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西安父子兩代合力製作微縮“鍾鼓樓”:方寸之間彰顯古建之美

發布時間:2022-06-17 09:5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解說】近年來,隨著古建微縮技藝的興(xing) 起,讓許多傳(chuan) 統古建築得以直觀地展現,拉近了世人對古建文化的了解。西安男子張欣是一名古建微縮技藝人,他於(yu) 近年和其父親(qin) 一起製作了微縮版明代“鍾鼓樓”。

  今年48歲的張欣,從(cong) 小受父親(qin) 影響,便對古建微縮技藝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據張欣介紹,其父親(qin) 是一名傳(chuan) 統木匠,早年從(cong) 事木工技藝,並以此維生。20世紀80年代,張欣父親(qin) 開始鑽研古建微縮技藝,並通過查閱相關(guan) 建築類古籍,製作了些許古建築微縮模型。在其父親(qin) 的熏陶下,張欣也鑽研起了古建微縮技藝。

  【同期】西安古建微縮技藝人 張欣

  我也逐漸地通過耳濡目染,慢慢地喜歡上了這個(ge) 技藝,我也是開始學習(xi) 漆木工操作工藝,然後再學習(xi) 古建築的一些知識,再學習(xi) 繪製圖紙,然後一點一點地開始做小型的小飾作品,然後和我父親(qin) 一起合作做大型作品,再逐漸和父親(qin) 做群組作品,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

  【解說】西安作為(wei) 十三朝古都,留存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築,它們(men) 也成為(wei) 了張欣和其父親(qin) 創作的“對象”。據了解,父子倆(lia) 依據《清式營造則例》測繪了西安鍾鼓樓圖紙,並按 1比60的比例製作了微縮版明代“鍾鼓樓”。記者看到,微縮版明代“鍾鼓樓”以木質結構為(wei) 主,上麵門窗、圓柱、鬥拱等細節都刻畫的“栩栩如生”。

  【同期】西安古建微縮技藝人 張欣

  這個(ge) 是西安鼓樓微縮藝術品,這個(ge) 是我父親(qin) 畫的大樣圖,我和我父親(qin) 兩(liang) 個(ge) 人共同製作完成的,總共花了一年多時間,這個(ge) 是有5000多個(ge) 構件,然後通過榫卯組合到一起,這個(ge) 裏麵最難的這個(ge) 地方就是這個(ge) 屋麵,它隻有薄薄的一個(ge) 毫米,而且是整塊木料手工開具製作出來,這個(ge) 工藝要求是比較高的技術難度比較大。

  【解說】製作一件精美的古建築微縮模型,離不開創作者對曆史的“考究”,更考驗的是其深厚的技藝“功底”。張欣表示,“方寸間”的手上功夫必須過硬,才能製作出精美的作品。

  近年來,張欣和父親(qin) 先後創作了唐代“長安城大明宮含元殿建築群”微縮模型,明代“鍾鼓樓”微縮模型,清代“六角亭”及“四角亭”等微縮模型作品。其中部分作品走進了當地博物館展台,供世人參觀。

  【同期】西安古建微縮技藝人 張欣

  我們(men) 本著精益求精的態度,嚴(yan) 格按照古製,完全複原出作品,古建築微縮藝術品可以將中國這個(ge) 古建築文化,直觀地展現在世人麵前,同時它謳歌著我們(men) 先民的勤勞和智慧,讓世界更多的人喜歡中國的古建築文化。

  【解說】一座古建築就是一段曆史“縮影”,更是融合了古人的智慧與(yu) 美學,作為(wei) 古建微縮技藝人,張欣想通過自己的作品,讓更多人“讀懂”中國古建文化。張欣說,接下來會(hui) 繼續鑽研中國古建微縮技藝,製作更多精美作品,向世人展現中國古建之美。

  記者 梅鐿瀧 阿琳娜 西安報道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