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唐朝是一本厚厚的書

發布時間:2022-06-16 10:4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著書(shu) 者說】

  編者按

  唐朝,是一個(ge) 恢宏大氣的時代。那時的詩,那時的畫,那時的書(shu) ,那時的舞,無一不在展示那個(ge) 時代的美。這種美也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伴隨著我們(men) 的民族發展和成長。

  陳望衡、範明華兩(liang) 位資深學者站在哲學的高度,以嚴(yan) 謹的治學態度,另辟蹊徑,從(cong) 審美的視角審視大唐,多維度多側(ce) 麵展示大唐氣象和大唐之美,引領讀者走近那氣象萬(wan) 千的大唐,見證那千古不朽的輝煌。

  【讀書(shu) 者說】

  作者:汪修榮(江蘇鳳凰出版傳(chuan) 媒集團編委會(hui) 編委、編審)

  從(cong) 審美視角看大唐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ge) 強盛時代,在漫長曆史中曾是代表中華文明的一個(ge) 標誌性的朝代。大唐帝國屹立在東(dong) 方時,歐洲還處在黑暗的中世紀,美洲還沒有被發現。此時的大唐帝國無疑是當時世界第一強國,政治、經濟、文化、文學藝術等各個(ge) 方麵都取得了長足發展,對亞(ya) 洲和世界產(chan) 生巨大影響,可謂萬(wan) 國來朝,極一時之盛。

  盛唐氣象也成了後人向往的最高境界,無數人希望夢回唐朝。鑒於(yu) 唐代在中國曆史上的重要地位與(yu) 影響,對唐代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江蘇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大唐氣象——唐朝審美意識研究》,洋洋七十餘(yu) 萬(wan) 言,陳望衡、範明華兩(liang) 位資深學者站在哲學的高度,以嚴(yan) 謹的治學態度,另辟蹊徑,從(cong) 審美的視角審視大唐,多維度多側(ce) 麵展示出大唐氣象和大唐之美,令人耳目一新。

  大唐氣象

  何為(wei) 大唐氣象?什麽(me) 代表了大唐盛世、大唐精神?一千個(ge) 研究者也許有一千種答案。本書(shu) 兩(liang) 位學者從(cong) 審美的視角審視唐朝,為(wei) 研究大唐氣象提供了一種新穎的視角。作者全麵、完整、係統地梳理了唐代文學藝術等方方麵麵的成就,把宏觀研究與(yu) 微觀解析相結合,從(cong) 詩歌、散文、小說、文論、書(shu) 法、繪畫、樂(le) 舞、雕塑、城市建設、建築營造、園林、儒道釋等諸多方麵,對唐代審美意識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多維度立體(ti) 展示了大唐氣象和大唐精神,為(wei) 讀者呈現出大唐之美。作者在宏觀研究的基礎上,對每個(ge) 細分門類都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分析與(yu) 解剖,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據,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與(yu) 分析,脈絡清晰,史料翔實,內(nei) 容豐(feng) 富,體(ti) 現出作者開闊的研究視野、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嚴(yan) 謹的治學態度。

  作為(wei) 一個(ge) 興(xing) 盛的王朝,大國氣度、時代精神,可以說是唐王朝一個(ge) 鮮明標誌。唐代曆經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幾個(ge) 階段,安史之亂(luan) 後,唐帝國逐漸走向衰落,但綜觀有唐一代,陽剛、樂(le) 觀、昂揚、自由,仍然是唐王朝總的時代精神和主流,這種強烈的時代精神自然深刻影響著文人、作家和藝術家們(men) ,影響著人們(men) 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心理,自覺不自覺地融入文學、建築、音樂(le) 、書(shu) 法、繪畫甚至宗教等各方麵的創作之中,成為(wei) 一個(ge) 時代的審美精神、審美趣味和審美風尚。這種時代精神無處不在,並對後代甚至外國的文學藝術,比如日本文學藝術和建築等,產(chan) 生深遠的影響,這正是唐代的文化影響力和文化軟實力的有力證明。

  大唐之美

  唐代文學藝術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趣味,與(yu) 唐代的社會(hui) 環境、時代精神息息相關(guan) 。文學藝術等既是時代精神的載體(ti) ,又是時代精神的一部分。作者用大量研究揭示了二者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這種時代精神和宏大氣象在李白浪漫主義(yi) 詩作、王昌齡等人的邊塞詩、王勃、陳子昂散文以及唐代建築與(yu) 雕塑中都一覽無遺。唐代詩歌可以視為(wei) 這種時代精神和審美取向的典型代表。無論是李白的詩歌,還是邊塞詩以及王維等人謳歌大自然的詩作,無論表現建功立業(ye) 的,還是表達個(ge) 人誌向的,唐代詩歌總體(ti) 上都體(ti) 現了那個(ge) 強盛王朝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和帝國氣概,這一點在初唐和盛唐尤為(wei) 明顯。這種浪漫主義(yi) 情懷、建功立業(ye) 的精神和胸懷天下的抱負,至今仍強烈地感染著後人。

  唐代這種審美意識的形成有著多方麵的原因,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作者用翔實的資料和紮實的研究,對此進行了多方麵的深入剖析。唐代審美意識的形成,主要得益於(yu) 唐王朝的大環境大氣候,帝國強盛、政策開明、風氣自由、文化自信、對外交流開放、各民族文化融合、文學藝術百花齊放等等,這種社會(hui) 氛圍與(yu) 泱泱大國的氣度胸襟,為(wei) 文學、藝術、文化等方麵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為(wei) 作家藝術家提供了一個(ge) 自由發揮的人文環境,造就了唐王朝文學、藝術、文化等各個(ge) 方麵的繁榮,使唐代詩歌、樂(le) 舞、繪畫、雕塑、建築等成就處於(yu) 當時世界最高峰,詩歌更成為(wei) 大唐帝國的一麵文化旗幟。

  唐朝的強盛與(yu) 帝國雄心,既表現在積極進取的時代朝氣和時代精神,也表現在海納百川、包容互鑒的寬廣胸懷,展示的正是一個(ge) 強盛大國的雄心抱負與(yu) 文化自信。這一點在初唐和盛唐尤為(wei) 明顯。這種文化自信體(ti) 現在對外積極交流、各民族以及民間文學藝術兼收並蓄,而這種文化包容自信又進一步促進了唐代文學藝術等各方麵的繁榮發展,並自然地融入審美意識和審美創作之中。以音樂(le) 為(wei) 例,李世民強調“樂(le) 在人和”,在重視宮廷音樂(le) 的同時,也不排斥民間音樂(le) ,同時廣納胡樂(le) ,兼收並容,因此《霓裳羽衣曲舞》成為(wei) 當時最有名的樂(le) 舞,標誌著唐代音樂(le) 審美的最高成就,堪稱唐代精神的代表之一。

  作者在剖析唐代主流審美意識的同時,也係統分析了唐代審美意識的多樣性和豐(feng) 富性,以及審美風格的演變。唐代的文學藝術等,在主流之外,也保持了風格的多樣化,作家藝術家的個(ge) 性得到了充分張揚,比如詩歌中,既有浪漫主義(yi) ,也有現實主義(yi) ;既有雄渾慷慨的邊塞詩,也有王維等人的山水詩,甚至宗教詩,其他領域也都一樣,這是一個(ge) 創作自由的時代,作家創作個(ge) 性得到了充分展示,人文精神和自由思想滲透到方方麵麵。在音樂(le) 中,既有陽春白雪,也有下裏巴人。正是這種開放包容自由的政策,促進了唐代文化藝術的繁榮興(xing) 盛,形成一座座後人難以企及的文化高峰和大唐氣象。

  研究曆史是為(wei) 了借鑒曆史。今天我們(men) 研究唐代審美意識的形成及其發展演變,對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對繁榮新時代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對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和軟實力,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yi) 。曆史是一麵鏡子,以史為(wei) 鑒,才能更好地行穩致遠。

  唐朝:世界文化史上光輝的一章

  作者:陳望衡(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唐代是中華民族曆史上最值得驕傲的時代之一。國力強大,文化繁榮。這個(ge) 時期,美洲尚未被歐洲人發現;歐洲處於(yu) 黑暗的中世紀,城市破敗,田園荒蕪。唯有中國這塊土地,呈現繁榮、興(xing) 旺的景象。大唐帝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物質財富,也擁有世界上最燦爛、最輝煌的精神財富。詩歌、樂(le) 舞、書(shu) 法、繪畫、雕塑、建築、園林,在當時的世界上毫無爭(zheng) 議地處於(yu) 最高水平。

  那麽(me) ,唐代人的審美品位究竟是什麽(me) 樣子的?現在,我們(men) 隻能通過唐人自己留下的物質作品或文字作品去揣摩、去想象了。讀讀杜甫的《麗(li) 人行》,那都城長安水邊麗(li) 人出行的場景何等靚麗(li) ,何等輝煌!且不說“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的女人姿態盡見唐人視肥為(wei) 美的女性審美觀,僅(jin) 看看這貴族女子的裝飾:“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葉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那個(ge) 時期的工藝水平、審美趣味不是盡為(wei) 彰顯了嗎?再看看王勃的《滕王閣序》,那地處偏僻的江西南昌也有這樣崇阿的殿宮:“桂殿蘭(lan) 宮,即岡(gang) 巒之體(ti) 勢。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唐代的繁華、強壯以及高度發達的文明,不是也盡可見出嗎?

  繁華、富裕、強大、開放,虎虎有生氣,這是唐人留下的物質文明與(yu) 精神文明給我們(men) 的總體(ti) 印象。品味唐人的審美情趣,探討唐人的審美觀念,猶如從(cong) 高空俯瞰大地,唐朝的精神氣象,唐朝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水準,都一覽無餘(yu) 了。

  作為(wei) 《大唐氣象——唐朝審美意識研究》這一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負責人,作為(wei) 這部書(shu) 的主要作者,關(guan) 於(yu) 唐朝,我想要說的話,在此書(shu) 中說得很多了,這裏,我想要強調兼補充的主要是三點:

  唐朝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

  中國,是中國人建立的國家,這中國人不隻是漢族,而是諸多民族,今天統稱為(wei) 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的形成,須溯源於(yu) 史前,史前生活在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為(wei) 核心的廣大地區中的人民均是中華民族的源頭。按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的看法,大體(ti) 上可以分成三大集團:一是以炎帝、黃帝為(wei) 首領的華夏集團;二是以少昊、太昊為(wei) 首領的東(dong) 夷集團;三是以祝融、驩兜為(wei) 首領的苗蠻集團。三大集團幾乎涵蓋後來在中華大地上生存與(yu) 發展的全部民族。這些民族首先共同創造了史前文明,仰韶文化主要位於(yu) 中國西部及中部,紅山文化主要位於(yu) 中國東(dong) 北部、北部,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主要位於(yu) 中國東(dong) 部近中部,淩家灘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主要位於(yu) 中國南部、近中部、近東(dong) 部一帶。這些文化的核心很難說是哪一個(ge) 民族創立的,像紅山文化地區主要是突厥人、回紇人、契丹人、鮮卑人、蒙古人、女真人生活地,能說紅山文化沒有他們(men) 先祖的功績?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是夏文化的先緒,屬於(yu) 華夏正統,而這地方屬於(yu) 東(dong) 夷,能說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沒有東(dong) 夷的功績?

  華夏之分產(chan) 生於(yu) 進入文明時代的夏商周三代而主要是周代,自此,居於(yu) 中原的漢族政權統稱為(wei) 夏,而居於(yu) 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統稱之為(wei) 夷。漢文化主要為(wei) 農(nong) 耕文明;夷文化主要為(wei) 遊牧文明。夷、夏之別是儒家提出來的一個(ge) 觀點,但這種觀點主要不是民族的區分,而是文化的區分。儒家認為(wei) ,是夷還是夏,最重要的或者說最後的判定是看文化,儒家所認同的文化是禮樂(le) 文明,這在當時是一種進步文化,這種文化雖然有自己的內(nei) 核,但並不是封閉的,它是開放的,夷、夏一直互有吸收,夷、夏的融合實質是文化的融合,而文化的融合必然導致民族的融合,是為(wei) 中華民族的建立。

  民族的融合是一個(ge) 浩大的工程,開始於(yu) 史前,夏商周秦漢均有發展,到魏晉南北朝則出現一個(ge) 高潮,其突出體(ti) 現是北朝少數民族政權紛紛向漢文化學習(xi) ,並且均標榜自己為(wei) 華夏正統,這些政權中,北魏最為(wei) 傑出。曆經兩(liang) 百多年的南北分裂及各小國紛爭(zheng) 後,中國實現了統一,先是隋,接著就是唐。擁有鮮卑血統的李唐王朝,其國家的主流文化是繼承周秦漢的華夏文化,但唐朝的文化比周秦漢的文化開放得多。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兩(liang) 條特別值得重視,一是“中國既安,四夷自服”。這是魏征向唐太宗提出的建議,唐太宗接受了。由於(yu) 唐朝專(zhuan) 力於(yu) 國家建設,唐帝國的輝煌成就使“四夷”畏懼、敬佩,自然從(cong) 內(nei) 心願意臣服。二是“胡漢平等”。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用人不戴“種族”眼鏡,大量任用非漢人官員,甚至讓他們(men) 擔任重要的軍(jun) 事統帥。這種情況在中國其他朝代幾乎是沒有的。對於(yu) 少數民族的百姓,也不歧視。唐太宗將歸順大唐的突厥人安排在京城不遠的地方居住和生活,並且給予他們(men) 一定的經濟支持。在他看來,歸順了大唐,就是大唐的子民,因為(wei) 來到新的地方生活,應該予以優(you) 待。

  正是因為(wei) 唐朝對待少數民族采取正確的政策,在中國曆史中,中央政權與(yu) 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關(guan) 係處理得最好的朝代是唐朝。因為(wei) 唐朝多采用和親(qin) 的手段與(yu) 少數民族政權建立親(qin) 情關(guan) 係,少數民族政權稱中原王朝為(wei) 舅,這種稱呼一直延續到宋。而唐太宗則被尊稱為(wei) “天可汗”。

  公元788年,新疆的回訖上書(shu) 唐朝,請改國名為(wei) “回鶻”,“義(yi) 取回旋輕捷如鶻也”。公元838年,唐文宗冊(ce) 封回鶻可汗,《全唐文》中留下“海內(nei) 四極,惟唐舊封,天下一家,與(yu) 我同軌”的文字記錄。應該說,以華夏文化為(wei) 核心的多民族統一體(ti) 的中華民族,它的真正形成是在唐朝。

  唐朝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唐朝在中國曆史上的存在時間為(wei) 公元618年至907年,近300年。這個(ge) 時期,西方屬於(yu) 黑暗的中世紀時代。歐洲大地,戰亂(luan) 頻仍,烽煙四起,經濟蕭條。回看亞(ya) 洲,日本貴族內(nei) 訌,政權迭換,首都數遷;南亞(ya) 、西亞(ya) 大地,數國並存,內(nei) 亂(luan) 不已。公元651年大食攻波斯,波斯國王向唐王朝求援。可以說,在這個(ge) 時代,世界上相對比較安全之地是唐朝,相對比較富裕之地也是唐朝。且不說首都長安花團錦簇,被諸多外國商人譽為(wei) 人間天堂,就是偏遠之地的揚州,也是中外商人向往的聖地。“腰纏十萬(wan) 貫,騎鶴下揚州”不是虛話。

  這個(ge) 時候的中國——唐朝采取的對外政策是開放。中國國門大開,陸上絲(si) 綢之路、海上絲(si) 綢之路均暢通無阻。於(yu) 是,不僅(jin) 臨(lin) 近的日本人、新羅人來了,而且遙遠的歐洲人、印度人、大食人、波斯人也來了,不僅(jin) 人來了,物來了,各種異域的宗教如景教(基督教的一支)、佛教、拜火教、摩尼教也來了。據《唐六典》記載,唐朝與(yu) 三百多個(ge) 國家和地區有交往,唐朝首都長安成為(wei) 世界的中心: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宗教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和娛樂(le) 中心。正如王維詩中所寫(xie)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wan) 國衣冠拜冕旒。”(《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外國人來中國學習(xi) ,工作,做生意,傳(chuan) 播宗教,有些人就愛上中國,留在中國,有人還做上了唐朝政府的高官,如日本的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呂),他於(yu) 唐開元五年(717)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來中國,就讀於(yu) 太學,後在唐朝任職。國際交往中,日本與(yu) 中國的交往最為(wei) 穩固,最為(wei) 友好,也最有成就。早在西漢,日本與(yu) 中國已有往來,東(dong) 漢光武帝還賜給日本國王官印。到唐朝,中日往來達到全盛。據史書(shu) 記載,日本派來中國的遣唐使不下十三次。

  大量外國人來中國,也有不少中國人去外國。據阿拉伯人蘇萊曼的《東(dong) 遊記》,中國海船特別巨大,波斯灣風浪險惡,隻有中國船可以暢行無阻。埃及開羅南郊的福斯特遺址,發現唐朝的瓷片數以萬(wan) 計,南洋婆羅洲北部沙撈越地方,還發現唐人開設的鑄鐵廠。中國人去國外,不隻是做生意,辦企業(ye) ,也有去學習(xi) 的,去傳(chuan) 播佛教的。

  開放的好處是世界性的,對於(yu) 中國、世界的經濟、文化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yi) 。能夠將開放的事業(ye) 做得這樣好,主要是唐人的意識使然。第一,他們(men) 具有可貴的文化自信,當然,這中間也夾有天朝自詡的陋習(xi) ,但更多的是文化自覺和自信。事實上,唐朝的文化在當時的世界,是先進的。另一方麵,他們(men) 具有博大的胸懷和以禮待客的態度。開元初年,日本使者請唐朝派儒生授經學,按禮節,日本學生是要去學堂學習(xi) 的。唐玄宗變通“禮聞來學,不聞往教”的慣例,選派名儒就日本學生入住的寓邸授經,以滿足使者的要求,而不因國家強大而驕吝。

  以上足以說明,唐朝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家園,唐朝是當時世界文化的中心。成就唐朝如此崇高地位的是唐朝在政治、經濟、軍(jun) 事、文化上的強大,是唐朝夷夏一體(ti) 、平等相處、包容大度的民族團結政策,是唐朝開放、大氣、友好、公平的外交政策。

  唐朝對於(yu) 中華民族複興(xing) 的啟示

  唐朝是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她的輝煌成就值得我們(men) 頂禮、學習(xi) ,但是我們(men) 頂禮唐朝、學習(xi) 唐朝不是複製唐朝,而是超越唐朝,創造一個(ge) 遠比唐朝輝煌的現代中國。

  唐朝給予我們(men) 的重要啟示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堅持中華民族一體(ti) 化的觀念。中華民族不隻是一個(ge) 民族,而是有眾(zhong) 多民族,目今為(wei) 五十六個(ge) 民族。雖然不是同一個(ge) 民族,但有著共同的文化血緣,共同的政治經濟文化利益,擁有唯一的、共同的家園。唐朝在這方麵做得好的地方主要在觀念,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家。既然是一家,為(wei) 了共同利益,就必須互相學習(xi) ,取長補短,互有諒讓。唐太宗曾經與(yu) 他的臣下討論與(yu) 北狄的外交政策,他說,采取軍(jun) 事行為(wei) ,雖然可以解決(jue) 問題,但隻是暫時的,而且要死很多人。其實和親(qin) 並非不好,“朕為(wei) 蒼生父母,苟可利之,豈惜一女!北狄風俗,多由內(nei) 政,亦既生子,則我外孫,斷可知矣。”說得多好,外孫多多,有何不好呢?

  再次,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觀念。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在建設現代化強國的今天,我們(men) 必須與(yu) 世界上平等待我的國家、民族共同攜起手來,應對從(cong) 政治經濟到自然環境的各種挑戰,我國的人民要過好日子,世界上的人民也要過好日子。正如一句俗話所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其次,開放是唐朝成功至關(guan) 重要的原因。開放建立在自信的基礎上,而自信又築基在強大的基礎之上。它們(men) 互相影響,互相推動。中華民族從(cong) 來沒有像今日這樣開放,重要原因是我們(men) 從(cong) 來沒有像今日這樣自信,這樣強大。開放沒有盡頭,我們(men) 將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沿著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把我們(men) 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並且也為(wei) 世界人民的和平幸福事業(ye) 做出更大的貢獻。

  唐朝是一本厚厚的書(shu) ,這其中有著無窮的智慧,值得我們(men) 反複地研究、學習(xi) 、反思、吸取。

  唐朝是一麵鮮豔的旗幟,昭引著我們(men) 奔向複興(xing) 中華民族的光輝未來。

  頂禮唐朝,超越唐朝,複興(xing) 中華。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