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談非遺保護:科學保護是根本,人才培養是關鍵
中新社天津6月15日電 題:馮(feng) 驥才談非遺保護:科學保護是根本,人才培養(yang) 是關(guan) 鍵
作者 孫玲玲
“中國近十萬(wan) 項的非遺項目,怎麽(me) 樣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怎樣跟現代的生活融合好,這都是我們(men) 的任務。”近日,著名作家、文化學者馮(feng) 驥才談到中國非遺學科的建設時說,“沒有專(zhuan) 業(ye) 保護,文化遺產(chan) 就可能會(hui) 得而複失。”
在馮(feng) 驥才看來,在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上,中國居於(yu) 首位,這表明這個(ge) 文明古國的現代眼光受到了國際知識界的高度認可。
去年,中國首個(ge)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學交叉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落戶天津大學。該學科的正式設立,標誌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人才培養(yang) 進入了高層次、專(zhuan) 業(ye) 化、全新的曆史階段。就在幾天前,這個(ge) 學科的碩士錄取通知書(shu) 從(cong) 天津發出,今年秋季新學期,首批非遺學科新生將開啟非遺學科的研究之旅。
“經過多年努力,目前我國已經將祖先在中華大地上創造的‘文化家底’基本摸清。”馮(feng) 驥才認為(wei) ,要對如此龐大又繽紛的曆史文化財富進行保護,難度很大,而應對這些挑戰,科學保護是根本,人才培養(yang) 是關(guan) 鍵。
“我國非遺學研究領先於(yu) 國際。”馮(feng) 驥才認為(wei) ,中國作為(wei) 一個(ge) 文化古國,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眼光。2002年中國文聯中國民協便啟動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chan) 搶救工程”,2003年文化部啟動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程”。
“我們(men) 的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傳(chuan) 承迫切需要一支奮發有為(wei) 的生力軍(jun) 。”馮(feng) 驥才認為(wei) ,非遺是一個(ge) 民族和國家偉(wei) 大而不可再生的文化財富。它永遠不是過去時的,它是活態的,需要長盛不衰,文化精髓要代代相傳(chuan) 。“不僅(jin) 是非遺保護事業(ye) 本身的需要,我們(men) 還將漸漸擁有一支實實在在的弘揚中華優(you) 秀文化的骨幹力量!”
“非遺學科是一個(ge) 集理論研究、田野調查、保護與(yu) 管理等於(yu) 一體(ti) 的新興(xing) 交叉學科。在非遺人才培養(yang) 的過程中,除了課程學習(xi) ,還將帶著學生撲向田野,進行大量腳踏實地的田野調查和管理實踐,讓學生的理論學習(xi) 和我國文化的現實需求結合起來。”天津大學馮(feng) 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非遺中心主任耿涵向記者介紹,目前,天津大學馮(feng) 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組建了由中國非遺領域的權威專(zhuan) 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hui) ,組織相關(guan) 領域的權威專(zhuan) 家編寫(xie)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係列教材。(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