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保定走出的傳媒人③】閱讀董山峰:一本鮮活的人物傳記

發布時間:2022-06-20 11:13:00來源: 光明網

  采訪董山峰老師是一項艱巨而充滿啟迪的工作,就如同閱讀一本鮮活的人物傳(chuan) 記。

  說它艱巨,是因為(wei) 講述董山峰大學、工作經曆的新聞報道很多,想要寫(xie) 出新意非常困難。但我們(men) 發現董老師童年的求學經曆鮮有作品提及,而這也與(yu) 《保定走出的傳(chuan) 媒人》的定位十分契合。因此,我們(men) 的采訪重點放在了初、高中部分。

  但由於(yu) 時間久遠,很多該階段的場景都如滄海遺珠一般,隨見證者散落到了各地,想要將其穿成項鏈,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為(wei) 此,我們(men) 三進徐水,一下石門,見到了董山峰老師的親(qin) 人、同學和老師,他們(men) 提供了大量豐(feng) 富的素材。

  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董山峰的兩(liang) 位班主任。現居住在石家莊的張朝芬老師,把最好的生命時光奉獻給徐水教育事業(ye) ,雖已年逾八旬,且剛剛做完眼部手術,但剛一出院就接受了我們(men) 的采訪。整個(ge) 過程老人思路清晰,聲如洪鍾。原計劃1個(ge) 小時的采訪,用了2個(ge) 半小時。采訪結束時已經中午1點多,她還興(xing) 奮地表示“不餓”。

  董山峰的高中班主任葛承珍老師,當年是同學們(men) 心目中的帥哥教師,雖然也已是古稀之年,見到記者,問寒問暖,悉心關(guan) 照,一如當年照顧董山峰和他的五六十個(ge) 同學們(men) 。

  采訪董山峰則更加“坎坷”。原本計劃進京采訪,因疫情影響無法成行。隻能利用晚上的時間與(yu) 董老師電話連線,最長的一次曆時3個(ge) 多小時,從(cong) 半夜10點一直打到了淩晨。後來才知道,此時董老師正在擔任光明日報社黨(dang) 的十九大後第七輪內(nei) 部巡視的巡視組長,隻能利用深夜接受采訪。

  同時,此次采訪仍然有非常多的遺憾。董山峰曾經的老師如王煥然、梁家華、王輔仁、張慶年、張錦華、吳兆平、王鳳珍、連喜文、柳民生、米萬(wan) 營、周清、張銀山、臧文新、劉梅、李振榮、屠小萍等,當年在徐水青年的心中,都像學術明星一般令人敬仰,他們(men) 有的已仙逝,有的年事已高,有的聯係不便,其中即使采訪到一小部分,我們(men) 的報道也會(hui) 更有深度、溫度和厚度。

  當然,采訪和寫(xie) 作的過程也充滿啟迪。閱讀董山峰的人生經曆,麵對每個(ge) 階段、每種情況的抉擇,總能讓人找到他與(yu) 我們(men) ,以及曆史與(yu) 現實的契合點。對這次采訪,我們(men) 之所以簡單記錄而很少評論,就是相信不同人都能從(cong) 董山峰的選擇和行動中有所參悟。

  比如當下社會(hui) 急劇變革的時代大潮中,很多人慨歎命運的不公,抱怨自己沒有生在一個(ge) 好的家庭,甚至選擇“躺平”。40多年前,董山峰生在農(nong) 村,在吃飯都成為(wei) 問題的條件下,他樂(le) 觀向上,艱苦奮鬥,勇敢融入時代變革的大潮,從(cong) 而改變了命運。每每談及貧窮的生活和艱苦的求學,董山峰從(cong) 不回避,從(cong) 不抱怨,反而充滿感恩,充滿繼續造福國家和百姓的奮鬥熱情。

  再比如,在移動互聯網的大潮下,傳(chuan) 統媒體(ti) 麵對各種挑戰,但董山峰老師卻將一本典型的傳(chuan) 統媒體(ti) ——《博覽群書(shu) 》雜誌做出了世界級的影響力,成為(wei) 世界學人觀察中國閱讀風向的重要窗口。同樣麵臨(lin) 媒體(ti) 轉型的我們(men) 又能否有他這種格局、魄力與(yu) 執著呢?

  這些采訪中的啟迪和收獲,最後歸結為(wei) “心若大海仰望星空”八字標題,既是對董老師成功和人生理念的總結,也是筆者此次采訪的最大收獲。

  最後,還要感謝徐水區委宣傳(chuan) 部、教體(ti) 局和徐水一中,他們(men) 為(wei) 本文提供了大量豐(feng) 富的、有據可考的曆史素材。由於(yu) 篇幅、能力所限無法在正文中詳細闡述,在此一並感謝。(筆者:劉浩)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