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富同興 烏蘭布和沙漠育出生態明珠
將光伏發電與(yu) 生態治理有機結合,通過抬高光伏陣列高度、拉大陣列間距,給沙草種植留下了充足的空間;同時,以光伏組件為(wei) 植被遮陰,減少蒸發量,以植被生長抑製揚塵,減少對發電量的影響。內(nei) 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的實踐為(wei) 沙漠治理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共贏做出了有益探索。
近日,內(nei) 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舉(ju) 行了奶業(ye) 振興(xing) 項目集中開工儀(yi) 式, 8個(ge) 標準化奶牛養(yang) 殖場同時奠基。此時的磴口縣,已擁有44座標準化奶牛養(yang) 殖場,奶牛存欄12.35萬(wan) 頭,全年產(chan) 鮮奶近62萬(wan) 噸,而磴口縣的目標,是要建成全國最大的優(you) 質奶源生產(chan) 基地。
地處內(nei) 蒙古西部、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東(dong) 端的磴口縣,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條件和地利條件絕對算不上優(you) 渥,建成全國最大的優(you) 質奶源生產(chan) 基地,底氣從(cong) 何而來?究其根源,在於(yu) 當地日益好轉的生態環境。
在磴口,搞生態文明建設絕不僅(jin) 僅(jin) 是植綠種樹。近幾年來,鍥而不舍地與(yu) 惡劣的自然環境鬥爭(zheng) 了數十年的磴口縣終於(yu) 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新發展之路:在發展中搞好生態,向良好的生態環境要發展。
大漠新能源:板上發電,板下生金
位於(yu) 內(nei) 蒙古自治區西部的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總麵積約1500萬(wan) 畝(mu) ,其中超過三分之一分布在磴口縣境內(nei) 。走進現在的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工人們(men) 將稻草壓入沙中製作出草方格沙障,這種形似魔方的草方格不僅(jin) 可以防風固沙、涵養(yang) 水分,還能點播沙蒿、檸條等沙生植物,久而久之,寸草不生的大沙漠逐步發展成為(wei) 草障植物帶。
“近10年來,磴口縣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持之以恒推進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生態治理,實現了整體(ti) 遏製、局部好轉的良好局麵,全縣林草覆蓋度由新中國初期的0.04%提高到目前的37%,也使得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向黃河的輸沙量大幅度下降。”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韓應聯向記者介紹。
治理好的沙漠能生金,在產(chan) 生生態效益的同時,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還蘊涵著巨大的經濟效益。
沿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的穿沙公路向西行駛,一大片一大片的深藍色光伏板猶如汪洋大海,與(yu) 道旁的垂柳交相輝映,別有一番景致。磴口縣工業(ye) 園區管委會(hui) 黨(dang) 工委書(shu) 記、園區主任袁海文告訴記者,磴口縣黃河流域“光伏+沙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創新示範基地項目於(yu) 今年4月中旬集中開工。項目建設按照集中化、規模化布局,圍繞生態治沙、科技治沙、節水治沙、產(chan) 業(ye) 治沙,采取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林、草、藥相結合的立體(ti) 產(chan) 業(ye) 方式,助推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
據介紹,該光伏項目選用74萬(wan) 塊雙麵雙玻組件,平均每年上網小時數可達到1800小時,發電量可達到7.26億(yi) 千瓦時,同步配套6萬(wan) 千瓦儲(chu) 能,每天儲(chu) 能時長2小時。項目建成運行後,年產(chan) 值約2.1億(yi) 元,可實現林草藥綜合經濟效益3000萬(wan) 元,同時實現綠化治理麵積1.2萬(wan) 畝(mu) 。
板上發電,板下生金。在華盛綠能磴口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盛綠能)的基地內(nei) ,300多個(ge) 發電、種植兩(liang) 用的大棚排列整齊。“磴口縣土質好,日照充足,產(chan) 出的華萊士瓜品質好。這段時間,正是早熟華萊士瓜的上市期。”華盛綠能總經理李虎向記者介紹,這個(ge) 光伏+設施農(nong) 業(ye) 的產(chan) 業(ye) 園區,目前已投入使用的設施農(nong) 業(ye) 大棚有330棟,棚上發展清潔能源太陽能發電項目,棚下實施綠色無公害設施農(nong) 業(ye) ,光伏總裝機容量50兆瓦,年均發電7225.91萬(wan) 千瓦時,平均每年可節約煤約為(wei) 24568.09噸。
專(zhuan) 家表示,將光伏發電與(yu) 生態治理有機結合,通過抬高光伏陣列高度、拉大陣列間距,給沙草種植留下了充足的空間;同時,以光伏組件為(wei) 植被遮陰,減少蒸發量,以植被生長抑製揚塵,減少對發電量的影響。磴口縣的實踐為(wei) 沙漠治理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共贏做出了有益探索。
盤活沙資源:綠了沙漠,富了百姓
在磴口縣王爺地有機中蒙藥材種植基地(以下簡稱藥材基地),雪白的蓯蓉花點綴在成片的梭梭林中,順著花朵的下方用雙手挖幾下,長著“龍鱗片”的肉蓯蓉就顯露出來。作為(wei) 名貴的中藥材,肉蓯蓉寄生在梭梭木的根部,它在沙裏茁壯生長,梭梭木在沙地上防風固沙,二者成為(wei) 治沙的“黃金搭檔”。
藥材基地經理白蕾告訴記者:“我們(men) 現在種的梭梭林有兩(liang) 萬(wan) 畝(mu) 左右,今年預計采收的肉蓯蓉有一萬(wan) 畝(mu) ,畝(mu) 產(chan) 在100公斤左右,每畝(mu) 收益大約3000元。”
目前,磴口縣共吸引了內(nei) 蒙古王爺地蓯蓉生物有限公司、巴彥淖爾市三正蓯蓉沙林產(chan) 業(ye) 有限公司等20餘(yu) 家民營企業(ye) 參與(yu) 肉蓯蓉產(chan) 業(ye) ,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這些企業(ye) 在茫茫沙漠上人工種植了梭梭林50萬(wan) 畝(mu) ,接種肉蓯蓉14萬(wan) 多畝(mu) ,年產(chan) 鮮品肉蓯蓉500噸,磴口也因此成為(wei) 全國最大的人工接種肉蓯蓉生產(chan) 基地。
磴口憑借年日照時數3300小時以上的資源優(you) 勢,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沙產(chan) 業(ye) 理論,遵循生態產(chan) 業(ye) 化、產(chan) 業(ye) 生態化的思路,在烏(wu) 蘭(lan) 布和沙區通過人工造林、封沙育林、工程固沙等措施,先後完成了308華裏防沙林帶的更新改造工程,大力營造以喬(qiao) 木、梭梭、花棒等為(wei) 主的喬(qiao) 灌木結合的防風固沙林,阻斷沙源向黃河及城鄉(xiang) 周邊的輸沙通道,使烏(wu) 蘭(lan) 布和沙區近130萬(wan) 畝(mu) 的沙漠披上了“綠裝”。
與(yu) 此同時,通過政府推動、科技促動、產(chan) 業(ye) 帶動的方式,社會(hui) 化造林在磴口也蔚然成風。眾(zhong) 多企業(ye) 都加入到了治沙行列中,這些企業(ye) 重點發展現代農(nong) 牧業(ye) 、綠色新能源、肉蓯蓉、甘草等沙產(chan) 業(ye) ,初步形成烏(wu) 蘭(lan) 布和沙區有機特色經濟林、荒漠中藥材、光伏治沙等多業(ye) 並舉(ju) 的產(chan) 業(ye) 治沙格局,既盤活了烏(wu) 蘭(lan) 布和沙地資源,又有效加快了烏(wu) 蘭(lan) 布和沙區治理步伐。
湖光蘆葦蕩:百鳥齊飛,人遊畫中
位於(yu) 磴口縣的納林湖國家濕地公園,如今已成為(wei) 遊人如織的熱門景區。
納林湖濕地是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腹地大型的淡水湖,是我國西部地區鳥類繁殖和遷徙的重要場所,具有典型的幹旱地區濕地生態係統特性,也是西北地區重要的水鳥繁殖場所、遷徙途經地及黃河魚類生長繁殖的場所。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納林湖水經專(zhuan) 家檢測為(wei) 國家二類水體(ti) ,在此水中生長的各種魚類26種,被國家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命名為(wei) 有機生態魚,特別是湖中草魚,個(ge) 大體(ti) 肥,幾十斤的大草魚鮮嫩可口,市場供不應求,良好生態之下的經濟效益開始凸顯。
2010年,磴口縣引進寧夏沙湖旅遊區的開發管理團隊,以“保護優(you) 先、科學恢複、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為(wei) 總體(ti) 要求和目標,開始全麵治理開發納林湖。
“10年來,我們(men) 以安全無汙染為(wei) 前提,以濕地保護為(wei) 基礎,以生態、低碳、環保為(wei) 理念,以休閑、養(yang) 生、野趣為(wei) 賣點,嚴(yan) 格按照《納林湖濕地公園總體(ti) 規劃》建設發展,在濕地生態保護修複、科普宣教、合理利用等方麵做出了積極努力,並取得顯著成效。”納林湖景區負責人韋春江告訴記者。
記者在公園內(nei) 看到,納林湖景區建成的觀光木棧道、生態涼棚、生態溫棚等建築,摒棄了鋼筋水泥石塊等現代材料,就地取材,采用周圍的廢舊木料進行加工改造作為(wei) 牆麵,將湖裏的葦草編製成席作為(wei) 頂棚,而經過科學設計的圓錐形頂部加大了空氣流通,隨時保持室內(nei) 空氣的清新。這些建築頗具地域特色,又實現了資源的就地利用。
如今的納林湖坐擁900多公頃濕地和300公頃蘆葦,以蘆葦自身淨化水質的功能進行生物水體(ti) 淨化,水域內(nei) 棲息著218種鳥類,其中有珍稀的黑白天鵝、灰鶴、白鷺、鴛鴦、鴻雁等。春秋時節,多種奇禽異鳥翩然而至,棲息在這波光瀲灩、水天一色的湖麵上,形成了大漠中的奇觀。(張景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