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出《勇氣》?作詞人洪瑞業:保持有感,別對生活理所當然
馬來西亞(ya) 華語音樂(le) 人洪瑞業(ye) :《勇氣》背後的金牌作詞人
【《中國新聞》報記者 程小路 報道】無印良品的《想見你》、梁靜茹的《勇氣》、徐若瑄的《愛笑的眼睛》……這些膾炙人口的華語金曲都出自馬來西亞(ya) 知名作詞人洪瑞業(ye) 之手。從(cong) 家鄉(xiang) 玻璃市到吉隆坡,從(cong) 台北到深圳,從(cong) 詩歌界到音樂(le) 圈,入行25年來,他從(cong) 未停止創作,並一直在積極推動發掘更多新鮮創作人。近日,洪瑞業(ye) 接受《中國新聞》報專(zhuan) 訪,分享自己的創作秘訣:讓內(nei) 心慢下來,保持對生活的“有感”。寫(xie) 詩抑或寫(xie) 詞,在他看來是殊途同歸,“我希望表現中文的美”。
從(cong) 寫(xie) 詩到寫(xie) 詞 “表現中文的美”
“28歲詩轉詞,30歲開始發表,32歲寫(xie) 《勇氣》,37歲寫(xie) 《愛笑的眼睛》,42歲寫(xie) 《你不知道的事》,入圍金馬金曲,47歲才拿到這一座最佳作詞人。”不久前,洪瑞業(ye) 在微博上曬出自己2015年獲得馬來西亞(ya) 娛協獎獎“最佳作詞獎”的照片。
若非“作曲也必須是馬來西亞(ya) 人才能提名”這一限製,洪瑞業(ye) 也許能更早將這座獎杯攬入懷中。2000年,他為(wei) 無印良品寫(xie) 的《話題》《想見你》以及為(wei) 劉若英寫(xie) 的《透明》在娛協獎斬獲四個(ge) 獎項,同年8月發行的《勇氣》讓梁靜茹紅透華語歌壇。
“是梁靜茹給你的勇氣嗎”如今成了社交網絡的流行語,而給梁靜茹“勇氣”的,正是“金牌作詞人”洪瑞業(ye) 。
洪瑞業(ye) 出生在馬來西亞(ya) 玻璃市,祖籍福建南安。中學時,他的散文和詩歌頻頻見諸報端。上世紀90年代初年進入沙登農(nong) 業(ye) 大學(現改名為(wei) 博特拉大學)攻讀生物科技專(zhuan) 業(ye) 時,他已是驚豔馬華文壇的詩人。
馬來西亞(ya) 知名文學評論家張光達曾為(wei) 洪瑞業(ye) 1991年出版的詩集寫(xie) 序,張光達自己的詩歌評論集《風雨中的一支筆》也將洪瑞業(ye) 列為(wei) 19位有代表性的當代馬華詩人之一。
從(cong) 詩歌界到音樂(le) 圈,文字天賦過人的洪瑞業(ye) 事業(ye) 過渡得很順暢。他說:“不管是現在寫(xie) 詞,還是當初寫(xie) 詩,我還是希望表現中文的美。”
“我們(men) 想寫(xie) ,是因為(wei) ‘有感’”
2000年,洪瑞業(ye) 一度去台北發展,但很快又回到大馬並創辦了“立刻音樂(le) ”,專(zhuan) 注發掘詞曲創作人。2018年,中國內(nei) 地的“立刻音樂(le) ”成立,初衷也是發掘新人,但方式有了變化:從(cong) 前,公司為(wei) 創作者選歌、製作小樣,遞送至大型唱片公司,讓新人作品被選中的幾率大增;現在,這種模式不再適用。
至於(yu) 原因,洪瑞業(ye) 坦言,“跟唱片公司一樣,現在詞曲經紀的角色也沒那麽(me) ‘神’了。加上客戶方太多,預算跨度大,還有使用權甚至代理權買(mai) 斷,詞曲經紀公司說服作者簽專(zhuan) 屬合約的阻力很大”。此外,“作者之間的內(nei) 卷,也導致他們(men) 沒有耐心”。
新的形勢下,他也打開了新局麵。洪瑞業(ye) 現在將公司名改為(wei) “勇氣可加”,“加”意味更多跨界合作。他在內(nei) 地的業(ye) 務更加多樣,“一是帶領三個(ge) 梯次的製作團隊去接影視、產(chan) 品廣告等製作專(zhuan) 案,同時從(cong) 唱作人角度去企劃專(zhuan) 案,主動和音樂(le) 平台合作;二是主持創作營,今年6月就有網易雲(yun) 音樂(le) 在寧波和分貝文娛在景德鎮陶溪川各一場;三是通過課程培訓更多好的詞人,讓更多有興(xing) 趣寫(xie) 詞的‘小白’加入”。
從(cong) 2015年至2021年,由深圳市福田區政府支持的“金蝸牛填詞大賽”已連續舉(ju) 辦七屆,洪瑞業(ye) 是常駐評委。近日,網易雲(yun) 音樂(le) 主辦的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原創音樂(le) 大賽,他也是主要發起人及評委。近幾年,他和多個(ge) 音樂(le) 平台合作,持續發掘華語音樂(le) 創作者,用自己的資源為(wei) 新人鋪路。
洪瑞業(ye) 不吝分享技術上的經驗,而關(guan) 於(yu) 創作的原動力,他亦有很多肺腑之言。“創作初期,我們(men) 想寫(xie) ,是因為(wei) 我們(men) ‘有感’;後來(為(wei) 歌手)量身定製,我們(men) 還是必須有感。有人說(寫(xie) 詞)一要靠靈感,二要靠技巧。但我是不相信靈感的,要保持有感,要讓內(nei) 心慢下來。如果你對生活理所當然了,那麽(me) 不管你在哪種生活環境都會(hui) 是一樣的結果。”
他時常提醒年輕創作者不要忘記寫(xie) 歌的初心,“有次我輔導創作者時說了一句:要記得當初創作的快樂(le) 啊。對方突然稀裏嘩啦哭了起來”。
【《中國新聞》對話洪瑞業(ye) 】
互聯網讓音樂(le) 製作去中心化 但“精準推送”令選擇變窄
《中國新聞》報:從(cong) 詩人到詞人,最大的不同是什麽(me) ?
洪瑞業(ye) :詩是完全獨立的,詩人寫(xie) 完一首詩,這詩就是一個(ge) 完整生命體(ti) 了。詩可以寥寥幾個(ge) 字,可以數十行;詩可以不押韻;詩沒有固定格式(我是指現代詩)。
但歌詞不是。詞和曲綁定,才算一首歌,這也說明了為(wei) 什麽(me) 在版權上,一首歌如果是100%,詞曲則各占50%。在這個(ge) 認知上,詞不是獨立的,詞必須善用中文聲調,去貼旋律的高低起伏;詞需要借由旋律的鋪陳,在主歌、副歌還有過渡(pre -chorus或bridge)去說一個(ge) 主題、一個(ge) 故事,再透過歌聲去傳(chuan) 播。
在流行歌曲上,詞還要更直接地溝通,基本就在一首歌的長度裏完成。這是很多詩人轉詞人要做的功課。
《中國新聞》報:近幾年,關(guan) 於(yu) “華語流行音樂(le) 在走下坡路”的聲音不絕於(yu) 耳。對於(yu) 這種說法,您怎麽(me) 看?
洪瑞業(ye) :聽音樂(le) 人朋友說過,在紐約有一兩(liang) 萬(wan) 個(ge) 吉他樂(le) 手接錄音的活,但市場容量允許他們(men) 非常專(zhuan) 注在自己擅長的曲風。換句話說,歌手或編曲人,可以精準找到合適的樂(le) 手。
所以,當華人流行音樂(le) 主導地區從(cong) 港台轉到內(nei) 地時,我是滿懷期待的。比美國大幾倍的聽眾(zhong) 市場,即使不超越,也應該可以各種風格和音樂(le) 品種百花齊放,再小眾(zhong) 也有足夠的受眾(zhong) 群去支撐。但事實上,這期待落空了。超級計算機提供的即時數據,導致原本多元的選擇,被精準推送變得更窄了。但把現時的大環境定論為(wei) “流行音樂(le) 走下坡”,我沒有太讚同。準確來說,可能需要多幾次大洗牌,才能看到百花齊放。
《中國新聞》報:有人認為(wei) 網絡讓創作門檻降低。您對此怎麽(me) 看?
洪瑞業(ye) :從(cong) 唱片公司嚴(yan) 謹把關(guan) ,到網絡平台自由上架,我覺得應該不是門檻降低,而是去中心化,接近“零限製”。首當其衝(chong) 的一定是品質。以往從(cong) 詞曲作品嚴(yan) 選到幕後各階段的專(zhuan) 業(ye) 搭配,現在突然都解除了,沒有師徒製、專(zhuan) 業(ye) 培訓、實戰積累,單純就是量的暴衝(chong) 。
好處是我們(men) 本來認為(wei) 這樣的“開放”有助於(yu) 更多的大膽嚐試;壞處是陣痛期很長。畢竟審美沒有方程式,懂了就能解題。
《中國新聞》報:樂(le) 評人大V“耳帝”去年12月在微博上發布一份“100首華語最佳”榜單,您轉發這份榜單時說“自從(cong) 不再有人把關(guan) 作品發表,curating(策展)這任務越發重要”。以前“把關(guan) ”的是唱片公司,現在話語權從(cong) 大公司“下沉”到小工作室或創作者本人身上,這是不是一件好事情?
洪瑞業(ye) :當作品池太海量,大數據又以分析播放行為(wei) 和推送為(wei) 主要目的,我們(men) 就需要音樂(le) 領域的專(zhuan) 業(ye) 人士去策展、推薦,給聽眾(zhong) 的耳朵來一場“導讀”。
“下沉”感覺是貶義(yi) ,應該是“下放”吧。如果小工作室或音樂(le) 人自己不夠堅持,而科技人和資本家一味營銷大數據“算”出來的歌,大家就會(hui) 往“同類型”產(chan) 出,這就未必是好事。
既然是“創”作,就必須有在大環境“裏”的邊緣,冒一點險,移動圓心——這句話原意是Herbie Hancock(注:美國知名爵士樂(le) 音樂(le) 家)說的,這裏作借鑒。
《中國新聞》報:在內(nei) 地擔任華語歌曲創作比賽評委這幾年,您認為(wei) 歌詞創作在風格上有什麽(me) 變化嗎?
洪瑞業(ye) :這跟做唱片有點類似,當你發掘一位唱作人,第一張專(zhuan) 輯是從(cong) 他曆年創作精挑細選出來的,你會(hui) 聽到純粹的、感動的、充滿能量的內(nei) 容;籌備第二張時,就隻剩下他之前挑剩的,以及發片之後時間被壓縮的情況下創作的。兩(liang) 個(ge) 階段的心境是完全不一樣的。
很多歌曲創作比賽也是如此。第一、二屆有一批作品和新詞人很優(you) 秀,之後比賽廣為(wei) 人知了,參賽作品增加,但能收獲可雕琢的詞人“種子”反而減少了。前麵得獎的作品會(hui) 被參賽者分析,認為(wei) 那就是評審口味,從(cong) 而去迎合。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