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不能隻見古裝不見古韻
古裝劇:不能隻見古裝不見古韻
【影視銳評】
古裝劇是深受老百姓喜愛的電視劇類型。近兩(liang) 年,收視排名靠前的電視劇中,古裝劇占據了半壁江山。最近,更是有一大批古裝劇上線。然而,在這些作品中,隻見古裝、不見古人的粗製濫造之作頻現。很多作品架空時代背景,故事懸浮於(yu) 真實曆史年代之上,人物行為(wei) 也不符合正常的心理邏輯,總是給人一種虛假感。
視聽表現形式的假最顯而易見,主要包括演員演技假、服化道美術假和畫麵質感假。很多作品的妝發一味迎合現代審美,過度使用美顏濾鏡磨皮。比如,某劇女主角頂著一頭叮叮當當的頭飾和“半永久”的網紅妝出場。即便兵荒馬亂(luan) 、假扮難民時,身上臉上也一塵不染,仿佛在拍“古裝藝術寫(xie) 真”。另一部古裝劇裏,人物一頭棕色長頭,觀眾(zhong) 驚呼“難道古代人已經會(hui) 染頭發了”。美術場景和服化道也假到讓人一眼識破。有的劇僅(jin) 用幾塊石頭、鋪點沙子就美其名曰為(wei) “枯山水”式的園林景觀。騎馬戲全是近景,有的甚至連假馬都懶得用,演員直接拿著韁繩抽空氣。借用替身、摳圖布景等手段司空見慣,未經史料考證,將各個(ge) 朝代的器物混搭的情況俯拾皆是。更有甚者,有的作品為(wei) 了掩飾粗糙的布景,直接把背景虛化。置身其中,觀眾(zhong) 不禁感慨“不知今夕是何年,此處是何地”。
不可否認,古裝劇創作中亦不乏追求視覺精美的大製作。但這類作品也存在故事邏輯硬傷(shang) 、價(jia) 值取向偏差等問題,使觀眾(zhong) 產(chan) 生隔閡疏離之感。有的作品劇情懸浮誇張,今天升級打怪,明天飛升成仙,脫離老百姓的生活實際,缺乏煙火氣。有的作品局限於(yu) 宮鬥權謀,後宮頻頻“領盒飯”,前朝陰謀理還亂(luan) ,令觀眾(zhong) 產(chan) 生審美疲勞。有的作品人物舉(ju) 止豪放,張嘴就是當下流行的網絡用語,完全不見古人的婉約做派。還有的作品過於(yu) 追求爽感,使主角一路開掛,在智力、能力上全麵碾壓其他角色,很難讓人共情共鳴。凡此種種,都是文化內(nei) 核缺失所導致的。縱使演技再好、服化道再精美,也是空有一副好看的皮囊,給人以精致的平庸之感,是一種善於(yu) 偽(wei) 裝的假。
如何避免虛假感,使創作回歸本真?隨著明星天價(jia) 片酬問題得以解決(jue) ,影視劇服化道等方麵的預算越來越充足。然而,投入多了,還需要相應的主創團隊去付諸實踐。出色的古裝劇導演、編劇、道具師、化裝師、美術師,不僅(jin) 要會(hui) 影視劇拍攝製作的技術,還要懂藝術、懂曆史。但目前影視行業(ye) 尚未形成完善的古裝劇人才培養(yang) 機製,很多從(cong) 業(ye) 人員徒有技術,文化、美學素養(yang) 欠缺,導致古裝劇出現服化道年代錯亂(luan) 、穿幫、質感低劣等問題,就不令人意外了。所以,呼籲相關(guan) 政府部門以及教育培訓機構加強對不同專(zhuan) 業(ye) 的古裝劇影視人才培養(yang) ,是當務之急。
如果說考究的視聽語言是古裝劇好看的皮囊,那麽(me) 劇情的邏輯性是古裝劇的骨血,故事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及對當下時代發展和社會(hui) 現實的觀照,則是古裝劇的靈魂。中國的曆史文化是古裝劇創作的源頭活水。隻有不斷從(cong) 悠久的曆史文化中汲取營養(yang) ,尋找靈感,創作才能不斷在內(nei) 容和形式上實現創新。即便是戲說傳(chuan) 奇甚至架空時代背景的作品,不受具體(ti) 的曆史年代限製,能給創作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間,創作者仍需秉持嚴(yan) 謹的態度,使人物塑造和劇情設計符合一定的時空邏輯,不能將故事與(yu) 中國曆史、文化完全割裂開來,為(wei) 了增加娛樂(le) 性、吸引眼球而胡編濫造。古裝劇雖然人物穿著古裝,故事發生在古代,但也可以以古鑒今,體(ti) 現現實關(guan) 懷、傳(chuan) 遞現實溫度。創作應貼近老百姓生活,借古代故事來探討當下老百姓關(guan) 心的諸如青年奮鬥、情感關(guan) 係、家庭教育、婆媳妯娌等問題,讓作品與(yu) 觀眾(zhong) 當下的生活同頻共振。
時代呼籲更多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底蘊、傳(chuan) 播正能量的高品質古裝劇。我們(men) 相信,隨著從(cong) 業(ye) 者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視野的日益開拓,古裝劇創作將跳出宮鬥、言情、權謀的窠臼,以更加多樣的形式、更具時代性的質感、更具現實關(guan) 懷的內(nei) 涵出現在觀眾(zhong) 麵前,在滿足廣大觀眾(zhong) 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同時,傳(chuan) 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彰顯中國精神。
(作者:劉曉燕,係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張子赫,係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yu) 傳(chuan) 播學院研究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