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推進石窟與土遺址保護研究 搭文化遺產領域跨界交流平台
中新網蘭(lan) 州6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甘肅省文物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程亮15日在蘭(lan) 州介紹說,甘肅236處石窟寺沿著絲(si) 綢之路廣泛分布,形成一道綿延千裏的石窟藝術長廊,是華夏文明與(yu) 絲(si) 綢之路文明交流融合的重要見證;9000餘(yu) 處土遺址星羅棋布、燦若星河,是中華民族文化資源寶庫的核心資源。但由於(yu) 石窟寺和土遺址病害發育複雜,對賦存環境要求較高,其保護應用研究和技術研發曆來備受關(guan) 注。
當日,由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主管,敦煌研究院主辦,《石窟與(yu) 土遺址保護研究》編輯部編輯出版的文物保護科技期刊《石窟與(yu) 土遺址保護研究》創刊發行。其辦刊宗旨是圍繞石窟與(yu) 土遺址保護,刊載科技考古和文物數字化等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促進文化遺產(chan) 保護科學研究,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保護創新發展和學術交流。
程亮說,該刊物的創辦,將為(wei) 甘肅充分發揮石窟和土遺址文物資源、保護技術及人才儲(chu) 備優(you) 勢,加快“典範”“高地”建設提供新動能、發揮新作用,也將為(wei) 有效改善該省文物保存狀況提供理論支撐。同時,推動文物保護助力中華文明探源、中國曆史研究、文化發展等,廣泛融入生活、破圈發展。
石窟寺、土遺址是我國璀璨文化遺產(chan) 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證了中華文明持續演進和多元文化交流互鑒的偉(wei) 大曆程,具有無與(yu) 倫(lun) 比的曆史價(jia) 值、藝術價(jia) 值和科學價(jia) 值。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將文化遺產(chan) 保護事業(ye) 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石窟寺、土遺址保護事業(ye) 經曆了從(cong) 無到有,到今天已發展成融合物理、化學、考古、地質、生物、人文、藝術等多學科內(nei) 容,湧現出一大批優(you) 秀科研成果。
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支持石窟寺與(yu) 土遺址保護事業(ye) 發展,為(wei) 石窟與(yu) 土遺址保護發展帶來了新機遇、賦予了新使命。
敦煌研究院院長、《石窟與(yu) 土遺址保護研究》主編蘇伯民介紹說,敦煌研究院是我國最早從(cong) 事石窟寺、壁畫及土遺址保護的科研單位。該院在石窟寺、壁畫、土遺址保護、文物數字化、文化遺產(chan) 保護理論等方麵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處於(yu) 國內(nei) 領先地位。文物保護技術也服務應用於(yu)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中去。
蘇伯民說,近年來,敦煌研究院與(yu) 國內(nei) 外諸多文物保護研究機構、高等院校開展了石窟寺與(yu) 土遺址方向的深度合作,包括聯合培養(yang) 人才、保護利用、數字化展示等項目,獲得了廣泛影響力。正確的科研導向、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廣泛的國內(nei) 外影響力也支撐該院成功創辦《石窟與(yu) 土遺址保護研究》。
據悉,該刊目前設有石窟寺保護、壁畫保護、土遺址保護、科技考古、文物數字化、保護材料與(yu) 工藝、文化遺產(chan) 保護理論、保護與(yu) 修複案例等欄目,涵蓋了石窟寺、壁畫、土遺址保護研究及科技考古、文物數字化等主要領域,並將根據文化遺產(chan) 保護理論的進展和文物科技的創新發展適時增加調整欄目設置。(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