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藏秦人崛起密碼的秦公鼎
謝忠軍(jun)
在中國古代,鼎被視為(wei) 禮器、傳(chuan) 國重器。國內(nei) 不少博物館都收藏有鼎,其中知曉度較高的,當屬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的後母戊方鼎(曾被稱作司母戊方鼎),其他還有分藏於(yu) 國博、上海博物館的大盂鼎、大克鼎等。今天我們(men) 不妨登錄廣東(dong) 省博物館雲(yun) 平台,於(yu) “絲(si) 路光華:粵隴文物精品聯展”認識另一件青銅鼎重器——秦公鼎。
這件出土自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的文物,因鼎腹內(nei) 壁有銘文“秦公作鑄用鼎”,故得名。可別小看這些銘文,因為(wei) 承載著可信的史料,後人可據此判斷青銅器年代,以及彼時器物形製及紋飾方麵的標準。更令人稱奇的是,它還暗藏著秦人崛起的秘密。
“秦”為(wei) 何地?“秦公”又是哪位秦公呢?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的祖先柏翳輔佐大禹治水有功,獲舜帝賜嬴姓,從(cong) 此躋身上古主要姓氏。到了周代,秦非子高超的養(yang) 馬技術深得周孝王賞識,於(yu) 是派他到“汧渭之間”養(yang) 馬,結果大獲成功,“馬大蕃息”,孝王大喜,賜給土地,明確為(wei) 周王朝的附庸國,“邑之秦,使複續嬴氏祀,號曰秦嬴”。從(cong) 此,秦人續寫(xie) 了祖先的榮耀,獲得了合法的根據地。此後,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dong) 遷有功,被正式封為(wei) 諸侯。而襄公在隨後討伐西戎的途中去世,歸葬於(yu) 故地西垂,即今甘肅禮縣的大堡子山。襄公的兒(er) 子文公伐戎取得成功,一舉(ju) 收複周王朝失地,並開啟了秦人東(dong) 進的進程。文公死後也葬在禮縣大堡子山。
由此可見,秦公鼎出土的甘肅禮縣大堡子山,是秦非子以來數代秦人篳路藍縷所創基業(ye) 的肇興(xing) 之地,也是秦人不斷發展壯大的根據地,還是秦襄公、秦文公兩(liang) 位關(guan) 鍵人物的落葉歸根之地。一般認為(wei) 大堡子山M2為(wei) 秦襄公墓,M3為(wei) 秦文公墓,而M3出土的“秦公鼎”,即屬秦文公。
當然,由於(yu) 大堡子山遺址曾遭嚴(yan) 重偷盜和損毀,出土器物散落各地,導致學術界對M2、M3兩(liang) 座大墓的墓主人存在爭(zheng) 論,但有意思的是,部分學者獨辟蹊徑,從(cong) 文字演變的角度入手,為(wei) 確定秦公鼎歸屬提供了頗具啟發的視角。
“秦”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字形為(wei) 舂下雙禾,即雙手持杵,使用臼舂禾脫粒,這一象形反映出上古時期秦地所在的隴東(dong) 一帶原始農(nong) 業(ye) 蓬勃發展,也是對脫粒方式的直觀記錄,而且這種脫粒方式的象形最終發展成為(wei) 秦人的國號,可見早期擅馴鳥獸(shou) 、後來養(yang) 馬為(wei) 業(ye) 的秦人,對吃糧問題有多麽(me) 重視。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M2出土的青銅鼎(部分現藏於(yu) 上海博物館)上,“秦”字的書(shu) 寫(xie) 仍然帶“臼”,而到了M3出土的秦公鼎上,就省去了“臼”形,即在短短的一代人之間,國號“秦”的字形發生了顯著簡化。
那麽(me) ,這種化繁為(wei) 簡是如何發生的呢?首先,隨著生產(chan) 力的提高及脫粒方式的改進,使用“臼”脫粒,效率已過於(yu) 低下,無法滿足生產(chan) 需要。省略“臼”,正反映了臼這一帶有石器色彩的低效率生產(chan) 工具遭到淘汰的現實。要知道在同時代乃至更早的《詩經·豳風·七月》中,對周之祖庭豳地(今甘肅隴東(dong) 和陝西鹹陽一帶)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記述是“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也就是通過在場圃上碾壓莊稼進行脫粒,而不是用雙手杵臼脫粒。甚至到了2700年後的今天,碾場脫粒在我國西北部分農(nong) 村地區仍在沿用。所以,“秦”字中“臼”的脫落,也是秦人積極擁抱周朝先進生產(chan) 方式和農(nong) 耕文化的一種進取表征。
有趣的是,與(yu) M3出土秦公鼎上銘文“秦”字省“臼”簡化幾乎同時,周平王因秦人護駕東(dong) 遷有功,把周之故地豳地在內(nei) 的大片失地許諾給了秦國,而後秦文公擊敗了犬戎,將周朝大片故地收入囊中。豳地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特別是脫粒方式,顯然比秦人的雙手杵臼脫粒要先進,那麽(me) 學習(xi) 先進生產(chan) 方式,融入農(nong) 業(ye) 文明,就是秦人自然而然的選擇了。秦人不僅(jin) 擁抱了周朝故地先進的生產(chan) 方式,而且這種擁抱極為(wei) 主動、迫切,並及時將這種學習(xi) 和接納的熱情反映在了國號“秦”的書(shu) 寫(xie) ,即“臼”的脫落上。
從(cong) 先祖協助大禹治水,曆經夏商周三代,至戰國一統六國,秦人用了約2000年的時間,達到空前輝煌,然而,旋即僅(jin) 曆二世而亡。正如唐代詩人杜牧《阿房宮賦》所言:“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