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焦點訪談:天塹新通道 成昆再傳奇

發布時間:2022-06-22 10:49: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今天(6月21日)上午8點08分,位於(yu) 四川涼山州喜德縣境內(nei) 的小相嶺隧道經過建設者們(men) 6年的努力,終於(yu) 全線貫通。小相嶺隧道是新成昆鐵路全線最長、地質情況最複雜、施工難度最大的工程,它的全線貫通意味著新成昆鐵路距離全線通車又邁進了一大步。上世紀60年代,30多萬(wan) 名建設者在崇山峻嶺間修建起了被稱為(wei) “人類征服自然奇跡”的成昆鐵路。半個(ge) 多世紀以後,新一代建設者再次走進大山修建新成昆鐵路。雖然施工設備和當年大不相同,但不變的是麵對困難的戰鬥豪情和麵對事業(ye) 的忠誠擔當。今天的《焦點訪談》,我們(men) 來看這場跨越了半個(ge) 世紀的奮鬥接力。

  今天上午8時08分,隨著最後一米岩體(ti) 被成功爆破,新成昆鐵路的核心控製性工程——小相嶺隧道全線貫通。小相嶺隧道貫通,標誌著新成昆鐵路的主體(ti) 施工工程已經完成,之後將鋪設鐵軌,實現全線通車。

  新成昆鐵路是設計時速為(wei) 160公裏的客貨共線鐵路,建成後將運行複興(xing) 號動車組,這將極大改善西南偏遠地區,尤其是涼山腹地百姓的出行條件。

  成貴鐵路公司甘洛指揮部指揮長王官說:“新成昆鐵路建成通車以後,從(cong) 成都到昆明的時間,將會(hui) 從(cong) 19個(ge) 小時縮短至7個(ge) 小時左右,這也是修建新成昆鐵路的重大意義(yi) 之一。”

  剛剛貫通的小相嶺隧道位於(yu) 四川涼山州喜德縣,全長21.775公裏,是新成昆鐵路全線最長的隧道。小相嶺隧道所處的地方是橫斷山的高山區域被稱為(wei) “地質博物館”,地質條件複雜,施工環境惡劣,是成昆鐵路全線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從(cong) 勘探、設計到挖掘,整個(ge) 隧道施工用了6年多時間。鄭冬冬至今還記得,2016年他和400多名同事第一次來到這裏時的情景。

  中鐵隧道局新成昆鐵路項目部工程部副部長鄭冬冬說:“剛開始來隻是說修隧道,說20多公裏,沒有想到這個(ge) 地質會(hui) 這麽(me) 複雜。我們(men) 在監測水量的時候,人站在水裏麵可以把人衝(chong) 走,站不好就給衝(chong) 翻了,躺在那裏,然後再起來。”

  在施工過程中,幾乎每個(ge) 建設者都遇到過各種各樣的風險,需要他們(men) 隨時應對。因為(wei) 地質結構特殊,湧水和大變形是小相嶺隧道在施工過程中最常出現的問題。就在隧道貫通的前一天,施工現場又出現了湧水。在施工6年間,小相嶺隧道共發生大的湧水3次,大的變形100多次。麵對每一次突發狀況,建設者們(men) 都用冷靜的頭腦和科學的方法成功進行了處置。

  就是在這樣風險極高、難度極大的施工條件下,建設者們(men) 克服了一個(ge) 又一個(ge) 困難,以堅持不懈的努力,為(wei) 中國鐵路又增添了讓人驚歎的一項成績。而堅持不懈、克服萬(wan) 難,也正是中國鐵路建設者們(men) 代代傳(chuan) 承的寶貴精神。

  鄭冬冬的爺爺曾經是老成昆鐵路的一名建設者,在上世紀50年代,他參與(yu) 修建了老成昆鐵路施工難度最大的沙馬拉達隧道。

  “沙馬拉達”在彝語中的意思是“開滿索瑪花的山穀”。沙馬拉達隧道全長6379米,是當時全國最長的隧道,也是老成昆鐵路的最高點。那時要進山修隧道不要說公路,連條像樣的人走的路都沒有。在工程建設最艱難的時候,鄭冬冬時常會(hui) 想起爺爺對自己講過的那些往事。

  鄭冬冬說:“我爺爺那輩鐵路建設者,在條件那麽(me) 艱苦情況下,這麽(me) 重的鋼軌全部靠人工抬,我覺得不可思議。當爺爺每次給我講起這事的時候都深深感動著我,他們(men) 那時候真的講奉獻,不怕累不怕苦。”

  那時幾乎沒有什麽(me) 機械化設備,隧道施工全靠建設者們(men) 用大錘、鋼釺一點點鑿孔爆破。每天24小時施工,一天下來也隻能掘進不到一米。

  除了條件艱苦,當年的建設者們(men) 還要隨時麵對極大的危險。沙馬拉達隧道所在的山穀,被外國地質學家稱為(wei) “死亡禁區”,在這裏暗河、斷層、泥石流隨處可見,塌方更是時常發生。

  老成昆鐵路建設者張寶圖說:“沙馬拉達隧道當年發生最大的一次事故塌方,我也埋在下麵了,臉上縫了幾針,腿上縫了十幾針,犧牲了6個(ge) 同誌。”

  老成昆鐵路建設曆時12年,共有30萬(wan) 名建設者參與(yu) 其中,有2000多人犧牲,為(wei) 鐵路建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張寶圖說:“千山萬(wan) 水任調遣,英雄麵前無難關(guan)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沒有吃苦奉獻的精神,沒有開拓進取的精神,不可能完成。”

  老成昆鐵路從(cong) 開通運營至今已有50多年,為(wei) 我國大西南偏遠農(nong) 村地區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徹底結束了當地村民長期在深山與(yu) 世隔絕的生活。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加快,近年來當地群眾(zhong) 的生活又有了很大改善,對交通出行等生活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外,老成昆鐵路由於(yu) 運營時間較長,抗災能力下降,而沿線雨季時泥石流等災害頻發,加上多屬於(yu) 高烈度地震區,地震活動頻繁,因此成昆鐵路急需進行重建。在國家統一規劃部署下,新成昆鐵路於(yu) 2007年正式開工。

  成貴鐵路公司高級工程師於(yu) 豔輝說:“老成昆鐵路線路的運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hui) 需求,於(yu) 是我們(men) 建設新的成昆鐵路。新的成昆鐵路采取了長大隧道,避開了彎道,裁彎取直,提高了鐵路線路質量。”

  為(wei) 了提高鐵路質量,讓隧道盡可能裏程長、比例高,新成昆鐵路盡可能采用直線的線路規劃,這也在技術上對建設者們(men)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新一代建設者也繼續發揚老一輩不怕困難的精神,依托當今中國先進的基建技術和設備,針對每個(ge) 難題,科學製定精準方案,逐一攻克了隧道建設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

  這條全長860公裏的新成昆鐵路,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的重點工程,也是國家“一帶一路”連接東(dong) 南亞(ya) 國際貿易口岸的重要通道。能為(wei) 這條鐵路的建設出一份力,對很多建設者來說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2018年1月8日,成昆鐵路施工正在攻堅克難的關(guan) 鍵階段,鄭冬冬和20多位年輕的建設者們(men) 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了一封信,表達了青年一代不忘初心、不負重托,用腳踏實地的奮鬥來為(wei) 鐵路事業(ye) 作貢獻的決(jue) 心。

  2018年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四川考察脫貧攻堅,主持召開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hui) 時,他提到了這封信,並說道,來信讓他感受到青年一代對祖國和人民的擔當和忠誠,讀了很欣慰。

  鄭冬冬說:“總書(shu) 記給了我們(men) 很大的鼓舞,其實我們(men) 也想過大都市的生活,可是,總要有一些人去做這個(ge) 時代的逆行者,要跳出現在的舒適圈。”

  為(wei) 了支持丈夫的工作,鄭冬冬的妻子周海瑞也從(cong) 城市來到了大涼山,在這裏住了下來。鄭冬冬的孩子也是在修建小相嶺隧道期間出生的,他特意給孩子取了個(ge) 和成昆鐵路有關(guan) 的名字。

  鄭冬冬說:“我兒(er) 子是在新成昆線建設中生的,就取名叫鄭誌成。意思是誌在成昆,要修通新成昆鐵路。”

  盡管在大山深處修鐵路的生活很艱辛,但鄭冬冬說,作為(wei) 一個(ge) “鐵三代”,他很喜歡這份工作和這種獨特的人生體(ti) 驗,他也會(hui) 支持自己的兒(er) 子做個(ge) “鐵四代”。

  鄭冬冬說:“如果我兒(er) 子以後選擇這個(ge) 專(zhuan) 業(ye) ,我會(hui) 支持他。但是我會(hui) 告訴他,選擇這個(ge) 專(zhuan) 業(ye) 是要付出很多艱辛和艱苦的,但是付出的每一秒都是值得的。”

  在新成昆鐵路建設中,有許多青年建設者選擇紮根一線,他們(men) 像前輩們(men) 一樣,用熱血和奮鬥為(wei) 祖國鐵路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半個(ge) 多世紀前,年輕的鐵路建設者們(men) 不畏艱險、不怕犧牲,以敢叫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豪邁氣概,創造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跡。半個(ge) 多世紀後,新一代的建設者麵對挑戰無懼色,科技助力攻難關(guan) ,為(wei) 天塹開辟了新通道。新成昆鐵路是按照160公裏時速設計的,通車後,從(cong) 成都到昆明的列車運行時間將由現在的19個(ge) 小時縮短到7個(ge) 小時左右,將為(wei) 西南地區的人員、物流往來構建起鐵路運輸的大動脈,也將幫助沿線大涼山區的百姓走上致富快車道。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