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下的故事》:平凡人物展開香港不凡曆程
【文藝觀潮】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紀念日。在這樣的時間節點,一部講述兩(liang) 代人、四個(ge) 家庭,幾十年來在獅子山下攜手打拚、同舟共濟的電視劇《獅子山下的故事》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黃金檔、騰訊視頻熱播。該劇以普通香港市民為(wei) 主角,講述了兩(liang) 代人在大時代下奮鬥拚搏的曆程,用溫暖現實主義(yi) 的筆觸描摹了香港的發展變遷,彰顯了香港人吃苦耐勞、勤奮拚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截至6月20日,#獅子山下的故事開播#微博話題閱讀量達5477.7萬(wan) ,#獅子山下的故事開播#等多個(ge) 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單,並連續位居酷雲(yun) 電視直播關(guan) 注度前列。該劇目前平均收視位居全上星頻道同播出日期同時段電視劇類節目第三。在社交平台,有觀眾(zhong) 表示,“這部劇繼承了港劇的敘事傳(chuan) 統,以小見大、管中窺豹,實現了獨具特色的平民史詩的建構。”
1、將香港平凡人家的酸甜苦辣娓娓道來
平凡人的故事最能打動人心,《獅子山下的故事》選擇用小人物破題,以茶餐廳為(wei) 切入點和展示舞台,講述了經營著茶餐廳的人們(men) 所經曆的生活故事與(yu) 奮鬥群像。故事的開篇從(cong) “好兄弟”茶餐廳老板李高山接妻兒(er) 來香港講起——梁歡和李高山分別來自內(nei) 地和香港,他們(men) 經曆了愛情與(yu) 遺憾,生離與(yu) 死別。
來香港與(yu) 丈夫團聚的梁歡,看著落成不久的紅磡體(ti) 育館,向往著香港的美好生活;勞永逸不讓欠下賭債(zhai) 的爸爸逃離香港,幫他一起還錢,逆境中向陽而生;為(wei) 拍到災難現場的照片,擔任記者的勞永安不怕艱辛,拚搏精神在“茶餐廳”孕育的第二代人身上流淌;李友好作為(wei) 護士,在“非典”疫情中展現出了大無畏的職業(ye) 精神。
劇中角色相遇時分別來自內(nei) 地和香港不同的地域,而事實上又都是不同時期來到香港打拚的內(nei) 地人。內(nei) 地與(yu) 香港血濃於(yu) 水的血脈綿延,在他們(men) 身上得以體(ti) 現。
時間跨度和曆史變遷,注定了《獅子山下的故事》背景宏大,但創作者選擇了充滿溫暖現實主義(yi) 色彩的敘事手法,在時代洪流中講述小人物的酸甜苦辣,實現小人物命運與(yu) 時代的同頻共振。在這裏,曆史事件不再作為(wei) 故事的一個(ge) 模糊背景而存在,也不僅(jin) 僅(jin) 是作為(wei) 場景的延伸與(yu) 空間的拓展,而是構成了人物的生活過程本身。人物的每一滴眼淚、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勞作、每一場拚搏,又構成了對這段發展曆史的創造。
2、兩(liang) 代人還原見證真實的香港
你記憶中的香港是什麽(me) ?中環的車水馬龍和維多利亞(ya) 港的燈火輝煌?還是九龍街頭的市井煙火和茶餐廳裏的人生百味?
三輪車載著身在內(nei) 地的母女離開家鄉(xiang) ,顛簸的旅程再現充滿真實感的曆史場景;卷起線團的針織毛衣配上灰色的襯衫,複古的氣息撲麵而來;茶餐廳裏泛黃的電話不時地響起,與(yu) 人物腰間的BP機發出的傳(chuan) 呼聲交雜在一起……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在最開始的幾集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最真實的筆觸,加上豐(feng) 富的細節,無處不在的醇厚人情味在劇中流淌。《獅子山下的故事》通過細致到“頭發絲(si) ”的妝造、還原到色調款式的服飾,乃至精心到“字體(ti) ”的道具、布景,著力打造劇中每一個(ge) 年代的質感與(yu) 特點,遵循現實主義(yi) 的創作品質,讓個(ge) 人命運和家國情懷都跨越時空,抵達人心。
對於(yu) 該劇中的早期核心場景——茶餐廳,創作者也真實還原色調、圖案、建材等,連茶餐廳招牌上的字體(ti) ,也做出了不同年代下的細致變化。在茶餐廳的招牌上,在店員上菜時的喊聲裏,在送餐員將餐盒放在用餐者手中的一瞬間,“雲(yun) 吞麵”“鴿吞翅”“燒鵝飯”“蓮子百合紅豆沙”“叉燒通粉”……出自茶餐廳的這一道道中國飯,在一行行中國字中展示,在一句句中國話中登場。它們(men) 熨帖著香港的南來北往者,也連通著同根同源的中國心、“中國胃”。
細致的風格也體(ti) 現在創作者對人物的表現上。茶餐廳初代經營者梁歡來自內(nei) 地,由香港演員胡杏兒(er) 飾演,通過演員的演繹,角色身上呈現出了普通勞動者的奮鬥底色。而茶餐廳的經營者之一勞金,是香港本地人,由內(nei) 地演員黃覺扮演,將其從(cong) 賭徒到勤奮勞動者的轉變,刻畫得細致傳(chuan) 神。該劇中來自內(nei) 地和香港的演員,在表演風格上已經非常融合地實現了對不同角色的詮釋,同時,《獅子山下的故事》還專(zhuan) 門呈現了普通話、粵語兩(liang) 個(ge) 版本,在藝術表現上亦傳(chuan) 達出同根同源的中華情。
3、在曆史大事件中凝聚奮進前行的精神力量
“不論香港和內(nei) 地,不分你們(men) 和我們(men) ”,《獅子山下的故事》就像是對於(yu) 一個(ge) 大家庭柴米油鹽生活故事的描繪,展現出幾代人的精神傳(chuan) 承以及對於(yu) 仁善品質的堅持。該劇既以小見大聚焦人們(men) 在香港打拚奮鬥的故事,又展現人情的可貴和生命的力量。
中英談判、香港回歸、金融風暴、成功申奧、“非典”疫情、全球金融海嘯、大灣區建設等數十年間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化為(wei) 影響人物生活與(yu) 工作、思想與(yu) 情感的點點滴滴,構成人物喜怒哀樂(le) 、打拚奮鬥的人生軌跡。在這裏,曆史事件推動著人物成長的進程,人物的奮鬥故事又凝結成對這段發展曆史的創造。在這段曆史中,人們(men) 看得到內(nei) 地的繁花似錦,看得到香港的萬(wan) 家燈火,那是兩(liang) 地的交相輝映,那也是他們(men) 自己的過往與(yu) 未來。
從(cong) 港人視角看祖國建設與(yu) 發展,以茶餐廳大家庭為(wei) 圓心,《獅子山下的故事》不僅(jin) 展現了香港回歸祖國後香港人民的真實美好生活,也讚頌了一個(ge) 個(ge) 普通勞動者在機遇下的踏實奮鬥和人生選擇。
劇中伴隨茶餐廳長大的孩子們(men) 也開始在各自的職業(ye) 領域摸索前行,他們(men) 的情感故事和職場經曆,為(wei) 劇情帶來了更多看點。劇中的茶餐廳事業(ye) 也不僅(jin) 在香港做大做強,業(ye) 務還拓展到了內(nei) 地。獅子山下茶餐廳的故事架起了促進內(nei) 地和香港民心相通的堅實橋梁,凝聚了繼續前行的精神力量。
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獅子山下的故事》在煙火氣息中實現香港故事的溫暖表達。它讓我們(men) 看到,曆史是由每一個(ge) 有血有肉有情的人創造的,故事是由每一個(ge) 可知可感可念的細節構成的,共鳴來自與(yu) “獅子山精神”同根同源的中華親(qin) 情的感召。
(作者:張梓軒,係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教授;牛夢笛,係本報記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