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者正青春·一線故事】孫嘉懌:“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奮鬥者正青春·一線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曾毅
還記得電影《長津湖》中,誌願軍(jun) 戰士雷公犧牲的場景嗎?
一顆標識彈從(cong) 空中被敵機投下。沒有猶豫,雷公抱起已經燃燒的彈體(ti) 扔進自己的吉普車,開著衝(chong) 進了敵軍(jun) 的坦克隊。
“雷公的原型之一,叫做莊元東(dong) 。”孫嘉懌說。
“我怎麽(me) 知道的?這是我的工作。” 孫嘉懌回答。
從(cong) 2012年起,寧波“85後”姑娘孫嘉懌踏上了為(wei) 烈士尋親(qin) 的道路。2017年,她在微博發起“我為(wei) 烈士來尋親(qin) ”公益話題,閱讀量已超過7100萬(wan) 。
2018年3月的一天,孫嘉懌的電話響了:“你們(men) 能幫我找到一位烈士的家人嗎?我們(men) 找了很多年了。”
來電話的人說,他的爺爺是新興(xing) 裏戰鬥模範連的副連長王祥林。每當過年,爺爺總是讓他朝著東(dong) 北方向擺副碗筷。爺爺要祭拜的那個(ge) 人,是他的指導員莊元東(dong) ——“犧牲前隻啃過三個(ge) 凍土豆,揣在懷裏,融化一層啃一層”。
孫嘉懌開始了多渠道的信息檢索,最終在一篇回憶錄裏看到了莊元東(dong) 的名字,作者的入黨(dang) 介紹人正是莊元東(dong) :“莊元東(dong) 是山東(dong) 省沂南縣人,中國人民革命軍(jun) 事博物館中陳列的美軍(jun) 北極熊團的團旗就是由他繳獲的,這也是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繳獲的唯一一麵團旗。”
2019年9月,孫嘉懌終於(yu) 在沂南縣莊家村找到了莊元東(dong) 烈士的後人。
為(wei) 烈士尋親(qin) ,源於(yu) 自己的外公。孫嘉懌來自一個(ge) 軍(jun) 人家庭。爺爺參加過抗日戰爭(zheng) ,父親(qin) 當過海軍(jun) 戰士。而從(cong) 未謀麵的外公,對孫嘉懌而言隻是兩(liang) 個(ge) 信息:在抗美援朝戰爭(zheng) 犧牲,是個(ge) 偵(zhen) 察兵。
“小時候家裏還有張外公的照片,後來就找不到了。他是什麽(me) 樣的人?他經曆過什麽(me) ?那麽(me) 多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又有著怎樣的故事?”想起外公,孫嘉懌就能想起那首歌——“為(wei) 什麽(me) 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為(wei) 了尋找外公的身世,孫嘉懌加入了很多老兵群。而且,她還養(yang) 成一個(ge) 習(xi) 慣,每當出差都要去當地的烈士陵園,將陵園照片和自己的感受發到微博上。
安徽省太和縣烈士王心恒的侄子王誌寶,就是通過微博聯係上孫嘉懌的。家人隻知道王心恒1949年在解放寧波的戰鬥中犧牲,卻不知他葬於(yu) 何處。孫嘉懌用兩(liang) 周時間在寧波四處探尋,最後終於(yu) 在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找到了烈士的陵墓。
“天地英雄氣、江河萬(wan) 古流,我們(men) 不能讓革命曆史被時間湮沒,不能讓人民英雄消失在曆史的星空。”孫嘉懌就這樣將搜索半徑從(cong) 自家擴到了大家。
眼睛、鼻子、嘴巴……已經從(cong) 寧波市福利院醫生崗位退休的陳荷珍捧著張畫像,一寸一寸地撫摸著:“這就是我心中的爸爸。”
父親(qin) 陳忠根犧牲的時候,陳荷珍隻有1歲。因為(wei) 沒有照片,她從(cong) 來都不知道父親(qin) 的樣子。得知這是很多烈士家屬心中的遺憾,孫嘉懌發出“為(wei) 烈士畫像”的倡議,並得到了浙江傳(chuan) 媒學院師生的響應。給陳忠根畫像的,是“80後”教師武小鋒,他根據陳荷珍及其兩(liang) 個(ge) 姑姑年輕時候的照片還原出英雄的形象。
照片是念想,畫像是念想,遺物也是。
在慶祝建黨(dang) 100周年之際,孫嘉懌發起了一係列為(wei) 烈屬服務的活動,“我為(wei) 烈屬修遺物”是其中之一。
1950年11月,零下40攝氏度的朝鮮古土裏,年僅(jin) 27歲的汪文才在堵截敵軍(jun) 增援部隊時英勇犧牲,地方政府給他家做了塊“革命先鋒”的牌匾。歲月流逝,牌匾如今成了破損的半塊木板。
寧波財經學院文物修複專(zhuan) 業(ye) 的學生來了。悉心的打磨和一筆一刀的雕刻中,新時代青年和70年前浴血奮戰的年輕人有了心靈的溝通。
孫嘉懌以前在一家私企上班。為(wei) 了支持她的公益事業(ye) ,寧波市海曙區團委邀請她到區誌願者協會(hui) 工作並擔任副秘書(shu) 長,還開設了“孫嘉懌青年工作室”。海曙區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也在資金支持、查找信息、聯係烈士陵園等方麵對她給予幫助。2020年9月,烈士尋親(qin) 項目獲得首屆浙江省誌願服務項目大賽金獎。
堅持多年,孫嘉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和她在一起。如今,他們(men) 已經是一支由450人組成的誌願服務團隊。“這裏麵‘80後’有60%。”孫嘉懌說。聯絡、資料整理、墓地拍攝、信息審核……包括尋親(qin) 成功後的代祭掃,他們(men) 心甘情願地忙碌著。
10年時間,孫嘉懌和團隊到訪過712座烈士陵園,足跡遍布7個(ge) 國家和國內(nei) 25個(ge) 省區,建起有4萬(wan) 多位烈士的信息數據庫,為(wei) 1107位烈士找到家人。2021年,孫嘉懌登上“中國好人榜”,獲得“全國學雷鋒誌願服務‘四個(ge) 100’先進典型最美誌願者”稱號。
英雄的生命開鮮花,賡續紅色血脈的青春別樣美。孫嘉懌和她的團隊,還執著地行走在為(wei) 烈士尋親(qin) 的路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