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成都自然博物館的“智慧黑科技”:觀眾與古生物“互動”

發布時間:2022-06-17 09:5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解說】完整度超過80%且亞(ya) 洲最大之一的恐龍化石“合川馬門溪龍”,有隆昌鐵隕石、大竹重慶魚為(wei) 代表的數以萬(wan) 計的古生物化石、岩石、標本等稀世展藏品,更有全新設計呈現的似雪山又似岩石的驚豔建築外觀,然而成都自然博物館更吸引人的是館內(nei) 的“黑科技”。

  近日,記者探訪這座為(wei) 億(yi) 萬(wan) 年化石、生物打造的“智慧新家”。整個(ge) 博物館外部幕牆總麵積達3.4萬(wan) 平方米,大量使用穿孔石材幕牆,以更好展示建築外觀和細部構造。走進館內(nei) ,不僅(jin) 有融合3D浮雕模型和魔屏技術的四川省地形沙盤,三維模型複原動物的AR體(ti) 驗屏,16米長、8米高的環幕影院,還有眾(zhong) 多體(ti) 感互動遊戲和聲光投影項目。

  在巨型馬門溪龍雕塑複原模型前,通過數字觸控顯示技術,幾億(yi) 年前的合川馬門溪龍得以複活。模型外部會(hui) 隨著光影效果,呈現出骨骼、血管、內(nei) 髒等器官,市民可通過觸控控製恐龍的呼吸並觀察器官的運行,以及互動體(ti) 驗虛擬投喂等方式。

  【同期】成都自然博物館展陳工作人員陳樹龍

  也是通過骨骼的研究,之後一點一點地複原,通過若幹次的試驗,以達到跟(恐龍)的體(ti) 態和形態,骨架完全符合的標準。之後科技手段的運用就是在解剖(恐龍)的整個(ge) 內(nei) 部結構,從(cong) 頸骨、食管到胃、內(nei) 髒這些,(通過)相應的(技術)手段體(ti) 現出來。讓大家知道,這麽(me) 龐大的生物它每天其實就是在不停地進食。

  【解說】在繽紛生命廳分布著非洲草原,北美山林等場景,共擺放有300多個(ge) 珍貴動物標本。觀眾(zhong) 除了可以近距離參觀外,還可以通過操控二樓的VR數字望遠鏡,自由調整焦距捕捉館內(nei) 的任意動物獲取相應信息。

  【同期】成都自然博物館展陳工作人員洪宇

  通過(設備)屏幕上VR鏡頭的旋轉,捕捉展廳內(nei) 的(動物)標本,屏幕上會(hui) 彈出標本的信息,從(cong) 而觀眾(zhong) 會(hui) 跟動物(標本)之間有個(ge) 互動和信息的認識。

  【解說】繽紛生命展廳圍繞“生物多樣性”的主題,取材自然標本及其保存環境的研究成果,構建主題鮮明、內(nei) 涵豐(feng) 富,科學性、知識性、觀賞性和趣味性俱強的自然展陳。工作人員洪宇告訴記者,館內(nei) 場景的搭建極為(wei) 細致,大到背景牆繪,小到草木泥土都是專(zhuan) 業(ye) 人士反複設計而成的,僅(jin) “西南山地”一景,工作人員就多次深入野生環境進行采風,力求還原真實場景。

  【同期】成都自然博物館展陳工作人員洪宇

  “西南山地”這個(ge) 場景,我們(men) 多次在川渝地區現場采風和實地考察,後麵手繪的背景畫跟前麵的場景融合在一起,很好地還原了川渝地區西南山地(野外)風貌,包括(場景內(nei) 的)物種,我們(men) 選擇了一些在當地生活的這些動物,也模擬了自然界的聲音,我們(men) 通過這些手段讓觀眾(zhong) 有更好的體(ti) 驗感。

  記者呂楊 成都報道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