年的遺址日主題是“遺產(chan) 與(yu) 氣候”。在中國文化遺產(chan) 保護專(zhuan) 家舉(ju) 行的主題日活動中,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介紹了世界遺產(chan) 莫高窟的研究人員應對氣候變化所做的實踐與(yu) 策略。
蘇伯民介紹說,通過對莫高窟壁畫各類病害的形成機理進行研究,發現表麵水分是導致壁畫病害的關(guan) 鍵因素。當洞窟內(nei) 相對濕度達到或超過67%時,壁畫岩體(ti) 中的可溶鹽發生潮解,相對濕度下降,可溶鹽重新結晶。“潮解—結晶”過程反複發生,使得壁畫產(chan) 生嚴(yan) 重病害。
影響洞窟內(nei) 濕度變化的主要因素包括降雨、遊客參觀等。近年來,敦煌地區極端降水事件呈增多趨勢。2021年5月18日,敦煌市區日降水量29.1毫米,達到極端日降水事件標準。所以,盡管莫高窟所在區域降水稀少、蒸發強烈,但一旦暴雨發生,入滲水分將會(hui) 攜帶可溶鹽沿崖體(ti) 裂隙和岩土體(ti) 孔隙運移至壁畫地層,誘發病害發生發展;超滲水分則匯成地表徑流,對崖壁造成衝(chong) 蝕,甚至伴隨著區域性洪水的發生,威脅洞窟內(nei) 文物安全。
每年5至10月是莫高窟旅遊旺季。這個(ge) 時期降雨量明顯增多。如在降雨時繼續開放,當打開洞窟門時,會(hui) 導致洞窟內(nei) 濕度迅速增高,進而引起水鹽運移使壁畫產(chan) 生各種病害。
為(wei) 應對自然和人為(wei) 因素對世界遺產(chan) 的影響,敦煌莫高窟管理部門進行了一係列科學研究並采取了相應預防手段。在已建設完成的莫高窟監測預警係統基礎上,新納入了氣象部門降雨和風沙等天氣預報信息並及時發布,以便及時采取應對預案。
蘇伯民說,莫高窟還將研究洞窟門自動化保護,加強窟門密封性、實現通風狀態下顆粒物過濾功能。當洞窟相對濕度及顆粒物等閾值超標時,洞窟門會(hui) 關(guan) 閉;窟外環境較好時則保持通風。
石窟造像新發現唐代琉璃眼珠(延伸閱讀)
龍門石窟奉先寺保護工程已經進行了6個(ge) 月。研究人員在進行滲漏水治理和危岩體(ti) 加固作業(ye) 的同時,還有了新的考古發現。
近日,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向新華社記者介紹說:借助高科技手段,考古人員首次在盧舍那大佛麵部檢測到金、銀元素存在。“這表明在建造盧舍那大佛時,很可能使用了‘貼金’工藝。”
此外,考古人員還在盧舍那大佛右側(ce) 脅侍普賢菩薩造像的眼睛處,發現了成分為(wei) 二氧化矽和鉛的古代琉璃眼珠,呈弧形片狀,厚度約0.5厘米。其中,右眼眼珠為(wei) 一整塊琉璃,左眼眼珠則是由兩(liang) 塊琉璃拚合而成,目前隻殘留外側(ce) 一半。據龍門石窟研究院石窟保護研究中心主任馬朝龍介紹,奉先寺造像保存大塊片狀唐代琉璃實物,實屬罕見。“清理後可以看出,琉璃顏色呈暗綠色,質地均勻,熠熠閃光。”
值得一提的是,普賢菩薩造像雙眼並不對稱,研究人員初步分析後認為(wei) 應是開鑿者考慮到塑像透視效果而有意為(wei) 之,反映出古人高超的雕塑水平。
而通過觀察造像開鑿方式,考古人員推斷盧舍那大佛在建造時具有與(yu) 普賢菩薩造像相似的眼睛結構。目前盧舍那大佛雙眼內(nei) 無眼珠,很可能是後期缺失所致。
極端降水導致險象環生(延伸閱讀)
2021年7月21日,河南省遭遇入汛以來最強一輪降雨天氣,鄭州市、洛陽市、鞏義(yi) 市、濟源市、新鄉(xiang) 市等文物單位密集地區遭受嚴(yan) 重災害,部分博物館和考古工地有滲漏進水情況,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遭受不同程度水毀險情。鄭州商城遺址、龍門石窟、嵩山少林寺等地覆土坍塌,但文物本體(ti) 安全。
7月20日上午,受伊河上遊突發水情、雨情影響,伊河龍門段水流量迅猛上漲,持續增高,水流量達到每秒980立方米,伊河水位上漲,開始有河水漫入景區地麵。
龍門園區相關(guan) 負責人說,經排查,河水漫入地麵未對景區文物造成影響,石窟造像等均安然無恙。齊 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